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运用“质疑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1.变有意注意为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即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不仅指向自己乐意做的事情,而且指向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它同任务的理解程度、意志力水平、能否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培养对活动的兴趣有关。然而现在的学生对说教却不感兴趣,他们必须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听课上。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达到教与学的目的。2.积极利用无意注意所谓无意注意,是…  相似文献   

2.
在几何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学生的注意 ,并运用两种注意互相转化的规律 ,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3.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活动最为复杂和活跃,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没有对某事物的注意,就会对该事物的感知、回忆、思维和想象。学生的注意既是进行各种活动的条件,同时也是在专心完成各种任务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这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现就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注意规律谈谈浅见。1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受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4.
所谓“注意”,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就是入以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这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们只感知、思考或识记某一些事物,而不感知、思考或识记另一些事物,只从事某一些活动,而不从事另一些活动。集中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深入到所指向的对象中去,并且撇开了其他对象,这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些事物,并对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学者不进则已,欲进之则不可不有成心”,说明集中注意是进行学习的一个基本条件。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成为这些过程的一种共同的特性而与这些过程分不开。注意分为无意注意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要有成效 ,有赖于教师掌握好学生注意的特点 ,运用好注意的规律来教学。注意有无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后注意三类 ,教师要联系实际 ,根据教材内容、课时的安排和学生的年龄、学风等情况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7.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人在同一时间内也不能感知周围的一切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的少数、个别的对象。然而中学生处于七科八门的紧张学习之中,往往会顾此失彼而不能按学习的节奏主宰自己。就心理学角度言,这是注意的指向、定向和稳定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当学生激烈的体育活动之后,当考试后的紧张状态尚未解脱消失之时,当刚受了表扬或挨了批评或刚有亲友来信来访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之时,当疲乏困倦兴奋消失转移了注意之时,当静寂的课…  相似文献   

8.
观察、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与学生注意力的变化、转移规律及其关系 ,进而研究、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注意规律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关注 )和无意注意 (注意 )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达成良好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 毫无疑问,沈从文是一个具有强烈艺术空白意识的作家.在一切文学作品中,都存在一定的“空白”.这些“空白”的成因有二.一属作者“无意”而成.就是说,尽管作者对某一人物、某一情节、甚至某一细节,主观上希图进行精密的描写,不容出现什么遗漏,但若读者细加检察,在其行文中,仍可发现一定的情节或细节的描写“空白”.我们把这种无意形成的“空白”称之为“自然空白”.一属作者“有心”之作,即作者出于艺术上的需要,对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细节,作有意的虚写或省略,我们把这样形成的“空白”,称之为“艺术空白”.  相似文献   

10.
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是个体在清醒状态下同时存在的两种心理活动。有意识是指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自觉认识和内心体验的统一。无意识则是指主体对客体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不自觉认识和内心体验的统一。有意识活动是人们注意力集中中心的心理活动;而无意识活动则是注意力集中中心的外围心理活动,是一种非理智的、不在进行集中的思维,无特定思维目标的心理活动,是对某种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如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人的情绪色彩,如心情愉快、心旷神怡、抑郁不欢、蒌糜不振等即属无意识活动。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有意识活动是大脑皮层上形成的一个优势兴奋(?)的反射过程,无意识活动则  相似文献   

11.
英语修辞法Syllepsis(异叙,又称一语双叙)常常被人与Zeugma(拈连,也叫轭式搭配法)混淆在一起,这不但是学习英语修辞格的人所遇到的共同问题,而且修辞学家们也不得不在涉及这两种修辞法时对此现象加以特别说明.因此,把这两种形式上看似相同意韵却有差别的修辞格放在一块,进行一番仔细的比较,似乎变得必要起来.另外,笔者从个人的语言实践和在多年的教学中批改学生的英汉互译作业中发现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形象:人们常常在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这两种修辞法.如果通过本文,读者或习作者能从“无意”的圈子里走出来,从而达到有意地使用它们的目的,对其做点文章也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合法性问题是一个政治体系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政治统治和大规模的社会管理形态,都有意或无意在寻求合法性上做出了努力。从合法性的视角,对礼与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君主通过制礼论证自己的合法性,礼成为君主贯彻自己意志的隐喻系统和合法性建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走进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综观CAI现状,其效果并不象人们预期的那样显著,有时效果甚至还不如传统教学。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注意机制,着重论述了人类注意现象中的无意注意的特点以及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然后探讨了在CAI设计中,如何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积极方面,消除无意注意的消极作用,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但在运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名词作状语与名词作主语及名词作状语的词组与主谓词组的区别: 古汉语中,名词状语和动词、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容易和主谓词组混淆,要注意分辨。分辨一个名词在句中作主语还是作状语有两种方法:①如果动词、形容词前面的那个名词是谓语陈述的对象,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主语;反之如果不是陈述的对象,那么这个名  相似文献   

15.
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的接触,就会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杂合”现象。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都具有明显的“杂合”特征,其著译中的“杂合”,多数是其有意所为,目的是要让西方读者注意到世界上其他文化的存在、彰显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杂合”理论对于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赛珍珠著译的成功,对于我们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做好文学批评及文学翻译等工作,都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消费者归因和期望理论,引入负面归因和消费者CSR期望两个变量,分析两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故意行为和无意行为)对消费者感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故意行为和无意行为均能正向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的感知,但是感知存在差异性,消费者对故意行为的感知更高;这种感知的差异性来源于消费者对两种行为负面归因的差异性,负面归因起到了中介作用;消费者CSR期望正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与消费者感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迟钝的感觉是指作家因某种孤立地感知及人为地阻断理性思维、联想和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参与而导致其对社会生活感知肤浅、平庸、迟钝乃至麻木的一种艺术感觉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的过程中,严重地削弱着作家对生活的艺术感觉能力,从而使创作陷入一种困惑和苦闷之中。造成作家艺术感觉迟钝的原因十分复杂,本文仅从作家艺术感知过程中的失误和作家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两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在作家的艺术感知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切割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必然导致艺术感觉迟钝现象的产生。相互联系是事物存…  相似文献   

18.
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从教育的动机和效果来看,可分为有意教育和无意教育两个方面。有意教育就是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主观意向、教育目标,以使受教育者定向发展,成为一定类型的人。在进行有意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环境以及教育者本身诸如情感、气质、语言、体貌等因素所施于受教育者的一系列的  相似文献   

19.
委婉语是英语里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 ,一方面 ,就其交际目的而言 ,它可以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类 ;另一方面 ,从讲话者的意图来考虑 ,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内的委婉语又可以分为有意、无意两种情况。如果使用恰当 ,能达到一种全新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人类的文学翻译实践中,出现误译是在所难免的,总的来说,误译又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无意误译是由于译者的大意或能力有限造成的。而有意误译则是译者有意为之,本文将从操纵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并从多方面探讨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