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这种经济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与应用,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 “知识经济”的提法由来已久。1962年美国的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首次对美国的知识产量和分布量进行测量和发展研究;1966年罗伯特·E·莱思在其出版的《知识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衰落》中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思想;而丹尼尔·贝尔则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在此思潮下,不少西方学者对未来经济作出了种种预测。先是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A·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后工业经济”,后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J·Naisbitt)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了“信息经济”,再是英国福莱斯特1986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十分重视对社会“物质基础的形成史”的研究。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英、法、德、美、俄等国先后发生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完成了从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工业的过渡。这是社会物质基础形成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恩格斯在一八四五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导言中,首次使用“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 的范畴,对这一历史过程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科学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研究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详尽地论述了工业革命的经济必然性,阐明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变革与生产力革命的辩证关系。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批判林彪、“四人帮”“上层建筑决定论”的犀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认为,世界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即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称为“第三次浪潮”。主要论著有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最近在我国已有中译本出版),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内斯比特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此前,还有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尝试》一书等。最近美国《芝  相似文献   

4.
教育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了教育发展中的“二元”格局:城乡间、区城间、性别间和校际间的差距。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公平的实现,也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消除差异是中国教育政策的理念转向:教育政策要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城市中心”转向“均衡发展”;从“市场产业化”转向“公共利益性”。  相似文献   

5.
工业革命的结果 ,促使经济和管理在社会实践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也使经济学和管理学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息革命产生了新的“产业革命” ,对现代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由于经济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金融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 ,从而形成了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三足鼎立的局面 ;本文分析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也从与时俱进的角度对信息社会条件下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作努力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法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世伦  付池斌 《东岳论丛》2006,27(2):179-184
现实主义法学,是美国极其重要的法学理论,从它一诞生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对美国的传统法学思想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法学思维范式:从关注“书本上的法”转向“现实中的法”;从关注法律规则的作用转向法官的司法活动。现实主义法学,对美国战后新法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美国的现代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经济分析法学、批判主义法学、后现代法学和“新公法运动”都仍然闪烁着现实主义法学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的直译)这一概念的出现来看,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重大变迁。在此之前,人类已经经历了两场大的革命。一次是农业革命,一次是工业革命。知识经济的兴起,则将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以无比巨大的威力,把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所面临的一场最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导致了资产阶级与它的对立面工人阶级各自地位的确立与发展;这场革命,将导致如同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所讲:知识社会的产生及其该社会所依赖的知识工…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现代性的转向及其重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的重新审察 ,构成了全球化语境下当代社会理论的前沿话题。无论是吉登斯的“反思现代性”、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 ,还是利奥塔的“重写现代性” ,都凸显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的重大转向 :从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性转向全球多元一体的现代性 ;从工业化社会单向度的现代性转向复调的现代性 ;从简单素朴的现代性转向反思自省的现代性 ;从现代性的“独白”转向现代性的“对话” ;从现代性的批判转向现代性的重写。全球化引发了现代化的路径转向 ,全球性启示着现代性的当代重写  相似文献   

9.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有其内部(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前提)和国际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甚至与中国农业技术与纺织技术的间接影响、启发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工厂制度的确立,它产生了两个新的阶级。因此它含有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两方面的内容。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矛盾也连渐暴露出来。“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在汉语中是有联系但又有曲别的两个概念。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之一,要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充足的资金是必备的政治、经济前提.  相似文献   

10.
俞祖华 《东岳论丛》2004,25(4):170-175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有两次重要转向 :第一次以从康有为的三世进化史观到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为代表 ,由开外王转向保内圣 ;第二次以从梁氏文化三路向说到牟宗三提出的“三统”之说为代表 ,重心又转向“由内圣开出新外王”。这两次由外向内、再由内向外的转向的主要背景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的没落”和第二世界大战后东亚“儒家资本主义”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
西方工业革命演绎了一幅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两大阶级对立、无产阶级文化批判与社会革命的历史图景.现代社会的发展造就了文化批判现代转向的当下境况.孕育于又超越于“现代性”的“后现代性”再演绎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批判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2.
有朋友从美国花9.95美元买来一本《时代年鉴2000》(Time Almanac 2000)送给笔者,这是一本反映全美各种信息的大型年鉴。从这本手册式的美国年鉴中可以看到,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用信息应有尽有;通过“关键词索引”能方便地查阅有关信息资料。使笔者特别感兴趣的是,该年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改革开放,先后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第一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第二是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是从“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迄今为止,我们基本上实现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市场化改革也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但对于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却知之甚少、知之甚浅。近几年来,由于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引发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因此,在前两个转折(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和经济市场化)仍需…  相似文献   

14.
试论全球问题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 ,它具有全球性、全面性、整体关联性、超意识形态性、严重挑战性等特点。全球问题给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 :一是促使国际关系的内容从注重军事安全的“高级政治”,转向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安全的“低级政治”;二是促进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多元化 ,使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日益加强 ;三是促使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从冲突与对抗转向对话与合作 ,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对外目标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来美国对中国史研究的两次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新华 《河北学刊》2004,24(4):144-147
从 2 0世纪 5 0年代至今的五十余年中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向 :一是从“西方中心主义”转向了“中国中心观” ;二是从“中国中心观”转向了“时空双向交叉比较史观”。前者以柯文为代表 ,探讨的是中国史研究中以何者为参照系的问题 ;后者以王国斌为代表 ,探讨的是单向度参照系的科学性和如何比较的问题。事实证明 ,2 0世纪 80年代柯文倡导的“中国中心观” ,对于克服五六十年代美国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弊端具有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但是 ,“中国中心观”并非一劳永逸 ,在这个意义上 ,王国斌 90年代提出“时空的双向交叉比较史观”,彻底抛弃了中心和边缘的观念 ,“从西看中”与“自中视西”相结合 ,“从今察古”与“由前思后”相并行 ,这样开放的比较史观更具方法论意义 ,必将使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转向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即从“建立新中国”转向了“建设新中国”;“愚公移山”寓言寓意也从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转向了挖掉“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这两座大山”。从技术革命视角,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中国”话语,大致经历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工业化新中国和实现“两个”“三个”或“四个”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新中国两个阶段;工业化新中国、现代化新中国的建设目标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均致力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社会革命视角,革命时期党的目标是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建设时期党的构想是以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作为过渡,进而发展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将来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构想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和苏联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标识了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中国”话语,通过对“旧中国”贫穷落后与“新中国”日新月异的比较,呈现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阐明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7.
社会50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球运动和信息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相对于“工业4.0”更具前瞻性及全球标志性意义。它具有复杂技术、人机复杂协同、跨学科方法应用与复杂群体差异性冲突等特点,体现了人类“第五社会”“工业4.0”、共享社会、人工智能和经济社会问题同步解决等转型升级新趋势。“社会5.0”的未来图景是“智慧公民”、科技创新、认知与决策自动化、社会技术生态融合、在线社区与物理互动、生活智能化与数据驱动的“超智能社会”,但它也存在家长式管理与自治、不同治理制度冲突、人类积极作用降低、人工智能意外风险、社会主权和设计者缺乏等陷阱。研究认为“社会5.0”时代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以及服务社会,致力于实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变挑战为机遇,实现社会和经济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如何缩小与美国GDP相对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鞍钢 《学术界》2007,7(6):7-17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第一次在两代人的时间内使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后来美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这个目标.中国在1978-2006年28年时间使人均GDP增长9.7倍,其人口规模远大于英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中国从一个世界人口大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GDP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在过去30年(指1975-2005年),中美之间的GDP总量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这反映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追赶型"国家.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追赶美国,既要继续缩小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又要准备超过美国经济总量.通过改革开放,释放大国潜力,中国经济总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已经是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进程中的三次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冠军 《文史哲》2006,1(6):146-15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转向”中向前发展的。从历史的维度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进程中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马克思从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到对古典劳动价值论的肯定并超越的转向,其标志性成果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第二次是马克思从对工场手工业中劳动价值关系的考察,到对机器大工业中劳动价值关系的探索的转向,其标志性成果是马克思科技劳动价值论思想的萌发。第三次转向是从对“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的“物质生产领域”中劳动价值关系的考察,到对“科技与生产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社会与境①中科技劳动价值关系的研究的转向,其标志性成果是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一、外向型经济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 外向型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扩张,对外贸易的综合。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到第二次世界战争为止,它已经过了四次划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这些发展变化,既有其内在的社会基础,也有其外在的客观因素。它们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向和经济类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