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琦美在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时,留下了大量校语.从现存校语看,赵琦美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主要作了校勘、考证、评价三个方面的工作,体现了赵琦美崇尚古本、讲究词采、注重剧本文学性的杂剧校雠思想.其工作和校勘思想,在今日杂剧校勘中仍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郑莉 《中南论坛》2007,2(3):96-99
明代宫廷庆赏剧是明代宫廷杂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作品都是由明教坊司和钟鼓司中的无名氏艺人创作的,现在能看到的剧作主要是收录在《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标明“教坊编演”的一些作品。本文以这部分作品为例,分析了宫廷庆赏剧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科诨,即插科打诨的简称,是我国古典戏曲一种传统的戏剧手法。明代宫廷杂剧,其创作者和演出者都是地位低下的无名艺人,特定的身份导致了宫廷杂剧特有的风格。《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明代宫廷杂剧中的科诨使用具有特殊性和多种艺术功能,对此进行研究,以引起我们对这种艺术技巧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蟒衣考源兼谈明宫廷演剧的武将装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望馆钞本古今杂剧》中的“穿关”是研究明代宫廷演剧的重要材料。作者考察这些“穿关”时发现尽管剧本描绘的武将往往是“披甲戴铠”的“武扮”,但武将的“穿关”却主要采用蟒衣等“文扮”。通过对蟒衣渊源和形制的考察,作者认为明宫廷演剧中武将的蟒衣装扮,主要和明代的赐蟒及宦官演剧有关。  相似文献   

5.
杂剧《斩貂蝉》,北五折。全名为《关大王月下斩貂蝉》。明人赵琦美《胍望馆钞校古今杂剧》收录三国故事杂剧二十一种,其中就包括《斩貂蝉》一剧。明人晁(王栗)《宝文堂书目》卷中《乐府类》也有著录。明末人钱谦益重编《义勇武安王集·正俗考》云:“今内府《斩貉蝉》杂剧,谓(吕)布死后,貉蝉归于侯(关羽),巧言(此口)布。侯怒且杀之。则初无此事。”这其中的“则初无此事”之句,显然系指元代杂剧或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小说  相似文献   

6.
在元人杂剧的繁荣时期,有一批作家经常以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为题材写作剧本,以至于在元人杂剧中形成一个门类——水浒杂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等书籍记载,元人杂剧曾经产生过二十五种水浒杂剧。这些剧本大多佚失了,保存下来的只有高文秀的《双献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鱼》、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和李致远的《风雨还牢末》等四种。另有无名氏的《三虎下山》和《大闹黄花峪》两种,是否是元人所作一直有争论;但由于它们的艺术风格和词语习惯与元人杂剧十分相似,学术界许多人论定它们也应属于元人之作。元人杂剧同宋元话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杂剧从话本中吸收了相当多的故事情节。这种情况说明,元人水浒杂剧也可能较多地受到了宋元话本中水浒故事的影响。龚开《宋江三十  相似文献   

7.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穿关"是明代北杂剧服饰的集中反映,它表明明代北杂剧服饰已趋于成熟,并形成了融程式性、符号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古本通俗小说《跨天虹》,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来著录;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十五章《清代的说书和话本》第三节《清人编刊的拟话本集叙录》总集《跨天虹》条云此书系“傅借华旧藏清初刊残本”,但未有具体介绍;阿英《小说闲谈》、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谭正壁《古本稀见小说汇考》、戴不凡《小说见闻录》、陈汝衡《说苑珍闻》等均未提及此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新编《中国通  相似文献   

9.
明人赵琦美(字玄度,号清常道人),家富藏书,多古本,而名其藏书馆曰“脉望”,并著有《脉望馆书目》传世。钱曾《读书敏求记》曾称道说:“牧翁绛云楼,读书者之藏书也;赵清常脉望馆,藏书者之藏书也。清常殁,其书尽归牧翁。武康山中,白昼鬼哭,嗜书之精爽若是。”明龚立本《烟艇永怀》亦云:“琦美别号玄度,性嗜典籍,所裒聚凡数万卷,绝不以借人。”然玄度名其藏书馆为脉望者何义,素未深究。近读《太平广记》,其卷四十二引唐皇甫氏《原化记·何讽》云:“唐建中末,书生何讽尝买得黄纸古书一卷。读之,卷中得发卷,矢见四寸,如环无端。讽因绝之,断处两头…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宫廷杂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历史剧,而且这部分剧作代表了明宫廷杂剧的主要特点和成就,本文就以《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保存的48部内廷历史剧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特点。可以发现,这些剧本有着很明确集中的指向性和宏大的系统性,其内容涵盖了从春秋战国时代直到明代几千年的历史,而集中在汉族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事迹上,从而可以深层次的挖掘出这些作品的创作意图。另外注重舞台性也是内廷历史剧一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元杂剧版本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近著名学人就元杂剧版本问题多有论议,并由此贬抑《元曲选》,大抵发生在1915年《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影印、便于学人利用以后。1938年,明人赵琦美脉望馆所藏抄校本元明杂剧二百多种发现以来,元杂剧版本问题更受学人注意。《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懋循师心自用,改动曲文,招致批评,是为事实。但此类批评不宜绝对化。与诗文流传情况不同,戏曲剧本在传播过程中常遭艺人改动,讨论元剧版本时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当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2.
话本小说研究的新收获──评《话本小说史》石麟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重要一支,与长篇章回小说一样,深受读者欢迎,流传广泛深远。但是,长期以来对话本小说的研究、尤其是专题系统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八十年代初,胡士莹先生的遗著《话本小说概论》出版,这部...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说话人的底本,不能对等宋代说话资料里称的“话本”,其不一定是用白话写作的,也不是现在所谓的话本小说,更不是白话小说的雏形。根据《醉翁谈录》里的论述和《绿窗新话》的例子,可以确信宋代说话人的底本有两种:一是前人或当代人收集的小说集《太平广记》或者是史书《资治通鉴》等;二是说话人根据说话的需要自己编订的故事集如《绿窗新话》等。认为话本小说(或者直接称之为话本,指短篇白话小说)等同于底本,甚至把“三言”里的部分通俗小说认作是宋代话本(宋代的白话小说)乃至是宋代说话底本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根据《醉翁谈录》和《绿窗新话》里的文言故事,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就是说话人底本,从而可以推测宋代说话人的底本基本是用文言写作的。  相似文献   

14.
脉望馆钞本《仗义疏财》源于周藩刻本,脉望馆钞本对周藩刻本的改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编。两种版本各具特色,有得有失。任何作品离不开时代,刻本和钞本艺术层面的差异,同样反映了时代主题的变迁,具有多重文化意蕴。对于《仗义疏财》两种版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末冯梦龙编辑的《三言》,是中国古代小说里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包括有120个短篇,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与民间传说。这些短篇小说系宋元话本小说的继续发展,因多为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写成,故亦称为“拟话本”。《三言》里的小说有一部分是宋元旧作,仅篇目、内容略有修改,如《京本通俗小说》的《碾玉观音》改为《崔待诏生死寃家》,《冯王梅团圆》改为《范鳅儿双镜重圆》等是,其余大部分为明人和冯氏自己的创作,而冯氏创作尤占有较大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标出性是符号学概念,指符号文本对立项中不常用的一项,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品质.话本小说存在明显的标出性悖论,即文本形式与价值观念是“非标出性”的,这用来适应作为非主流文类的生存策略;而故事则采取“标出性”策略以迎合读者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市场化需要,话本小说的这种标出性悖论是通俗小说文本的基本特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三言”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其集中表现了话本小说作为通俗文本的标出性悖论.  相似文献   

17.
隐语“孤馆独眠”在杂剧《风光好》中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宋元时期的小说、戏曲文献可以得知,隐语“孤馆独眠”与陶学士故事在宋代各自流传,后由元代戏曲家戴善甫捏合至杂剧剧情中,使之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型世言》是一部淹没近四百年的明代拟话本小说集,是话本小说大系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它再次面世的时间短,只有十多年,它在通俗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及通俗性的具体表现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通俗的内容,“为市井细民写心”;二、通俗的目的,“暴露劝惩”;三、通俗的手段,“俗中求雅”。从分析中我们也可看出,它与“三言二拍”在通俗小说发展史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快嘴李翠莲记》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平山堂刊刻《快嘴李翠莲记》,明人晁瑮《宝文堂书目》作《快嘴李翠莲》,叙北宋东京女子李翠莲,因心直口快,出嫁为公婆所不容,最终被休,出家修道。谭正璧先生《宋元话本存佚综考》认为属“宋元旧本”(见其《话本与古剧》)。胡士莹先生认为:“其‘撒帐词’颇似元人的‘上梁文’,……当为元代的作品。”(《话本小说概论》)我认为这篇话本小说当是宋人所作。理由是:一、小说开篇有“昔日东京有一员外……”,很明显,是南宋人口吻。如果元人所作,则一般用“故宋”、“昔日宋  相似文献   

20.
前人认为《鲁斋郎》是关汉卿所作,其错误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区分版本。从脉望馆本《盆儿鬼》不载《鲁斋郎》、张千成为鲁斋郎的仆人、正末张硅与元代中后期的中书省平章政事张珪重名,以及其他三个明显不合常理的地方,都可证明《鲁斋郎》为元末明初无名氏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