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稽"新释     
会稽之名 ,出自“禹会”传说 ,但地望所系 ,异说纷纭 ,均因夏代疆域范围和“越为禹后”传统思维定势所束缚。考之“会稽”古音 ,愚以为即“余”的复音缓读 ,会稽即余 ,会稽山即余 (涂 )山 ,余是夷的对音 ,越是夷的假借 ,“夷”为越族的古称 ,东南沿海为夷民族早期生息之地。越夷同源 ,禹越一体。“禹会”实为钱江南北两支夷 (越 )部族在“余”地的会战 ,地望在今绍兴与萧山两地之间。夷族北迁 ,入主中原 ,后又流散 ,“余”(会稽 )地名随之带往新地。所以“会稽”当源于浙江。  相似文献   

2.
绍兴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上的绍兴除现在所辑五县一区外,还包括今萧山、余姚等地,在这块土地上曾经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名家。但对于绍兴书法史的研究,今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笔者所掌握的史料及其在书史上的影响,今录在绍兴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十大书法家于后,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一)王羲之书法自东汉末年成为艺术以来,至东晋一代,楷、行、草诸体渐趋成熟,成为书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王羲之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徙居会稽山阴,官至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  相似文献   

3.
绍兴地处宁绍平原的西部。南部峰峦起伏的会稽山与诸暨毗连,北濒碧波浩瀚的杭州湾,东靠上虞,东南与嵊县交界,西与萧山接壤,总面积近一千四百七十三平方公里(含越城区)。绍兴,不仅历史悠久,代出人才,而且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县内物产丰富,乡镇工业发达,如酿酒业、轻纺工业等,是驰名于中外的“鱼米水乡”和江南“桥都”,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向为世人所赞誉。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7,(2):49-50
西施是越国人。 绵绵会稽山,南北数百里,一条浦阳江流经会稽平原,两岸山水相依,会稽平原横亘在萧山、绍兴、诸暨之中。这里就是西施的故乡,苎萝山、浣纱河、浣纱石、红粉岩以及祭奠西施的庙宇、亭台等至今依然踪迹可寻。绍兴是西施时代的越国都城。西施出生在萧山,还是出生在诸暨,两地人从晋代开始,相争1000多年。  相似文献   

5.
钱塘江干流及其沿岸地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滔滔钱塘江是东南沿海著名的巨川,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流域内山丘、盆地和平原错综分布,土壤肥腴,气候温湿.很早以来,人们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经过长期辛勤地劳动,钱塘江流域已成为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物产富饶的地方.一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关浙江(今钱塘江)的记载颇多.《山海经·海内东经》;“浙江出三天子都.”《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01年到会稽(今绍兴),“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其它如《论  相似文献   

6.
绍兴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古城,自从春秋于越立城建都以来,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而于越人民在这个地区的活动见于正式历史记载,则巳达三千年之久。今本《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十四年(约当公元前一○○一年):“于越来宾”。这是于越从考古时代进入历史时代的开端。此后,于越的活动,屡见《春秋》经、传记载,于越部族不断滋繁,于越国家也日益壮大。  相似文献   

7.
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对发展绍兴文化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的文化旅游已经从“参观学习型”“观光游览型”逐步成为“休闲度假型”,具有休闲、体验、感受、参与功能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渐成时尚,受到游客的青睐。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绍兴必须顺应旅游发展趋势,抓住城市特色,突出发展重点,有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要素,努力实现绍兴文化旅游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8.
夫余是我国古代东北一个古老部族.据《三国志》和《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当时其农业、牧业均很发展,被称为“殷富的夫余国”.因而在东北史地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其活动中心,张博泉同志1980年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六期)《汉玄菟郡考》一文(下简称《张文》),发表了引人注目的见解.文中指出:“过去研究东北历史地理或民族史的,多以为夫余在今吉林农安、长春一带,这个看法应该纠正.”接着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夫余的活动中心“当在今呼嫩平原一带”.实指即金蒲与路.今黑龙江省克东县一带.  相似文献   

9.
大绍兴(也称绍北地区)交通方便、城镇密集、人口众多,是绍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所在地,也是宁绍平原西部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极。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使绍北地区迈入了大绍兴建设的新阶段。鉴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行政区划调整对大绍兴建设意义重大,大绍兴规划建设可从优化产业结构,构划综合交通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着手,以促进大绍兴地区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绍兴酒因产地而得名,因其陈年老酒味醇香馥、品质尤佳,故绍兴本地人习惯上喜称之谓“老酒”。《万历会稽县志》记载:“越酒行天下,其品颇多,而名老酒者特行。”绍兴酒是中国名酒中历史最为古老的黄酒。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中记载:“越酿著称于通国,出绍兴,脍灸人口久矣。”关于绍兴酒的悠久历史,大约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日本著名学者西园寺公一则认为绍兴酒已有4000多年的漫长历史。我们在《吕氏春秋》、《左传》、《国语》等许多古籍中均不难发现有关绍兴地区酒的记载。近年来经过考古发掘,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出版和发表的关于古代江南市镇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中,涉及的主要是江苏的苏州府、松江府和浙江的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等,对于浙江其他地区则很少或者没有展开研究。古代的绍兴在浙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不仅是越国的都城和中心区域,文化历史悠久;而且位于钱塘江南岸的宁绍平原,自然条件优渥,在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中,乡村都市化趋势较早,涌现了一批很有活力的市镇,在推动本地区和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曾起了积极作用。一市镇与集市秦汉时,山阴县治已有市集。《列仙传》载有“蓟子训,齐人,卖药于会稽市,乘青骡往来。…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今绍兴市被称作越州,其治城是浙江地区的军政、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南朝迄隋唐,置于今绍兴市的州级政区经历过几度演替,即东扬州--吴州--越州--会稽郡--越州的变化.隋开皇九年始,在越州城(今绍兴)先后建置吴州总管府、越州总管府、越州都督府、浙东观察司和镇东军节度司等地方高层管理机构.开元末年,越府管8州,相当今浙江省的绝大部分.越州城是隋唐时期浙江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历史地位表现在:绍宁平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其中心城市的出现、越州城是联结内地与海外交通的中枢节点、越州城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文化名人辈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王徽之也是他的儿子。  相似文献   

14.
位于宁绍平原的余姚市,30年前还是一片不“毛”之地,不可思议的是,如今这里崛起了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堪称一流的“中国裘皮城”,每年生产出占全国四分之一的裘皮服饰。  相似文献   

15.
绍兴是一座具有典型水乡风光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从总体上看,绍兴城的建筑,应当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妥善处理好发展现代建筑与保护古城风貌之关系,十分强调突出“文化”与“旅游”两大基本特色。由长期历史、文化演进而成的名城绍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市形态和城市建筑,并以  相似文献   

16.
在古籍中经常出现“淮海”一词。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淮海”原是泛指长江中下游,主要还是指江南;宋以后,“淮海”也还泛指长江中下游,但主要是指江北;明清两代,“淮海”为苏北里下河一带;近代,“淮海区”则更向北移动,即洪泽湖及其以北的徐淮地区。“淮海”,最早见于萧世怡的《淮海乱离志》,该书记载南朝梁末侯景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攻下台城(宫城),又分兵破广陵(今江苏扬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据“乱离”范围看,南北朝时期“淮海”是指长江下游、淮河与东海之间的广大地区,主要部分在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诗中有句云:“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彭蠡”,今江西省鄱阳湖。孟浩然诗中说的“淮海途将半”仍是指长江下游,主要又指江南。  相似文献   

17.
吴国和越国,都是建于长江下游的国家。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继承权给弟季历,“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吴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始渐强大,都姑苏(今江苏苏州)。据《史记·越世家》记载,夏禹的五世孙少康,为了“奉守禹之祀”,封其庶子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自号子越。越先后为楚、吴属国,越君允常时,拓土始大。当时,我国历史已进入了春秋后期,而刚刚兴起的吴、越两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中才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8.
刘宋晚期财政严重依赖扬州,尤其是三吴地区。萧道成依靠淮北四州豪强策动易代,将太湖东岸的吴郡、西岸的义兴以及宁绍平原的会稽纳入齐国封地,并以“悉”与“勋”为标准选任三郡太守。三吴自刘宋后期便已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建元、永明年间又频遭水灾,但齐高帝、武帝仍以赋税征收为首要考虑,三吴经济由此在“重赋”“急役”下运行。南齐以货币征收租布诸调,却缺乏解决货币短缺的能力,以致三吴民户还要承受货币市场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尽管《南齐书》以“职贡有恒”“府藏内充”来赞誉永明时代,但这是以民户贫困与经济衰退为代价的,南齐的国祚短促未尝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19.
还是《汉武大帝》,吴楚七国之乱时,说道一个地名“会稽郡”,剧中人将它读作了“会hu尙稽郡”,这样读也是错误的。《辞源》和《古代汉语词典》对此的注音和注释都是一致的。“会ku劋i稽”:(1)山名。在浙江绍兴东南。相传,大禹在江南大会诸侯而记功,因此将此山称为“会ku劋i稽山”,又名防山、栋山。《左传.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2)郡名。秦代设置,治所在吴县。地理位置在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3)县名。隋开皇九年将山阴县分开设置。唐代沿袭下来。明清时又与山阴县合并为绍兴府治。公元1912年将二县并为绍兴县。因此,作…  相似文献   

20.
大禹与防风氏传说的发生与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浙江境内有关大禹与防风氏的传说,透露出若干有价值的历史信息.防风氏族群战败南迁太湖流域湖州一带和夏族支裔陆续进入今宁绍平原地区,从而将来自中原地区的大禹传说一并带进今浙江境内,构成源远流长的越文化的历史源头.大禹与防风氏传说的地域纠葛,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不同族群之间族群流徙及文化交流的结果.随着秦汉一统格局的初现,民族融合空前加速,华夷五方格局迅速打破,曾经为传播中原文明作出贡献的悲剧角色人物的防风氏的史迹却逐渐被人淡忘,始终未成为区域文化的主流.大禹与防风氏传说的发生与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为远古传说的复原与区域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