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道德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在我国,道德教育一直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但我们花在道德教育上的人、财、物以及时间、精力等与效果和效益难成正比。对道德教育悖论及消减的研究,是我们探索解决道德教育低效能,实现道德教育正向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要教育,不要灌输,这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灌输与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分别表现在道德教育的意图、内容、方法上.封闭与开放、非理性与理性、强制与自由构成了灌输与教育的三对矛盾.在意图方面,主张灌输的道德教育是封闭、僵化的,而“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则是开放、发展的.在内容方面,从历时性上看,非理性的灌输在道德教育中一直存在并持续产生影响;从共时性上看,理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在方法方面,从语义学上看,灌输违背道德和教育的本质;从教育目标看,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抹杀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缄默知识理论的兴起,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缄默知识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创设一种基于缄默知识的新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可为解决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出现的"知行脱节"现象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家安  张旭 《学术论坛》2004,(3):171-174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历来是中国学校教育中被十分看重的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近十几年才逐渐被人们关注的.文章分析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矛盾"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存在价值错位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存在重目的轻手段的倾向,认为为实现道德教育培养个体德性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一倾向违背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割裂了道德教育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出有道德的人的.从目的与手段的哲学关系出发,在探究道德教育目的与道德教育手段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可提出道德教育必须是道德的观点,并构建了四条确保道德教育合道德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隋月英 《学术论坛》2005,(7):186-189
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进而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当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构建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必须克服建国以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局限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统一、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相统一、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相统一、利己目标与利他目标相统一,并寻找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保证新世纪道德教育目标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道德灌输与无灌输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倬 《江汉论坛》2005,(9):137-140
纵观西方道德教育史,在古代、近代西方国家注重和坚持道德灌输,灌输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但在20世纪否定和批判道德灌输引起了西方道德教育界理论与实践上的革命,提出了倡导和建立无灌输的道德教育理念。到20世纪末重新探寻灌输的新形式和新方法,西方道德灌输理论仿佛从终点回到起点。道德教育的转型对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事实与价值:道德教育悖论及消解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解决道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目前,理论界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从道德之外的因素如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重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手段载体、运行机制等方面寻找对策。提出了诸多道德教育模式,如主体性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等。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对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但还是没有实现既定的目的。本文拟通过对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悖论问题的探析,为解决道德教育低效性难题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范式是我们运用库恩的"范式"思想,对道德教育理论所做的一种构建,目的是为当前的道德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全景式的改革意识与改革视域。道德教育范式在结构上有四个理论预制:对人性的预制、对教育目的的预制、对教育内容的预制,对教育方法的预制。对这四部分的不同预制,导致了四种相互竞争的道德教育范式,即宗教主义道德教育范式、国家主义道德教育范式、理性主义道德教育范式,和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范式。道德教育范式尽管不像自然科学范式那样明晰,但它依然具备范式的基本特点和表征。道德教育范式的提出对我们正确认识道德教育理论、树立道德教育改革意识,都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儒家的伦理规范曾经是日本封建统治阶级进行国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工具。1868———1879年,明治资产阶级政权在国民道德教育中排斥了儒学,却难以实现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初衷。1880———1890年,儒学进入了国民道德教育领域,继之被改造成能与国家主义思想进行合作的儒学,进而通过《教育敕语》确立了近代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统一方针。儒学具有完整的道德信条,其丰富的理论概念又对国家主义、神国和皇国观念作出了系统的说明,所以它在国民道德教育的统一方针中享有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观念影响下,学校德育表现出对德育制度中显性规则部分的极度推崇,成为“制度化学校德育”。制度化德育作为理性确定性思维的产物,有悖于道德的生活本性,是学校德育发展的误区。学校德育需要科学、完善的德育制度体系,但绝不需要制度化德育。要走出制度化学校德育的误区,学校德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也要关注德育制度,保持两者必要的张力与平衡。  相似文献   

12.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德育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性任务。因此,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更新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模式,拓展德育途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增强德育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新世纪,德育工作要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摆正德育内容的序列,切实解决知行合一问题,积极面对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冯芸 《齐鲁学刊》2013,(1):85-90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之逻辑起点的是道德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主客体间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从哲学视角对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性、客体与客体性及道德教育过程的阶段性进行深入分析,应是对两者关系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性、平等性和双向性为原则的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必将极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深化看德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是要做好大、中、小学德育的合理衔接与逐步深化。必须整体构建适应全面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 ,就是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并且是相对稳定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为“八荣八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立志成才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外学校的生态教育已发生重大变化,其基本走向是注重教育的系统化、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在教育形式上日趋综合化、网络化、生活化,在方法上凸显渗透性与行为性,在制度上以法保障实施。综观国外学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走向,对中国高校生态德育具有重要启示:既要建构完善的生态德育层次体系,促进"认知式"教育与"体验式"、"参与式"教育的融合,努力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生态德育系统;同时也要强化德法并举的社会约束机制。从总体上来说,未来中国高校的生态德育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生态德育的理念将更加现代化;生态德育的内容将更加多样化;生态德育的手段将更加科学化;生态德育的参与将更加广泛化;生态德育的合作将更加全球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是我国未来主要的科研骨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学术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当前研究生科研道德缺失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些违反科研道德的事件屡屡见诸于报端。笔者认为,在培养研究生成才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科学信念是极为重要的方面。本文论述了科学信念的内涵,并且提出了几点培养研究生科学信念的有效途径,如努力加强研究生的道德自律、充分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多渠道加强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上的指导方针。我们要在深刻领会学习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积极探索,开拓德育工作新思路,创造新业绩,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中外发展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 ,在进一步认识党和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的基础上 ,我们应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德育工作发展的各方面关系 ,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推动德育观念、内容、机制、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