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星学术”突显了我们这个年代学术疏离大众和知识精英与大众社会分离的问题。这个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这里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知识分子本身的原因。人文学术要进入大众社会,首先是知识分子必须贴近大众社会,真正了解大众社会的需求和发现大众社会的问题,并应以对话的姿态介入大众社会。  相似文献   

2.
文艺大众化的历史建构贯穿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从"五四"到三十年代是文艺大众化的理论建设期,知识精英为文艺走向大众设计了多种预案,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终未能开花结果;抗战开始后,随着历史环境的骤变引起的文化中心的散落,原来处于边缘地位的大众文艺被众多知识精英所激活,并在短期内形成初潮。但随着多数文化人在内地陆续定居,这一初潮很快悄然退去;然而,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艺大众化却一路走强,在权力中心、本土作家、外来知识分子以及农民大众的合力作用下,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达到高潮——乡村文艺主流化。反思这一建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文艺大众化是历史的选择而非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变化就是主导人类社会数千年的精英社会受到有力的挑战,而挑战这一社会格局的就是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社会的站立,使工业化生产方式创造出来的"大众"逐步登上了人类社会舞台的中心位置,而作为大众社会伴生物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则给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变化成为近一二个世纪以来当代社会意识形态面临的最为特殊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侧重探讨世纪之交以来小说与1980年代小说在"198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的差异,揭示这一叙述嬗变的历史、社会、文化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纪之交以来小说中的"198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意义及其缺失作出反思.论文指出,世纪之交以来小说在以下三个方面赋予"198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以不同内涵:一是开掘"1980年代知识分子"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二是对"1980年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激情作出反省;三是指认"1980年代知识分子"的世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来看,每一个文学潮流代表性的作品中都存在着生动而丰富的"大众形象",然而以"大众形象"为视角的小说研究却少之又少。"大众形象"虽在不同时代语境的小说作品中体现出相异的涵义,但他们具有匿名性、静态性、文化逼真性等共同的特质。在文学作品中,"大众形象"主要以文本难点或者文本"顽症"的曲折方式来协助完成文本主题意义的建构,这首先在于"大众形象"身上交织着复杂的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意识。同时,"大众形象"在事件冲突所支撑起的意义场域具有一种驳杂的动态性,这也是构成"难点"与"顽症"的重要原因。"大众形象"不仅丰富地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力量的相互交叠、重合、对抗以及妥协,而且还如滤镜般折射了作家审视和反思历史现实的价值立场与基本态度,成为解读转型社会特征的另一种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70年代,老舍小说《离婚》在精英界和大众读者中双双受冷落,这种状况主要受到审美标准和时代主流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在精英界依然未受到重视,却得到了大众读者的热捧。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在于审美标准的不一致:精英界秉持的是"重思想轻艺术"的批评标准,而大众读者却以"文学性"和"时代性"的标准肯定《离婚》的价值,并赋予小说以新的意义。《离婚》在当代并未获得完全的肯定,它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精英界和大众读者都"需要"的作品,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地位。这需要精英界跳出固有的批评思维,重新思考何为"好文学"。  相似文献   

7.
"文艺大众化"问题,走过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历程.在启蒙时代(现代),文艺大众化是少数知识精英"化大众"的口号,体现的是精英阶层高雅的审美趣味,具有脱离群众的倾向.后现代,由于经济、文化、政治的原因,"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它颠覆了启蒙时代的文艺大众化的精英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的转变.当然,后现代的"大众化"并不完全等于文艺的大众化,它是资本刺激消费欲望、实现增值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大众文艺精神取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机制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商品经济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国当代文学艺术随之急剧裂变,呈现多元化走向,形成精英文艺、大众文艺、主流文艺三板块交叉发展的格局。尤其是大众文艺迅猛发展,成为学界瞩目的文学艺术潮流。因此,学界加强了对大众文艺的研究并提出众多的评判标准。从精神取向角度来看,1990年代大众文艺起于消闲娱乐,于中暗含“意义”与“精神”以及某种乌托邦因素,具有世俗关怀意识、灵与肉的变奏、寻找精神家园、表述现代人精神痛苦等人文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黎杨全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61-183+207
文艺大众化是与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的独特现象,其理论与实践成为一种中国经验。文艺大众化熔铸了不同于西方个人启蒙文化的中国精神,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蕴含着民族国家建构的自主性,反思了自律艺术体制,重建了文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艺大众化是实现文艺人民性的过程与手段,质疑了文艺的精英化与将创作者视为特殊人群的观念。不同于静观美学,文艺大众化突出深入生活与身体实践的重要性,在知识分子与大众的互动中,使对大众的“代言”走向知识分子的“自言”,为解决知识分子“代言”大众的难题提供了理论方案。在文艺的民族形式利用上,文艺大众化表现为从书面文化向活态文化的转变,在美学效果与文艺评价机制上摆脱了“作品中心主义”。通过重建写作、社会与大众的关系,文艺大众化系统性反思了现代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0.
赵睿 《学术论坛》2007,3(4):48-51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文章从文艺大众化口号的提出阐述了早期共产党人对大众化问题的关注以及鉴于二三十年代历史条件的限制,对大众化讨论的未深入给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带来的影响。四十年代,“文艺大众化”有了实践的环境,党对其认识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先的“大众化”成为了“化大众”而遭批判。文章通过分析党对启蒙运动的评价、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划分、对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在文艺中的作用,论述了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变化背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郑正平 《学术论坛》2006,(11):174-177
寻根文学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形象类别、精神流变与价值取向经历了由单一到分化丰富的过程。这个时期初创作者在需要启蒙的时代带着强烈的责任感赋予知识分子形象高尚纯洁的伟大精神人格,给当时以伤痕和控诉为主调的文坛带来坚定的风气。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和经济理念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逐步呈现出精神的断裂和政治、理想的失落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了对“形而下”的关注加剧外,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和理性精神,其精神价值日益呈现出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与知识分子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天,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进程其密切的相关度骤然加大增强了。知识分子曾经历的荣辱沉浮和现实的处境地位,知识分子在转型期的角色效应、功能发挥及在未来社会中的职责使命等等,都不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自身话语和纯粹的学术话题。它们业已成为一项项紧迫的现实议案,有待实践性的阐释与解决。知识分子概念、类型与传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非“有一定知识的人”首先出现于近代西方。从思想史角度追溯,西方近代知识分子的出现与18世纪启蒙运动有关;从词源学上考察,19世纪出现的俄语“intelligentsia”是西方“知识分子”(inte…  相似文献   

13.
“文人无行”是一个持续古今的文学主题,到了20世纪则愈加明显。审视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少有正面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而大多是不光彩的形象,是被讽刺、被挖苦、被调侃的对象。考察这些知识分子形象,40年代和90年代是两个重要的时段,具有对应性的特征。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生活中的知识分子出现了明显的“错位”,与作家自我形象也显出了极大的反差,个中原因,值得探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国学热",是一个大众文化现象,应该放在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下来加以审视。其在大众文化领域中的表现,可以从大众教育、大众传媒、大众审美、生活方式等方面看出。与近代以来历次传统文化热潮不同,这次"国学热"呈现出新特点:一是不再是局限于知识分子圈内的争论,而是借助发达的现代大众传媒,向大众文化领域大举进军;二是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得"国学"成为一门"产业";三是这次"国学热"是在"大国崛起""现代性批判"和"全球化"等语境下兴起的。对于本次"国学热"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审慎评估,既要看到其重要意义,也要认真对待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分子在90年代的角色是无法用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徐坤首先是学者,自然是一位知识分子;其次她又是一位作家,一位专门以知识分子生活作为题材的作家。身为学者,她完全算得上一位“精英”,文学硕士毕业,且供职于中国最高文科学术机构——中国社科院;作为作家,基于她的生活环境,她笔下的人物也都是“精英”,或是硕士、博士,或是名家名学者。她能在如年代文坛引起广泛注目,关键在于“精英”在她的笔下已失去“精英”的本质。她在作品中呈现的是一群不尴不尬、仅仅有着“知识”外衣的人。徐坤的小说出现伊始,就隐约地暗示了知识分…  相似文献   

16.
网络游戏的交互式群体共生的创作方式,将文艺的静态审美过渡为动态同步伴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文艺着重个人理解的单向度传播方式,它以不断升级的娱乐体验和情感宣泄方式,满足了大众娱乐的新诉求,摒弃传统文艺"高于生活"的精英性和教化,追求"低于生活"的大众宣泄,在娱乐至上的消费时代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网络游戏与文艺之间并不是势同水火的关系,而是互利共生的合作,文艺是网游内容的重要来源和审美认同的前期培养,网游则是文艺不断扩大的表现形式和新思维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施萍 《社会科学》2005,16(11):99-104
林语堂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理解.林语堂从"语丝"时期激进的社会批判转化为"论语"时期社会批评和文化建设并重,其态度的变化标志着评判知识分子价值体系的重建,他在原有的道德-政治尺度之外,又增加了文化的尺度,社会角色也由单一变为双重.在这双重角色中,林语堂更看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由三个作品所映射的’94文艺状态张法90年代中国文艺面貌越来越分明,又越来越模糊。分明者,主流、大众、精英的分流取向日渐明朗;模糊者,三者一方面力图把握不断变化的社会接受心态,另方面又在沿着自己尚未很好意识到的文艺自身的演变规律主动和被动地向前滚动。...  相似文献   

19.
于文秀 《学术界》2005,(3):57-68
"文化研究"学派的知识分子理论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为两个思想来源,对其精华进行了继承和整合,对其缺陷与局限有所超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今时代学院内外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功能的重构理论.这对处于文化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正确定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是我国以市场经济为最基本启动力量的社会转型期.其间,我国的艺术文化发展呈现出各种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后发型的现代化使现代中国社会形成了多重艺术文化叠合的文化结构;以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市场经济意识、知识分子立场和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导而形成的艺术文化张力场;大众艺术文化转型;精英艺术文化与主流艺术文化的联合与对抗;主流文化、大众艺术文化和精英艺术文化的对立与融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