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谭继和 《四川省情》2008,(11):47-48
四川是巴蜀文化永恒的故乡,至今已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史。巴蜀文明是和城市文明同时诞生的,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又有悠久的与华夏文明认同、交融的历史。在历史文化变迁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的巴蜀名城和古镇成为文明的结晶和展现巴蜀文明光辉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谭继和 《四川统计》2008,(11):47-48
四川是巴蜀文化永恒的故乡,至今已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史。巴蜀文明是和城市文明同时诞生的,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又有悠久的与华夏文明认同、交融的历史。在历史文化变迁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的巴蜀名城和古镇成为文明的结晶和展现巴蜀文明光辉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随着WTO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如何构建西部特色经济和特色文化,是西部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四川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和研究如何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巴蜀文化的特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确定四川特色文化建设的取向,并根据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沿着这一取向来建设四川的特色文化。巴蜀文化的历史定位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统中各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并行生长、生存和发展,并互相交错影响和相互融汇的两支主体文化。长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文化体系,主要由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楚湘文…  相似文献   

4.
革命精神,包括民族民主意识,是巴蜀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内容。这个转型的开端是从四川保路运动时期起始的。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情》2014,(5):29-31
巴蜀文化历史悠久、瀚若星辰,四川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星罗棋布地散布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们能展示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惟愿读者能够管中窥豹,一瞥其中精髓,共同关注四川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跃 《四川省情》2010,(9):52-53
成都自古以来宜于人居,拥有深厚的人文地理背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旱从人,既丽且崇,更为重要的是她有享誉世界的川菜文化体系,经过无数名流贤达的推举,不断得到彰显。巴蜀文化的精髓在于川酒、川菜、川戏、川茶、蜀绣、蜀方言……在这诸多方面中川菜是纲,其余是目,纲举目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相似文献   

7.
四川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巴蜀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继和 《四川省情》2007,(10):23-24,22
"创意产业"是1997年英国政府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制定的《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概念,距今不到10年。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未来,是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次产业发展新高潮。近几年来,四川文化产业正以生气勃勃的气势迅猛发展,以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而突显出特色和个性,从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瞩目的变化。下一步四  相似文献   

8.
四川文化旅游资源详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大宗教文化系列在四川汉族聚居区域内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其中,道教是起源于四川的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则以巴蜀禅宗为四川自身的特色。道教仙游文化展示体系:成都是道教的起源地,四川是仙源的故乡。以大邑鹤鸣山、青城山、青羊宫和阳平治等二十四治(“治”即教区)为中心,串联全川道教祠庙宫观,形成了道教仙游环线展示体系。大邑鹤鸣山是道教开山祖师张陵,承袭蜀中“羽化飞天”的仙学传统,创教并造作道书之所,是道教仙学的起源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张陵最早传道的道场,是天师道的祖山,昆仑仙宗的发…  相似文献   

9.
牟俊翰 《四川统计》2012,(10):10-13
川菜是我国重要的菜系之一,距今已两千年多年历史,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菜之妙,在于五味的调和,在于吸收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后依然保持“川性”。这不仅仅是调料的结合,更融合了川人的生活态度——随意且激烈,包容又个性。汽车在驶出成都市区之后,便一路向西,疾驰在宽阔的马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眼里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绿意,心里想着即将到达的目的地,便觉得这将是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旅程。  相似文献   

10.
《四川统计》2014,(4):12-13
兴建都江堰,整治岷江水系.始经营长江、嘉陵江、乌江航运。战国末期秦灭巴蜀后伐楚带来几次大规模航运活动。是古代四川航运史上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1.
5月12日,一场8级特大地震震荡了宁静的巴蜀大地,天府之国一瞬间变成灾区。都江堰二王庙垮塌,通往大熊猫栖息地的公路断裂,九寨沟变成孤岛,平武猿王洞从此消失……。四川旅游业直接损失目前近630亿元,几乎相当于去年四川省收入的一半,旅游行业经营全面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2.
《四川统计》2014,(10):10-14
四川是邓小平、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黄继光、江竹筠等革命先烈,郭沫若、巴金等现当代文学大家的故乡。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沧桑正道之上,数以十万计巴蜀儿女血沃热土。昔日故里,今日成为缅怀伟人的载体、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程千帆、沈祖棻·巴蜀八年流寓1938年的秋日似乎格外萧瑟,在重庆巴县界石场,入住了一位美丽娴雅的少妇,她的眼帘中看不出喜悦,却含着几多哀愁。这是她第一次入川,在抗战的狼烟烽火之中,不  相似文献   

14.
引子 千年前,蜀地先民环峙高山,开辟蜀道,将四川和全国联系在一起。千年后,四川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加快构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四川与世界紧密融合。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如春风,染绿了巴蜀神州;如红色巨轮,推动着四川交通实现伟大的跨越;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宏伟蓝图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情赋     
泱泱中华,尧邦禹甸:锦绣巴蜀,千秋天府。造化钟灵,风光冠甲天下;崇教重学,人文鼎盛千古。三星伴月,辉映青铜之光:都江水碧,泽润千里田畴。文翁兴教。开启蜀学之盛;扬一益二,嚆矢四海风流。过矣,百代风华;吁嗟,盛世华章。秉山川之灵气,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谭继和 《四川省情》2008,(3):49-50,55
四川历来是富庶悠闲、别有洞天的旅游佳境,被古人誉为"优游天府"。"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于公元669年5月"自长安观景物于蜀",写下了"入蜀纪游诗三十首",这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巴蜀旅游史上以旅游为目的地、个人旅游的最早记录。在他之后,诗圣杜甫入蜀,带着中原人的文化眼光,忽然感到蜀中是山川习俗迥异的"别一世界"。直至19世纪末,法国人古德尔孟入蜀,还写下了这样的观感:"入四川更惊其人工生产:入其野,桑麻遍野,井井有条,其农之勤可知。入其市,人工制造的物品,陈列满场,且发运他省者相望于道。此等绝妙未经开辟的舞台,如加点缀,即可成为一东方的巴黎。"近代白屋诗人吴芳吉据此写《竹枝词》,称颂"成都富庶小巴黎"。把成都称为"东方的巴黎",就是从这里来的。成都还有个"小北京"的雅号,这是茅盾在抗战期间入蜀的时候给的。他认为成都如北京一样,是个"民族形式的大都会"。上述这些看法表明,巴蜀历来是块神奇特异的地方,是与中原景观绝不相同的"绝域殊方",是天府的仙境,宇宙的绝观,所以从古到今都能引起海内外游客文化心理上的特殊新鲜感受。这种历代人都共同认同的"优游天府,宇宙绝观"的观念形态,一经成为连续性的传统,就变成了今天一笔无与伦比的无形旅游遗产,值得我们珍视。为此,本刊将分五期连续刊登著名学者、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先生的"天府神游"系列散文。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情赋     
泱泱中华,尧邦禹甸:锦绣巴蜀,千秋天府。造化钟灵,风光冠甲天下;崇教重学,人文鼎盛千古。三星伴月,辉映青铜之光:都江水碧,泽润千里田畴。文翁兴教。开启蜀学之盛;扬一益二,嚆矢四海风流。过矣,百代风华;吁嗟,盛世华章。秉山川之灵气,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古典学者 ·程千帆、沈祖棻· 巴蜀八年流寓 1938年的秋日似乎格外萧瑟,在重庆巴县界石场,入住了一位美丽娴雅的少妇,她的眼帘中看不出喜悦,却含着几多哀愁.这是她第一次入川,在抗战的狼烟烽火之中,不久之前,她不得不与丈夫作新婚之别."经乱关河生死别,悲笳吹断离情".  相似文献   

19.
王冰 《四川统计》2013,(12):52-53
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塑造着一座城的个性魅力。清康熙年间大规模、史无前例的“湖广填川”成为蜀地永久的移民记忆。移民的影响绵延不断,内化成基因深深融入到巴蜀之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时刻有着澎湃的活力。迁移前:“百里断炊烟”“城郭鞠为荒莽,庐舍荡若丘墟,百里断炊烟,第闻青磷叫月,四郊枯茂草,唯看白骨崇山。”  相似文献   

20.
林风 《四川省情》2013,(4):36-37
从成都向西南行一小时余,穿过一块又一块的明黄油菜花田,便来到了素有“天府南来第一州”的邛崃市。作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邛崃筑城置县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属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与成温邛、邛名高速公路相连,是川西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西藏、四川地区的物资集散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