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音乐之喻是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一类特别的譬喻,有着动态演进的历史过程,就取象而言,以乐器为主,后来也关涉乐曲、乐谱、音律等,呈现出丰富的形态;从功能上讲,多用于品诗和作诗的讨论,历经元明清人的踵事增华,拓展至学诗、诗歌史、诗学概念、诗歌接受等议题的诠释,积淀了深厚的意蕴。以音乐喻诗的学理依据与乐诗相似性以及审美文化密切相关。由批评眼光视之,借音乐说诗的实践形成了富有张力的话语,不仅开拓了诗学的阐释空间,也为中西诗学的对话搭建了桥梁。最后,这种实践虽有模糊不清的缺陷,但显示出清新有味、深切著明的表达效果,为读者带来了“响浃肌髓”的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代文学批评向文化研究转型 ,作为一种“边缘诗学”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已逐渐走向中心。透过这一批评活动的“反理论”姿态 ,人们仍然能够对其在批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批评立场与诗学思想 ,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概括。这一新兴批评对于传统批评格局的解构与当代批评形态的重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但它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能否克服其在批评原则与批评语境等方面所显露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新诗在英、美诗歌的影响下,其语言、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诗歌创作上自由性、随意性和口语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新诗的讨论、研究,认为:中国当代新诗在不断边缘化的同时其地位也在滑落;诗人、读者和批评家都面临着创作与阅读的困惑、创作与审美的困惑以及艺术标准失范的困惑;中国当代新诗的出路在于努力实现诗性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在"失去象征"的日常诗歌话语场域建立诗歌的意义评价机制,这是耿占春诗学的主要特点。因此,他的诗学建构是在社会学视野与知识分子个体感知性话语之间的创造性凸显。他力求通过把概念理论化、细节主题化的方式,令人信服地呈现了"后象征"时期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小诗学"图式。  相似文献   

5.
郭萌 《理论界》2007,(10):137-138
到2010年,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相适应。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演唱(奏)技能及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教育更是音乐文化的教育,要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以体现。认识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从根本上说,要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视。大力加强和弘扬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不仅是我们每一位高等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经典更是我们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詹燕 《学术论坛》2001,13(5):102-105
诗歌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诗歌的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美的重要内容之一.贺敬之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韵律与节奏,而这两者又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机结合.从贺敬之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声韵自然、节奏谐美的诗篇,才是真正的好诗.  相似文献   

7.
音乐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音乐审美活动对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之声形成普及之势,但是却未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理想效果,仍存在错误理解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个性张扬”、错把模仿当做成名的阶梯等误区。要增强音乐审美的社会效果,就必须净化社会音乐审美环境,增强音乐创作和表演者的社会责任感等。  相似文献   

8.
在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以其多样的形式、多彩的内容熠熠生辉。只有当民族民间音乐这一古老的艺术与新时期的文化教育相融合、相激发时,它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将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引进课堂,并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在相辅相成中将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已成为今天音乐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文章重点论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龚斌  包卫平 《阴山学刊》2001,16(5):54-56
随着体育运动的日益发展,音乐作为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已逐步被一些项目所采用.为搞清音乐与体育的结合点,通过音乐与体育的节奏性特点,阐述了音乐的节奏性规律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在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中采用音乐伴奏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同时,音乐又以它独有的魅力直接表达体育的美.分析音乐与体育的结合机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音乐在体育领域里的应用.并且,音乐对培养运动节奏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但是很多优秀曲种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需要有计划地加以扶持.河北省民间音乐的产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是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的必然途径.必须完善产业化运行机制,大力挖掘现有民间音乐的宝藏,并依托大众传媒,扩大河北民间音乐的知名度.着手建立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打造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民间音乐品牌,并加大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域外汉语文学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诗学特性.诗学的比较性不仅表现在吸纳西方等外来影响,而且更表现为汉语内部文化生态的互动关联.走向汉语比较诗学,不仅利于规避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过于倚重西方文化资源而相对轻忽汉语文化资源的局限,而且也利于彰显华文文学的诗性美学品格,提升其意义覆盖性.在比较诗学视野中审视这一问题,华文文学在构成古典诗学精神跨界呈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国内文学现代性体验的截然差异,诗性品格互文性地弥补了国内文学的现代化偏失,展现了汉语诗学在现代语境中"被现代化"的真实之维.由此,本土性的诗性文化精神也就凸现为建构华文比较诗学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2.
歌词的音乐性,是歌词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歌词对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影响作曲家创作的情感、曲式的构思以及节奏与曲调,这就是歌词对于音乐的召示力,它是由歌词创作的主要目的和过程所决定的。它既包括内在的音乐性也就是走向和通向音乐的真挚强烈的情感,又包括外在的音乐性即歌词的语言风格、节奏、韵律以及结构。  相似文献   

13.
高凖以蔑视"政治挂帅"的人士自居,强烈反对<台湾当代新诗史>中加入反独促统内容.把政治妖魔化,把文学史的自主性等同于非政治性,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在乡土文学论战中受过余光中伤害的高凖,对余光中有很深的成见和偏见,这影响了他对余光中文学成就的客观评价.关于"余光中热"在大陆的形成,决不是如高凖所言自上而下出自于统战部门的指示,而是出于广大读者对余光中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认同,是自下而上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余光中本人的艺术成就所使然.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音乐文化的变迁与中华音乐文化之根发生严重错位,失去了中华民族音乐中的文化传承和音乐的文化主体地位.面对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扩大,重构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尤显必要.重构之策是:把音乐放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认识和研究,同时,在音乐中对社会和文化进行再认识,并强调“中华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方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当中主体性维度这一概念的解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人"的概念与康德等哲学家的理论相对照,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意义及其科学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16.
刘复初 《云梦学刊》2002,23(3):9-11
《九歌》就诗节而言因对称而大体一致 ,就诗行而言则又是参差不齐的 ,这样 ,在节奏上也就构成了有规律的既具匀称的美 ,又不乏错落美。《九歌》的韵律也是丰富多姿、不拘一格的 ,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且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旋律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散文因佳作连连、成绩显赫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幅瑰丽壮观的文学图景,其文学价值与创作者语言音乐美的表现不无关系.具体而言,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音乐美体现在节律美、诗性美和情感关上,三个层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彰显散文纯审美倾向的语言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8.
王瑞光 《南方论刊》2008,(12):91-92
艺术批评是伴随着艺术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既是连接艺术家和艺术接受者的一座桥梁,也是连接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的一座桥梁。在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在关注艺术批评功能的同时,也开始强调艺术批评者的社会责任。本文拟从上述两个角度谈谈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集多元人类文化为一身。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和文化意识密不可分,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对它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学科向度中。本文借鉴社会科学的学科理念,提出研究本土音乐文化,在关注音乐本体的同时,更要强调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综合运用音乐地理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拓展音乐研究多维视角是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节奏是中国新诗诗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质性诗学元素。王雪松教授的专著《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经由概念论、历史论和比较论三条路径全面考察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机制、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该论著在概念上扩大了新诗节奏的外延并适当调整了节奏理论系统的内部结构,使之适应多变的新诗文本现象;从语言本质、传播接受和传统影响三个方面描述了新诗节奏形态与功能的现代性特征;通过新诗史上几种代表性节奏观的梳理,打开了新诗发展不同阶段的节奏美学空间。王雪松的研究尝试建构一个新诗节奏理论体系和阐释平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近年来新诗本体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