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人物,词学研究只是他一生事业中的一部分。他是20世纪词学史上科学地阐释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第一人;他用“以史证诗,以诗补史”的方法,对花蕊夫人《宫词》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考证,解决了词史上的“千年之惑”;他借鉴中国传统的诗论、词论和西方诗学的某些成果,解读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和温庭筠《菩萨蛮》14首,不仅新意扑面,妙趣横生,而且发明了两种全新的读词方法。他的词学著述虽然不多,但其贡献却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词学思想和治词方法,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诗为词”是苏轼重要的词学观念。通过对其涉泪词的研究,可以发现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出克制与突破并存的矛盾形态。一方面遵循词体特性,在扩充题材内容的同时选用了典雅字词和含蓄表达;另一方面又有意突破传统,具体表现为使用“泪典”、采用流线型意象组合、净化艳情词。由此可见,苏轼对词体特质有着清晰的认知,其“以诗为词”是有限度地将诗的题材、风格导入词体,而非刻意泯灭诗、词两种文体的界限。  相似文献   

3.
稼轩诗简论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以诗名世,也写了不少词,词亦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的词选本都有陆游一席之位;辛弃疾以词名世,也有诗作,但他的诗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大凡宋诗选本或其他选本,一律不选他的诗,即使是辛之个人选本、选词、选文,亦不选诗,好象诗不存在似的。其实辛弃疾写诗也不少,现经搜辑可见的便有108首(76题),为词的六分之一略强,且其诗  相似文献   

4.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都有名气。他的诗、词创作既都具有多元化风格的一面,又有诗多纪实词多言情不同的一面。陈与义诗词互动首先体现在简斋词题材立意的诗化和创作技巧的诗化,这些是诗歌对词的影响和渗透;其次体现在简斋词对简斋诗流丽特点的影响以及简斋诗句化用词句等方面,这些是词对诗歌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5.
周密是宋元之际著名的文人,著作丰富。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都有名气,两种文体之间因为渗透了周密的文学思想、生活经历,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共同之处,比如:崇尚自然、工于炼字造句、善用事、追求清雅之美,创作技巧和风格上诗、词作品间也有互相影响的地方。但是,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尤其是周密严守词自是一家的观念,导致他的诗、词所表现的范围有明显区别。周密诗、词作品中体现出的互动与不同,与南宋晚期文坛对诗、词的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前人在对“诗”与“词”作整体比较时,有过许多话头,诸如“诗庄词媚”,“(宋)诗言理而(宋)词言情”,“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等等。但另有一段话则似乎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是朱彝尊在《紫云词序》里所发的议论。他说: 昌黎子曰:“快愉之言难工,愁苦之音易好。”斯亦善言诗矣。至于词或不然,大  相似文献   

7.
王梵志是初唐著名白话诗人。他的诗语言通俗,口语俚词皆可入诗;形式自由,信口信手随意拈弄。再加他又身为梵志,故其许多诗作与佛寺禅门有关,禅机佛语尽在其中。他的诗是口语词研究和佛教语言研究的好材料。“着(或作著)”在王梵志诗中出现较多,近五十次,涉及到了它在中古的好几种用法。以此实例,我们想能说明以上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以诗为词”,是苏轼词作的一个突出特色。对这一点,早在宋代的文人就已看到,如陈师道就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后山诗话》);李清照也指出,东坡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语)。苏轼创立清雄高旷的豪放词派,固然与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坎坷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性格特点、深厚的学问功底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用写诗的笔力写词,增加了词作的雄健顿挫、曲伸自如的气势,大大地促进了其豪放词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学家,诗、词、文等都有卓著成就。在词方面,他首创豪放词风,对后人有深远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首创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品,历来脍炙人口,为人们所传诵。“四人帮”以所谓“儒法斗争”模式对苏轼及其作品妄加种种罪责;粉碎“四人帮”后,也还有人认为《念奴娇》这首词是“豪放的躯壳里装着虚无主义灵魂”,宣扬了  相似文献   

10.
纳兰词以其凄婉闲丽之神韵被誉为清词之绝唱,然而他的诗相较其词亦丝毫不逊。无论在抒情言志,还是在艺术风格方面,纳兰诗都表现出与其词风截然不同的俊爽超逸的风格,以昂扬的感情和激越的笔调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动人音符。  相似文献   

11.
“以诗为词”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的批评,辨明"以诗为词"之涵义,必须回到宋人的语境之中。对"以诗为词"正本清源之辨析,首先是一个文体学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是否合燕乐歌唱就是词与诗根本不同之所在。这个划分标准的不科学在于把格律和音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唐声诗合燕乐歌唱,却是诗;南宋部分词不可歌,却是词。诗词之辨实质在于教化与娱乐。诗言志,其功能目的为政治教化;词言情,其功能目的为声色娱乐。唐代词体尚未独立,与诗体混淆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针对这一阶段的曲子词创作,不可以使用"以诗为词"的概念。晚唐五代词体完全成熟,词体特征得以确立,"以诗为词"的创作随之发生。从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之词作中,皆可寻觅"以诗为词"之痕迹。苏轼填词时时以柳永为靶子,融诗体于词体,努力追求一种新的审美风格,"以诗为词"创作进入新阶段。"以诗为词"拓宽歌词表现范围,成就歌词新的审美风格,对歌词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以诗为词"淡化或取消文体的独立性,该文体存在的意义同时被淡化或取消。即:"以诗为词"是一把双刃剑,得失并存。  相似文献   

12.
张炎在《词源》中自觉运用多种批评方法对众多词作词人作出精彩点评,有力地支撑起了结构严整、内涵丰富的词学体系。他在运用多种批评方法时较多使用比较批评方法,独具特色。本文从诗与词的比较,雅词与豪放词、俚俗词的比较,雅词之间的比较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词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像苏轼一样,多才多艺,但其他成就多为词名所掩。他善写赋,苏轼观其所作《黄楼赋》,以为有“屈宋才”。又长议论,吕本中说“无一言乱说,观少游五十策可见”。他的书法亦大有可观,被黄庭坚誉为“妙墨”。而他的诗,更为时人所重,王安石“谓清新似鲍射”。评价秦观,主要应研究他的词,但其他方面似亦不可略而不论。特别是他的诗并非毫无可取,但自元好问讥评以来,人多以“女郎诗”目之,无形中对他的诗抱完全否定态度,这种  相似文献   

14.
汪元量是宋元易代之际的一位爱国诗人、词人。人们向来只重视他的纪实诗,却往往忽视他的爱国词,而事实上,他的词也是有着很大的价值的。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其词饱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感,充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抗争力量;从创作方式上来看,其词亦有许多独到之处,如以词写史的大胆尝试、独到的比兴等。  相似文献   

15.
清末诗人陈锐是著名的"湘西三才子"之一,其诗深湛高古,旨洁辞英;其词清丽朗润,音律谐婉;其词话内容丰富,辩律精审,品鉴独到,在词学界影响深远.陈锐交游广泛,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都表现在诗词创作之中,其<袌碧斋集>是研究近代湖湘文学及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宋琬是清朝初年著名诗人,创作领域涉及诗、文、词、曲、赋,尤以诗胜。在诗坛上,他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目前学界对宋琬的研究尚非常薄弱,甚至连他的生平也了解得很不够。本文综合宋琬一生所流传下来的诗、文、词、曲、赋,结合史传资料和诸家文集夹注,参考今人学者的部分考证资料,以年表形式对宋琬一生作较详尽的考述。  相似文献   

17.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也是词坛领域的"花间鼻祖"。在意象运用上,温庭筠的诗与词都注重对华美物象的客观描绘,但诗中意象流丽动荡,典故众多,带有虚化的幻想,而词中意象浓艳静谧,以写实为主。由于崇尚客观的审美理想,温庭筠的诗与词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他对诗和词已经有了自觉的分体意识,这引发了他对这两种文体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宋琬是清朝初年著名诗人,创作领域涉及诗、文、词、曲、赋,尤以诗胜。在诗坛上,他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目前学界对宋琬的研究尚非常薄弱,甚至连他的生平也了解的很不够。本文综合宋琬一生所流传下来的诗、文、词、曲、赋,结合史传资料和诸家文集夹注,参考今人学者的部分考证资料,以年表形式对宋琬一生作较详尽的考述。  相似文献   

19.
词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诗有着明确的分工,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这种风尚在姜夔诗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便由于时代等原因而引志入词,姜夔仍力求词的当行本色,因而其诗、词思想内容各有侧重。其主要表现词多写恋情,忧民忧贫之情只见于其诗;词中多咏物之作,诗中多亲情酬赠之作。这种不同主要源于其对诗词分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明人张綎在《诗馀图谱·凡例》中说:“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这是最早以婉约、豪放对举论词的意见。他主要从艺术风格立论,以苏、秦两人为代表,把婉约、豪放视作“词体”的两大分野。他的意见受到后来词评家的重视。一类从艺术风格继续加以发挥,如江顺诒《词学集成》:“秦少游得《尊前》、《花间》遗韵,却能自出清新;东坡词雄姿逸气,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