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尔基的《列宁》,是一篇只三万多字的回忆录。作者曾称它为特写。在这篇特写中,高尔基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再现伟大导师列宁的不朽形象。高尔基毕生梦想要创造一个英雄人物,要创造一个为优秀的人们所模仿的典型形象。他认为列宁就是人的理想的化身,是“世界最伟大的人”,是“一个空前未有的历  相似文献   

2.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经常被低评,这与小说叙述中较多地以安娜为中心有直接的关系.卡列宁的自我是高度理性的“自我”,他用社会和文化来定位自己,这使他显得机械呆板,缺乏情趣,但也使他成为一个有抱负和有作为的社会人.他对安娜的爱是一种转喻式的爱,他爱安娜及安娜周围的人,虽缺乏激情却平和长久.安娜的出走,使卡列宁携带上“被妻子抛弃的丈夫”这一摆脱不掉的伴随文本,给他带来极大的屈辱.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故意施以报复,而是选择了宗教逃避.卡列宁不是安娜悲剧的制造者,而是一个善良的婚姻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4.
论党委办公室的“形象”卿明星形象,即形状与相貌。引伸到社会生活中,“形象”便是人们效法的榜样或鞭答的对象。树立一个好的“形象”(通常说“高大的形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十分重...  相似文献   

5.
月是故乡明     
吴敏朝 《今日南国》2009,(21):43-43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一个月亮,每一个人,对自己故乡的月亮都有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  相似文献   

6.
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审美感受的过程中,想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想象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想象能力。马克思认为想象是人类的“伟大资禀”,列宁也认为创造性想象是人的“最伟大价值的质。”想象在人类创造性生活中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假若没有它,一切创造活动都不可实现,科学的发明创造、生产的技术革新离不开想象。一切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的创作还是艺术的欣赏,更离不开想象。审美想象是通向美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根并荷花一茎香”是香菱形象的真实写照。香菱对自己名字的诗意叙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香菱的诗意化形象及其丰富的艺术内涵,而且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欣赏文本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正是通向审美彼岸的一个桥梁。本文试从一定的审美境界下,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整体上把握香菱形象及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11,(9):9-16
星期六的早晨到了,夏天的世界,阳光明媚,空气新鲜,充满了生机。每个人的心中都荡漾着一首歌,有些年轻人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每个人的脚步都是那么轻盈。洋槐树正开着花,空气里弥漫着芬芳的花香。村庄外面高高的卡第夫山上覆盖着绿色的植被,这山离村子不远不近,就像一块“乐土”,宁静安详,充满梦幻,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9.
在席勒美学思想中,形式的概念既指先验形式,也指作为“活的形象”的和谐形式,但主要是指“活的形象”。席勒借助于先验形式的概念来阐释美的观念,而借助于“活的形象”来阐释审美意象。席勒把对形式的审美提高到审美人类学的高度,认为对形式的审美可以培育健全的人性,进而建立民主政治,不过席勒对形式的美育功能也没有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前苏联哲学界一开始理解为是列宁自己的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用以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接着,认为这是列宁转述黑格尔的观点,因“意识创造客观世界”是明显的唯心主义的语言;还有人认为,这是列宁针对否认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经济主义者讲的;再后,有人提出这段话是列宁用于表达旧唯物主义的,因其在社会历史领域仍是唯心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列宁的思想。这里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应理解为人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同于镜子成像,具有创造性。对此,凯德洛夫院士力排众议,提出这是列宁在改造黑格尔思想过程中所做的一次“语言手术”,是改造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所以呈现出了“亦此亦彼”的现象。我认为凯德洛夫院士的解释是正确的,令人信服的。我国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编写者们对苏联哲学界这一研究过程好像茫然无知,仍停留在苏联哲学界对这段话开始研究的水平上,是对列宁的一种误读。把意识创造世界说成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只能为搞唯心主义、唯意志论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俄国讽刺作家谢德林是马克思“特别推崇的作家之一”, 他的名著《戈洛夫廖夫老爷们》里的主人公犹独什卡被列宁称为不朽的形象。本文从典型性格产生的环境——地主庄园、高超的艺术手法——辛辣的讽刺以及心理剖析和景物衬托等方面, 分析了作家是怎样塑造这一反面典型人物的  相似文献   

12.
《山西老年》2012,(5):17-17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写诗,正如不是每个人都注定会“仰望星空”一样。但对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而言,“绝对理性”之下,骨子里没有一丝半点儿诗性情怀,恐怕迟早会“诸事不顺”。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原则中,“理想主义”是一条明确的标杆。诺奖的理想主义倾向,见诸文学、发明与发现.体现的是对人类矛盾冲突的前瞻与隐忧。  相似文献   

13.
克鲁普斯卡娅与列宁“遗嘱”的提交王祖奇长期以来,克鲁普斯卡娅与列宁“遗嘱”提交的真实关系一直被忽略了。这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列宁“遗嘱”的遭遇无疑是一个缺欠。众所周知,1922年12月23日至31日间,列宁出于对自己生命状况的严重忧虑,在病床上针对不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表象”、“意象”、“形象”生成的相互关系;二,中国传统意象论涵义的辨析;三,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意象学说的具体运用三方面,讨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得到的看法是:审美意象是“意中之家”。具体地说,是审美主体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表象又经过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在头脑中显现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15.
<正> 审美情趣是一个变动的历史范畴,每一个大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乃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因此每一特定的审美情趣也就必然映现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色泽,所以不仅对每一个时代审美情趣的研究,必须从产生这种审美情趣的种种社会条件上着眼,而且对于审美情趣范畴的研究又可以使我们从如同列宁所说的“网上纽结”的角度去更深地了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大的历史时期的审美情趣既然是多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学画廊中,艺术大师们塑造了一组组读者熟悉的形象:英雄典型、吝啬鬼典型、多余人典型、野心家典型、美的女性典型、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典型……而《包法利夫人》中的医生包法利、《红与黑》中的市长德·瑞那、《安那·卡列尼娜》中的官僚卡列宁等也似乎同病相怜,无以名之,姑且叫做被遗弃的男子或“戴绿帽的丈夫系列形象”。这三个人物虽非三部作品的主要人物,但都是刻划得有深度的艺术典型。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在《包法利夫人》英译本导言里赞赏它“全部人物的现实性(最小的人物也  相似文献   

17.
女性是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关于女性的审美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范式。比如对“窈窕淑女”以及“楚宫细腰”的形态美追求,折射出先秦时代男权制社会性别制度文化对女性“柔顺”形象的构建。这些“温柔、顺从”的女性形象,逐渐成为后世社会性别观念中女性审美的理想范式。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各家银行都发行了各种信用卡,而且名称不同、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当然信用卡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办外币卡,去挂个副卡。随着持卡族的日渐增多,如何用好、用活信用卡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在此向大家传授几招银行卡的理财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美学和教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以美育人的一门新兴学科。审美教育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它靠美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人,学生完全可以凭着本人的心理需要和爱好去接受。鲁迅说每个人都有感受美的能力:“盖凡有人类,能其二性;一曰受,二日作。受者譬如曙日出海,瑶草作体,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既有领会感动,则一二才土,能使再现,以成新品,是谓之作。”他认为人不仅能感受美,对美产生喜爱和愉悦的心情,而且有的人还能创造美。所以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谷木人 《社区》2010,(17):57-57
虽然《幸福在哪里》是一首老得掉牙。几乎人人可以哼唱的歌曲;虽然对“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没停止过思考;虽然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几乎人人都未停歇,但若问“你幸福吗?”恐怕每个人心里都要打鼓。生活中真正抓住了幸福“命门”,掌控了幸福的人,其实并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