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派篆刻”的商业性格十分鲜明,立足文化产业的角度,以初析海派篆刻艺术市场形成为切入口,通过研讨民国时期海派篆刻市场的润例、篆刻消费群体、民国市场经济对海派篆刻市场的影响等问题,可以梳理出商业经济与海派印人的创作心态及其篆刻风格的内部关联,从而进一步厘清“海派篆刻”商业性格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黄德志 《齐鲁学刊》2004,11(4):43-46
20世纪30年代,"左"倾政治话语借助社会的中心主题———革命,成为时代的权威话语和主流话语。"京派"与"海派"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对文艺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要求,都与左翼主流作家有较大差异,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注重文学审美价值的文学性话语。这种话语显然具有一种边缘性特征,不可能被时代普遍认可与接受。  相似文献   

3.
论农民和农民工的主动市民化与被动市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市民化与被动市民化是从意愿上对于城镇化、市民化的区分.本文探讨了当前中国城镇化中的突出问题,提出要充分认识农民生活的利益格局、农民生活的基本逻辑与市民生活的巨大差别.符合农民利益的城镇化,农民才会有积极性.本文通过对实证调研数据的分析,探索了主动市民化、主动城镇化的多种途径、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海派”散文与文化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派”出现的历史背景。“海派”散文是“五四”后期至四十年代末出现于文坛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历经转型期、追新期和由俗写雅期三个阶段的变化。它作为典型的文学商品化环境的创作,面对文化市场的冲击,在创作态度、主题取向、文化内质、美学格调诸方面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态风貌,但无不与商品经济相联  相似文献   

5.
论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君 《兰州学刊》2010,(4):67-70
失地农民大量出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失地农民市民化也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分析失地农民市民化必然性、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保障的必要性,探索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市民化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全球“狂欢”与海派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社会科学》2003,(6):123-128
狂欢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巴赫金曾对此做过深入研究。它的特点是:1.无等级性;2.宣泄性;3.颠覆性;4.大众性。本文在指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狂欢事实以后,从“世界性因素”的角度,比较分析了西方当代与上海当代的狂欢类型。强调了本土意识的重要性,倡导努力追寻一种狂欢的海派形态。  相似文献   

7.
王伟奇 《兰州学刊》2008,(6):84-86,69
当前,渐进性的大中城市户籍改革只能吸纳极少数适应城市竞争的农民工。要最终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保障,彻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市民化”问题,必须依赖于小城市和建制镇的发展。目前,可以采取的部分体现平等精神的分类保障措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农民工与城市人口就业机会平等的机制;二是建立针对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其它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丁静 《河南社会科学》2014,(11):114-116
受二元社会制度制约,我国的市民化是不完全的,农民工职业转换与身份转换不同步,进得来城市但融不进城市。表现为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市不同权,收入低,市民化能力弱,绝大多数只能居住在城中村、棚户区,居住条件十分恶劣。顺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构建"半市民化"进程中伴生的不良现象的预防机制,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社会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工市民权,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与“京派”“海派”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投文 《中州学刊》2002,12(1):82-87
沈从文是三十年代初期京海论争的关键性人物。他不仅是这场论争的引发者,更重要的是他在论争中的观点具有把握文学本质特征的深刻性和敏锐性。他从文学本体论的立场出发,标举文学的独立性,倡导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要求作家摆脱对一切非文学因素的依附和屈从,真正实现文学自身的价值。这是沈从文的真正用心所在,也是其不容忽视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程的加快,有关以城市农民工为主体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围绕拖欠工资问题而展开的“城市农民工讨薪现象”恰似一久治不愈的社会病,时时冲击着社会的和谐。这一现象也以辛酸与血汗告诫着人们,“农民工市民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居住证管理制度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过渡性工具,通过累积赋权配置社会福利资源,为有条件、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并落户城市开辟了通道。分析上海居住证积分+条件转户的管理模式和广州保基本+积分入户的管理模式,发现大城市的积分指标体系和积分标准的人才偏好明显,普惠性赋权范围相对保守。单个城市积分赋权的时间连续性与缺少跨区域指标赋权转移衔接机制的矛盾,将导致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区域固化。应顺应普惠型市民化和落户型市民化趋势,不断完善积分赋权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积分指标可替代机制、动态性公共服务配置机制和跨区域指标赋权转移衔接机制,让进城农民更好地享有城市社会福利资源。  相似文献   

12.
"海派"作家对"唯美主义"艺术思潮十分认同,"海派小说"创作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官能享乐和声色刺激的"偏至"的艺术表现,大胆而自然地描写着充满现代性的"肉"的美、特异的两性关系、病态甚至变态的性心理,讲述"美丽而不真实"的都市故事,运用新的创作体式和现代小说技巧构筑作品的形式美,形成了独特的"唯美主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群体,它的产生与当时上海"十里洋场"独特的政治氛围、浓郁的商业气息以及发达的报刊行业有密切关系.本文侧重分析了海派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14.
北京与上海不同的文化环境形成了1930年代京派作家与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巨大差异性。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然而,在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或者因为对政治的失望而远离政治,或者因为对政治的恐惧而放逐政治,他们最终选择了不合时宜的自由主义,体现出自由主义文化心态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海派文学的生成是与某种自由而商业化的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相链接的.在新的文化时空中,新海派女性散文作家以自己的书写形式和精神姿势,行走于时尚与世俗、当下与过往之间,言说着关于城市、关于女性、关于自我生命的种种存在.尽管新海派女性散文尚不具有深度写作模式的分量,但其作为"城市的心灵",自有文学和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雷 《东岳论丛》2012,33(1):127-132
唯美主义作为审美现代性的初始话语形态,与生俱来地存在着颓废与享乐、否定与肯定、高雅与通俗并存的内在悖论.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滞后性与特殊性以及“老上海”租界身份的微妙性等深层次社会历史文化因素,致使唯美主义在“老上海”的“理论旅行”中发生了享乐大于颓废、遁逸多于批判等消极性理论变异,某种程度上,“海派唯美主义”是一朵不合时宜的艳丽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17.
18.
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公正,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课题.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理想诉求.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公正,必须从社会系统建构着手,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目标公正"、"社会过程公正"、"制度供给公正"和"政府作为公正".  相似文献   

19.
在1933-1934年的京海派论争中,论争一方关键当事人沈从文近四十天的缺席使“论争”实际上成为有论无争.但直接导致沈从文不再讨论京派、海派问题并最终导致京海派论争不了了之的,是此时突然爆出的“何徐创作问题”风波.受此一风波的影响,有关京派、海派的论争与言说,实际成了一场界线模糊的乱战.从胡适、鲁迅等对这场风波的反应来看,“何徐创作问题”风波突显出了京派海派、左派右派问题的复杂性和混沌性,直接导致了京海派论争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现代海派作家主要从事文学消费品的生产,他们的文学活动必然是市场化行为.由于上海市民是传统或外表时尚骨子里传统的中国人,所以,消费者的传统文化心理对海派文学的规范作用显见.在读者的传统文化心理制约下,海派文学创作有传统化、媚俗化倾向.这种心理还对海派文人办刊、文学出版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而这种导向又在引导作家创作,市民传统趣味的大众文学因而得以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