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蒙古族伟大文学家蒲松龄,以诗文词赋著称于世,他的吏治思想渗透在他的各类著作中.本文就其吏治思想,作浅陋论述,以求教正.一、蒲松龄的吏治志向和吏治才能蒲松龄“少聪慧,才冠当时”,博学强记,过目成诵,“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一代文宗大师施愚山对他的文章大加称赏,批云:“观书如月,运笔如风”(路大荒《蒲松龄  相似文献   

2.
人间语:蒲松龄诗歌的现实指向张文华,臧阜平蒲松龄因创作《聊斋志异》而闻名中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爱听秋坟鬼唱”,但并非象王士祯所说“厌作人间语”,①他创作的大量诗词、俚曲、骈文等,就是明证。在诗歌创作中,蒲松龄一改《聊斋志》的浪漫笔法,表...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初年的文艺大师,他的《聊斋志异》象一朵永不凋萎的鲜花,摇曳多姿地呈现在我国古代文学的文苑中。但是蒲松龄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理论不多,除了他的《与诸弟侄书》和《聊斋志异·新郑讼》中提出:“谁谓文章无经济哉!故志之以风有位者”等引人注意的言论外,散见于其他著作中的就很少了①;因此重读他的序跋文《<帝京景物选略>小引》,对进一步了解他的文艺思想,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帝京景物略》一书,是明代末年“竟陵派”作家刘侗和于奕正合写的一部地理专著,详细记载了北京城内及近郊的名胜古迹;但它不是一般地方志,而是一部优秀的  相似文献   

4.
如所周知,中国古代作家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摹拟前人的优秀作品。蒲松龄也曾采用这个方法来体认和吸收唐代传奇的艺术经验。他的《续黄粱》、《莲花公主》、《织成》、《葛巾》、《武孝廉》在唐传奇中有其蓝本。鲁迅先生说蒲松龄“抚古”、拟唐人小说,强调了蒲松龄学习唐代传奇的事实,揭示了《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渊源。蒲松龄自己在《聊斋自志》中也把《聊斋志异》比作干宝的《搜神记》,在《感愤》诗中把它比作洪迈的《夷坚志》,当他郑重地为该书命名时,用的也是唐人语汇:“志异”二字出于沈既济的传奇杰作  相似文献   

5.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在为林纤年谱所写的“题辞”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乌呼!贯庐分之蒲留仙也。”畏庐即材料,蒲留仙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章太炎把材料比作蒲松龄,显然是认为林氏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方面。还有的人,甚至称林勇为“小说界泰斗”①。我们不知道这些人在称赞林野的小说成就时,是否将其小说译作包括在内。如果包括了,那么对林氏的这些赞誉并不过分(但将其比作蒲松龄仍不恰当);如果没有包括译作,林野的小说成就便远不及其他许多人。不要说不配充当“小说界泰斗”,就是蒲松龄,也不是他可以与之比肩的。林…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铁路杂志〉题辞》(以下简称《题辞》),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孙中山的铁路思想乃至民生主义,都有特别意义。然而他的写作年代不明。 台北正中书局1973年版《国父全集》(以下简称“台本”)第四册以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孙中山全集》(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7.
论《野草·题辞》的张力结构与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野草·题辞》蕴涵着具有现代意义的张力结构,通过对物理学的张力构成的洞悉,为我们解读《野草·题辞》深层结构的张力艺术提供了基础。时空张力和运动感是“否定”辩证思维的文化构成。由此,在“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的生成和转化中,文本深藏的存在哲学和绝望反抗主题被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8.
从“聊斋”到“磊轩”“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蒲松龄长孙立德在《聊斋志异》的跋语中说:“先大父讳松龄,字留仙,号柳泉。聊斋,其斋名也。”后来又转而成为蒲松龄的别号。但何时起以及何以命名为聊斋,在蒲氏的诗文中却未见著录。从康熙已未(1679)撰《聊斋自志》的年代推算,那么至少在蒲松龄四十岁以前,就已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聊斋。后来也曾有人释斋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的族属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有这样几种: 说蒲松龄的远祖蒲鲁浑是色目人(阿拉伯人)且是伊斯兰教徒。罗香林著的《蒲寿庾研究》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蒲松龄可能是宋末提举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庾(阿拉伯人)的后裔。日本学术界也有此说。有人认为,蒲松龄的远祖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使,而任这种职的,在元代都是回族;另外又据福建另一部《蒲氏族谱》中写有“世秉清真教,天下蒲皆一脉”,因此认为蒲松龄为回族。  相似文献   

10.
一蒲松龄对于美的论述很少,而且多限于具体的对象,比如女性之美,文章之美和风景之美等等。他认为美纯粹是“心之所好”,是主观意识的产物。他在《聊斋志异·吕无病》中说:“毛嫱、西施焉知非自爱之者美之乎。”他在《毛狐》中又借狐女之口说:“子思国色即是国色”。从“幻由人生”出发,他甚至认为“一曲歌来,文武衣冠皆入梦。三通鼓罢,穷通妍丑尽成空。”(《聊斋文集》卷十)干脆把美和丑都看做是虚幻的空无。蒲松龄这些关于美的看法,自然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同他在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一致。因为他一则说:“天地在大化中,不啻旦暮之在天地;大化在方寸之  相似文献   

11.
《党史月刊》1 993年 1 2期发表的《天下为公》一文中记述了毛泽东 1 91 7年在湖南安化梅城镇考察时的一则题辞 ,梅城于近年还修建了一座“毛泽东题辞纪念碑”。然而 ,对此进行考究分析 ,可以看出毛泽东这一题辞的真实性是可疑的。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的文学巨匠。他的《聊斋志异》闻名中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珍品。 对于蒲松龄的族别,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蒲松龄应是回族人的后裔。考略如下: 一、蒲松龄在《族谱序》(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三卷)中云: 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  相似文献   

13.
释“题辞”“题辞”是“野草”这一本诗集的序言。但“题辞”的本身也就是一首强有力的诗篇。在题辞”中鲁迅先生以象征性的语言谈到产生“野草”的时代背景及“野草”的社会作用。对翻天复地的新的革命高潮之到来,鲁迅先生在“题辞”中表示了无限喜悦及迫切盼望的心情;而对腐朽的黑暗统治则是不惜与之偕亡,向之作决死的斗争。这篇“题辞”是在1927年4月26日写的。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第138期“语丝”上(新版“鲁迅全集”注)。“野草”出版后,初版,二版,都有这篇“题辞”。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聊斋志异》是一幅封建社会的风情画卷,蒲松龄在《青梅》的故事中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古代版的灰姑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只要我们不把它简单地视为某种自生自灭的孤立的存在,就没有理由忽视其中的历史内容,忽视它与当时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一些研究者对于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特征的论述,对他的交游等情形的追寻,无疑是揭示其深厚意蕴的行之有效的一个环节。但问题是,我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此。作为一部文言小说集,由于蒲松龄本人明确地用它来抒写“孤愤”,所以,我们在分析这部作品时,就不能不特别注意作家的主体情感。说到蒲松龄的主体情感,哪些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呢?这似乎颇费踌躇,其实不然,蒲松龄《聊斋自志》说得够清楚的了:“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这是他对自己创作状态的描述,同时也显示了其情感轨迹;而特别拈出“狂”、“痴”二字,于此便可见重心所在。综览全书,“狂”、“痴”也确实是体现了作家丰富主体情感的重要范畴。本文拟就“痴”略加剖析。  相似文献   

16.
一“后身”传说的意义“山左推君第一人”,①这是蒲松龄赠友人的诗句,其实用来评价他本人倒颇恰当。清初,山东出现了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文人和作家,而蒲松龄则以他极其精炼生动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独树文坛,成为清初的著名小说家。蒲氏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曾在同时代及后辈文人中产生了巨  相似文献   

17.
戴永夏 《社区》2014,(26):14-15
蒲松龄的人生确是十分矛盾的。一方而,他在文学上成绩巨大,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另一方而,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屡战屡败,落魄一生。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的知名注家吕湛恩在《人妖》篇注文中指出故事与明代一桩刑事大案有关,并简略介绍了此案情节,但是未说明资料来源。明人陆粲《庚已编》卷九《人妖公案》备言其详,可作为阅读蒲松龄之作的参考。《人妖公案》载:桑冲系山西太原府石州李家湾文水东都人,本姓李,因被卖至榆次县桑茂家,从其姓。桑冲奸骗妇女的邪术得自大同府山阴县人谷才。谷才为桑冲易容,“将眉脸绞剃,分作三柳,戴上鬏髻,妆作妇人身首”,使之外貌纯然女性化了。此外,又授以“描剪花样、扣绣鞋顶、合包造饭”等妇女应有劳动技能。蒲松龄笔下的王二喜在形貌上“年十八九已来,颇风格”,在女工上“缝纫绝巧”,可谓深得桑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构筑了一个充满妖狐鬼魅、畸人异行、虚幻的、奇异的世界 ,它是蒲松龄心灵与当时社会现象碰撞的产物。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 ,借妖狐鬼魅来抒发他自己的“孤愤”之情和一些当时的社会现象 ,表现出了作者赞美鞭丑的心态。《聊斋志异》是现实、心灵共同作用的成果 ,《聊斋》的世界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 ,与之相交、相切 ,源于现实 ,但又高于现实。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面前摆着两个事实:一是蒲松龄用文言创作了闻名于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同时又用白话创作了几十万字的俗谣俚曲和杂著,文言和白话他都运用得很娴熟,他是个文白兼长的语言大师.二是白话小说早已在先于蒲松龄五六百年前的宋代出现,明代更是大量流行,短篇、长篇都产生了堪称世界文学的名著;尤其是文人独创的白话长篇小说《金瓶梅》,更是标志着我国白话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都是我们在探讨《聊斋志异》语言时,不可忽视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