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986年11月,香港文化艺术界人士隆重举办“薛觉先逝世三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粤剧研究家、香港中文大学梁沛锦博士主持的座谈会上,众多香港文化名流、薛觉先生前好友踊跃与会,热烈发言,以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门为首的广东省粤剧界知名人士应邀出席,一致对薛觉先的艺术生涯、戏品道德作出高度评价,对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给予充分肯定。最引人注目的是香港资深文化人卢敦先生的一番讲话,语调平和,中肯  相似文献   

2.
关于粤剧的“棚面“(乐队)将中乐改为采用西洋乐伴奏,一般人都以为这样改良乃是由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开始的。其实早在薛觉先之前,粤曲歌坛已用西洋乐器配器拍和,只因观众侧重于大老倌演技这方面,从而忽略了音乐的领导者,更由于领导这一潮流的地方不在香港而在上海,故此它不被人们  相似文献   

3.
陈秉安 《中外书摘》2010,(11):34-39
20世纪60年代广东宝安县实际上已经存在了一块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经济政策的“特殊地区”。宝安县“三个五”政策的实行,可视为后来办经济特区的“史前戏”。  相似文献   

4.
由梁洁华博士担任总策划的《真善美·薛觉先艺术人生》,于9月9日在香港首发,同时举办薛觉先图片展览。继上期后,本刊本期继续刊登一组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李立华 《老人世界》2014,(11):36-37
丝弦戏,古名“弦索腔”,是河北省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丝弦声腔高亢激越,悠扬奔放,颇具燕赵慷慨悲歌之风。 石家庄丝弦戏,发端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丝弦戏名演员“正定红”刘魁显在“石门”挑班组成“玉顺班”,由此,这个剧种扎根落户于石家庄。  相似文献   

6.
2005年末至2006年初,电视剧《家有九凤》在中国的荧屏热播,掀起了收视高峰。该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家老母亲和9个女儿的故事。俗话说“3个女人一台戏”,这10个女人在时代变革大潮中的悲欢离合、恩怨爱恨,活脱脱是生活的真实演绎。那么,《家有九凤》这部国产平民剧为何如此吸引观众?  相似文献   

7.
仙书 《老年人》2007,(11):42-43
2005年,在长沙市街巷提质改造过程中,位于天心区的光裕里被改建为“戏剧一条街”。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位于南区(今天心区)光裕里的青山祠社区在当时区文化馆馆长刘瑞其的倡导下,坚持戏剧演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影响深远,人们称此地为“戏窝子”、“南馆现象”。  相似文献   

8.
惠斌 《炎黄世界》2013,(1):37-37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四位名角,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他们同演旦角,风格却迥然不同:梅派端庄华贵,尚派婀娜刚健,程派含蓄深沉,苟派妩媚活泼。在艺术上,他们是互不相让的对手。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们在剧目上的竞争就是一例。这一时期,他们争相编演新戏,出现了传诵一时的“四红”、“四佥扩、“四反串”剧目。  相似文献   

9.
粤剧界“一代宗师“、“万能泰斗“薛觉先,与曾作为粤剧行会的八和会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先后在广州、香港、梧州三地数度当选为会馆理事长、负责人,堪称是八和“长青“首领,当之无愧八和子弟的榜样、楷模。八和子弟永远忘不了“薛五哥“和“薛五叔“。八和会馆由邝新华与粤剧界先贤创建于清光绪  相似文献   

10.
文华 《老年世界》2006,(20):36-36
京剧的剧目按表演形式划分.可分为“唱工戏”、“念工戏”、“做工戏”、“武打戏”等,按行当划分。可分为“生行戏”、“旦行戏”、“净行戏”、“丑行戏”等。  相似文献   

11.
“什么飘一代、闪一代、X——新世代都与我们没有关系,e时代才是我们的形象代言人。”“网络也许就像猪饲料催化剂一样,快速让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熟;相反对于更早年代出生的人,网络就像是饲料退化剂,竭力使自己不成熟。”这些都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的宣言。如果非要找个理由,在物质或精神上替“生在20世纪80年代”与“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这两  相似文献   

12.
视听·空间     
剧名:甜蜜蜜导演:高希希主演:孙俪、邓超、沙溢、李依晓、于滨、刘艺导演高希希再次“撮合”孙俪和邓超在剧中扮演一对至纯至真的恋人。该剧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邓丽君的歌像是那个时代的符号,在观众的心中有不可磨灭的地位,这部作品沿用邓丽君经典的《甜蜜蜜》作为该剧主题曲并贯穿全剧。邓超:“如果你每天愿意和一个人琐碎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爱情。”孙俪:“我的工作需要观众,而我的生活是属于我自己的。”相信这对戏里戏外的完美情侣就是“甜蜜蜜”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3.
好雪片片     
好雪片片戏谑图形本世纪60年代,戏滤图形出现在欧美各国,后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以彰显某种滑稽、怪诞的视觉效果。一般而言,戏谚图形通过对某一广为人知的形象进行复制加工,以期给观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好雪片片...  相似文献   

14.
薛觉先学名作梅、銮梅,号平海,又称平恺,初出道时,以号行,寂寂无名。民国十一年,也就是1922年,薛年方18岁,邓芬32岁,比薛年长14岁,“获识薛未达时“。邓芬广东南海人,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广东任职高官,后家道式微,仍有相当势力,住在广州官府林立的东山,家有姬妾二人,俊童二人。邓家喜应酬,  相似文献   

15.
维一 《中外书摘》2011,(8):19-21
70年代一共十年。十年里的头一段我在云南农场刨地,后一段我到研究所读书,中间一段我在故宫看大门,过的是值夜、巡查、站岗的日子。记得当初,王世襄先生看见我站岗巡查有模有样的架势,就戏赏了我一顶“锡庆门行走”的“顶戴花翎”。  相似文献   

16.
在《乔家大院》拍摄期间,蒋勤勤与陈建斌擦出火花因戏生情,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对情侣。由最初的“反目成仇”到“暗生情愫”,再到后来“的悱恻缠绵”,屏幕上下,戏里戏外,一对欢喜冤家,上演了一“出琴剑(勤建)合一”的精彩好戏。  相似文献   

17.
胡适说过,Cricket是英国的“国戏”,Baseball是美国的“国戏”,因此之故,中国的“国戏”自然不应是京戏,中国虽没有什么“球”不“球”的,但中国有麻将。于是麻将成了中国的“国戏”。  相似文献   

18.
大上海因何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上海开始拥有高82米、号称“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高层建筑增至40幢;20世纪80年代,增建高楼650幢;20世纪90年代,2000多幢高楼崛起;2003年统计显示,上海市8层以上高楼已达4916幢。  相似文献   

19.
童小娟 《职业》2014,(19):58-59
假意的赞美,是一种阴谋。善意而真诚的赞美,则是社会的润滑剂,是个人发展和合作的营养和动力。 从“胆小鬼”到演说大师 萧伯纳是著名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更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大师。然而他在20岁之前,却是个典型的“胆小鬼”。  相似文献   

20.
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语能深刻展现改革的渐进细节。流行语源于生活、源于民间,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现实反映,它既吻合了变革的节奏,又贴近了时代的步伐。“联产承包”、“现代企业制度”、“价格闯关”、“价格双轨制”、“大锅饭”、“下海”等一系列流行语编织成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改革主线。“倒爷”、“甩卖”、“洋插队”、“民工潮”等等流行语又突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