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转型期的报告文学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其间,不乏教训,但也多有经验。对于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发展来说,转型期报告文学所提供的非虚构性、问题性、显要性、广角性和网媒性等重要性状,可能是更有借鉴和发扬价值的文体资源。  相似文献   

2.
第三转型期对于教育问题的战略强调,带动了教育型报告文学的相对勃兴。教育型报告文学实质上是对报告文学题材、主题与现代叙事策略的一种类型化界定,即以教育问题为反映对象,并以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前瞻性的未来眼光反思中华民族当下教育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报告文学写作路向。教育型报告文学在第三转型期的突出表现,客观上形成了拥有鲜明忧患意识和深博人文蕴涵的文学景观。这表明,中国报告文学已经开始走向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报告文学秉持改革基调,不拒多元发展,在历史反思、现实追踪、科技引领、道德审视、生态关怀等方面取得明显实绩.改革基调下报告文学的有序增长,主要受到激情时代的推荡、非虚构审美趣味的召唤和新型媒体的拉动等因素的制约.就转型期报告文学的增长趋势来看,写作理念生态化、文本容量扩大化、文体效益综合化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强势表征.这种强势表征启示我们--思想解放是报告文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报告文学葆有文体个性的基本保证,国计民生理应成为报告文学表现的重点,快捷流畅的传播渠道是实现报告文体功能最大化的必备条件,与此同时,还应有效创新报告文学的写作机制和切实构建自足自律的报告文学话语体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未来报告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80年代中国社会走向全面的开放。这是一个报告文学的时代。报告文学在开放中出现了全面的转型 :结构由微型变为宏观 ,视角由文学转至“杂学” ,题材主题由政治关怀而兼取文化关怀。文体的转型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呈现出全新的景态  相似文献   

5.
朱琳  张勇 《理论界》2024,(2):89-95
本文针对近代以来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孕育与初步发展路径作整体的概览,尝试通过纵向的历时性梳理,对中国报告文学文体发展初期情况进行描述,以期展现19世纪末至全面抗战前夜中国报告文学作为独立文体的发展风貌及所体现的相应的文体观。本文将历时性梳理与文体观的流变融合在一起探讨,从近代不同的时间分期考察中国报告文学在发展初期呈现的文体特征。主要将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孕育和初步成长期,而在这个阶段内又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在这一阶段报告文学上承中国古典散文等文体,在西方报告文学理论引介的影响下,同时受到“左联”的推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语境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举善 《中州学刊》2007,1(5):223-228
伴随着改革开放系统工程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与此相应,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学方式也被紧裹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对于报告文学这种非虚构性文体来说,全球化的紧迫时势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为报告文学提供了再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给该文体的深度拓展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世纪初的开放语境,我们有必要在秉持非虚构原则的前提下努力谋求报告文学文学性的重新认定和整体超越。具体而言,当下报告文学的文学向度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指标:一是不尚虚幻的真实品性,二是鲜活灵动的报告形象,三是本真深切的思想感情,四是创新自洽的文体形式,五是崇高瑰丽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中国文体",它是发端于欧洲的国际性写作方式。"非虚构"本源于美国的"非虚构小说",以"非虚构"置换报告文学,缺少内在关联的基本逻辑。非虚构与报告文学之争,反映了文学界对文体基本认知的某种缺失。称名纠缠,一方面造成写实类文学写作、评论等的混乱,但另一方面非虚构也为报告文学文体的优化提供了反思的可能和必要。报告文学需要走出过度的新闻性、过度的意识形态化,通过故事性和个人性的强化,在回到非虚构叙事中建构写实之美。  相似文献   

8.
周淼龙 《云梦学刊》2009,30(2):95-99
历时性考察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的形成、变异和发展.可以见出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由一些基本元素组成一定结构,其内涵在发展中相继呈现,其中有深化和丰富,也有异化和扭曲,似乎完成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政治制导是报告文学文体特性发生偏离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史传报告文学"是新时期涌现的报告文学流派之一.它不仅导致了报告文学的深刻革命,而且向传统中国文论提出了有力挑战.它的发展,大致经过了1980年代的发展期、1990年代的兴盛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深化期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都伴随着报告文学观念的重要变革.它逐步将报告文学传统的旧"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发展成了新"五性"--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与文史兼容的复合性.本文试结合史传报告文学的发展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 1 931年袁殊发表《报告文学论》算起 ,中国报告文学研究已近七十年。在此期间 ,包括茅盾、胡风在内的诸多研究者倾情于探寻这一新兴文体的基本内涵、审美特性、文体功能、创作态势、历史律动以及创作主体的基本规范。某种程度上说 ,这样的批评与报告文学创作形成了一定的互动。然而相对于报告文学文体于世纪之初摆脱新闻与散文之旧制 ,由亚流渐成主流之新体 ,甚至在 2 0世纪的两个激变时期 ( 30和 80年代 )占据文坛制高点、成为引领风气之旗帜的阵势 ,我们就不能不对有关这一文体批评在系统性、学理性的提升方面抱有诸多的不满足。如…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