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生负债消费现象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在高校开展消费道德和消费心理教育,并从家庭和社会方面着力,对大学生消费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和消费环境,从而帮助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形成科学正确的消费观。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与消费分层:消费不平等的一个分析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制度变迁中私人消费领域和集体消费领域不平等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消费不平等不仅与个人在市场化中的境遇有关,而且与国家一系列集体消费模式的制度转型密切关联,由此得以重构一个更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消费分层分析框架,即消费分层不仅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有关,而且还与制度身份所衍生的政治资本交织在一起,并形成了不同于生产领域的分层逻辑。值得思考的是,在消费分层中,人们的阶层意识与阶层认同可能不再是源于自身的生产性地位,而在于消费利益的共同体之中。对于今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创建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而言,这将是一个关键议题。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绿色消费行动力及其促进绿色发展的贡献力,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郴州市799位新生代农民工绿色消费行为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情感、绿色消费价值观、绿色消费意志、绿色消费效能具有层层递进的影响关系,并最终促使绿色消费行为的形成;绿色消费效能在绿色消费认知与绿色消费行为间起中介作用。据此提出应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等合力,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引导价值观,促进自我效能转化,营造和谐绿色文化和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下文化商品化大潮引发的文化消费生态危机,有必要规范化建构文化消费生态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建构该体系的目标是使文化消费生态圈的内生态主体和外生态环境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有机融合的生态关系。文章基于跨学科视野,运用规范研究法,在经济和文化两个维度之间寻找消费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平衡点。引入生态学上的“生态位”和“生态链”的概念研究内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运用用PEST变量模型分析法分析外生态环境。最后提出要不断强化对文化消费者的引导和对文化消费市场的调控,促使良性的文化消费生态形成,倒逼文化生产生态回归正轨。   相似文献   

5.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攀比性消费心理和行为形成的动因,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认同心理是我国居民攀比性消费心理和行为形成的重要动因.政府和企业应当大力宣传适度消费、正视市场层次性和差异性,调节供给以促进居民消费合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生是为人民的生计,它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生是由私人消费和集体消费共同支撑的,私人消费/集体消费的供给多寡构成了四种民生建设模式。从私人消费与集体消费的供给状况看,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我国的民生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53~1978年:国家计划主导下的贫困均衡型民生;1978~1991年:由国家主导向市场主导民生过渡;1992~2002年:国家在集体消费领域退出及市场主导型民生发展;2003至今,国家的回归及民生发展的新均衡趋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鲍曼以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框架时现代社会里的消费生活进行崭新的思考,初步形成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社会思想。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表现为:消费样态趋向瞬间化、欲望式和循环性;消费时间呈“点滴化”;消费理念“受欲望支配”;消费生活是废弃式、过度化、更替性的消费方式。瞬间化、欲望式和循环性的消费模式是流动的现代消费生活的主题。固然,流动的消费生活形象地描述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却没有提出如何避免流动的消费生活负面影响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消费社会学研究近年来成为发达国家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薄弱。就消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来看,该分支社会学在研究理论方面的主要视角有玛丽.道格拉斯的消费的文化意义、鲍德里亚的物品消费的制度与符号、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布丢的区隔与文化资本等。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的大众消费包含的社会意义,即形成"我们"的共同生活方式,从而维持与整合群体特征和认同感,以及展现某种"标志"和培养阶层归属意识的功能,应当成为消费社会学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技对消费者基本需求满足过程的简化,促进了消费类型从实物消费到概念消费的转变。概念消费涉及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消费期望、消费目标、消费流畅性、调节性匹配、多样性收集、特征疲劳、记忆保护与情绪体验等研究领域,影响消费者的物质消费、网络消费、虚拟消费和偏好形成。其研究不仅会使消费者受益,而且对于改善营销策略和理解人类消费行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青年消费群体的特殊消费价值观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作为社会消费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当代青年的消费特征、消费心理与特殊消费价值观,分析其消费误区及负面影响,论证生态消费价值理念对当代青年形成健康、科学、合理、公平的消费生活方式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并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的战略性意义,并提出培养当代青年生态消费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消费活动具有个私性和社会性双重性质。消费在产生正效应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着严重的负效应,形成消费外在化。目前,我国消费外在化泛滥成灾,不良消费约束机制缺失。建设消费伦理,制定消费法规,形成消费道德,强化消费监督,倡导新型消费行为模式,是构建我国不良消费约束机制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2.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受西方国家的消费主义影响,我国的消费领域出现了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盲目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消费异化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扩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最终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消费均衡,转变消费观念和建设消费文明,是克服消费异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消费生态化呈现五大趋向:"合度"——适量消费,"合宜"——绿色消费,"合道"——文明消费,"合味"——多元消费,"合是"——本真消费。而大学生中所存在的盲目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不当消费行为与这种趋向背道而驰,这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健全、社会认同、信仰构建等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因而,大学应当以消费生态化的趋向来引领和指导大学生的消费,要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合理的消费文化,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使之形成适应消费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4.
信息消费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人们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为个人或非生产经营目的的单位(法人),客体为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随着信息消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消费者也逐渐形成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日常消费的信息化消费习惯,而且其依赖程度将随社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加强,因此,文中所提出的信息化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等8个主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符号消费已成为消费一大趋势。本文探讨了符号消费与商品消费的区别,并重点对符号消费的形成机制及引导策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5 0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消费调控对西方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某些国家调控措施的不得当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这些调控措施对我国完善消费调控和提高消费调控效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消费环境在启动与繁荣农村消费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现阶段我国农村消费环境对农户消费需求增长形成的束缚日趋明显,它不仅影响农户的生活水平,而且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因此,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构架新型城乡一体化购销网络体系、开发适销对路的农村消费品是启动农村消费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河北省工、农、医、师范、经济5类高校1 500名大学生进行消费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理性消费占主流,存在分层消费、依赖性消费、同群效应消费等特点,贫困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尤其值得关注。遵循理性消费原则,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鼓励贫困大学生合理消费、引导中等消费水平大学生科学消费、教育高消费水平大学生适度消费等建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近年国家政策和攸关民生的焦点。从生态文明观的视角来分析中西消费文化的不同,目的就是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消费思想的保守性和开放性、消费情智的感性与理性、消费对象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和消费理念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区别,对我国的消费文化提出落实顶层设计、加强政府监管、重构企业文化、加强公众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把80后大学生消费问题放在文化研究视野中进行考察的意义及其可能的理论资源。通过对消费、消费主义、消费社会等概念的梳理和对相关理论的简要概述,以及对中国当代消费社会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宏观描述,探寻80后大学生群体消费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的可能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