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扬 《江淮论坛》2005,(5):128-133
赵朴初于诗、词、曲皆精,其中尤以曲传神.他笔下之曲,非一般意义上的散曲,而是一种既规范又自由的"自度散曲",既有传统散曲之韵味,又具新体诗之洒脱.可视之为一种新的格律诗.  相似文献   

2.
论散曲的“当行本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曲被称作“词余”,却并非词之孓遗,而是诗体的又一次革新。散曲的“当行本色”,表现在语言上乃是“贵显浅”,即“意深词浅”;表现在抒情方式上,为明快直捷;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是“曲如赋”,重赋多比,喜用“诡喻”、“博喻”,用典以一听便懂、一读便知为原则,而与诗、词用典迥异。从本质意义上说,散曲可划入“俗文学”范畴,这种“俗”,是以其民间性、大众性、原生性为内涵的。散曲的生命土壤在北方,其“明快畅达”的本色,与北人的性情及趣味大抵有关。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把诗看作是中国古代诗类体裁中的贵族绅士,那么词应该是诗类体裁中的中产阶级,散曲则是诗类体裁中的平民百姓了。其总体美学特征大致是:以唐诗为代表的诗在风格上比较含蓄典雅,贵族气比较明显;以宋词为代表的词则通畅明快得多,体现出一种现实性大众性;而以元曲为代表的散曲在风格上更加率直活泼,平民化世俗化的美学特征十分鲜明。这一诗体美学特征的膻变首先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众所周知,唐诗讲究炼词炼句,语言风格追求含蓄精警、优美凝炼。杜甫曾自述他作诗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  相似文献   

4.
叠字常用于诗,“诗用叠字最难”(顾炎武语)。然而,只要用得恰到好处,不但于文句的参差中,可以表现出整齐的形式美和铿锵的音乐美,而且能够层层加深诗的意境,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叠字在汉族诗词散曲中的运用是广泛而出色的。在诗中,不仅有一般的运用,而且有连用;在词和散曲中,不仅有以叠字组成整个句子的,甚至还有以叠字组成整个段落  相似文献   

5.
散曲的句格,一开始是比较自由的,当文人深度介入而使散曲律化以后,便不自由了,这体现着散曲发展的一种进步,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北曲的律化,与南方作家的介入和南曲的影响有关.曲的自由与不自由在曲史中是一贯始终的.在诗、词、曲三种传统诗歌体式的当下创作中,曲有着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张艳 《北方论丛》2016,(4):59-63
元代出现文人雅俗双栖创作现象,双栖创作类型主要有诗文词兼散曲、诗文词兼杂剧、诗文词兼曲(杂剧散曲)等三大类.以双栖文人的诗歌和散曲作品为例,其内容、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内容、风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内容是其乡思羁愁感怀诗的情感总汇.其二,内容、风格迥异.最典型的是徐琰,其诗文受正统儒教影响,庄重严肃.但其散曲,尤其咏妓之作,却是趣味低俗.通观认识雅俗双栖作家不同文体创作的差异及联系,有助于突破元代文学不同文体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既是客观认识元代丈人的需要,也是准确认识元代文坛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十二封建後期的诗歌与散文(续) 4 唐宋词诗到唐代已发展到相当的高度,以後继诗而起的有词与散曲。词是一种音乐性较重的诗篇,它本是为歌唱而创造的。因此,每首词的字数、句数、句法与字句的音节,都为它所配合的乐调所决定。而且,最早的词的内容大都是与乐调的名称一致的。同诗歌的其他形式一样,词的最早创作者是劳动人民。虽然在过去社会里统治阶级惯於掠夺人民的贡献,但人民的成就还是不能完全抹煞掉。从一些词调的名称上,我们寻找出最早创作者的身分。如浪淘沙  相似文献   

8.
散曲和剧曲的比较和欣赏蒋星煜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有一些问题或现象,我过去一直很少注意,尤其是元曲方面,某些问题或现象,过去大家接触较少,我的困惑也就更多些。有一家电视台,几乎每天都有《诗与画》的栏目。其诗不限于五亩、七言、古风、乐府,而是一种"大...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重雅轻俚词学观的影响,人们很少关注和研究俚词。这不仅使得词史的研究缺乏完整性和客观性,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人们对词曲关系及散曲起源的认识。只有重新认识词史,辨明词史中有雅俚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存在,并分别将雅词和俚词与散曲从艺术风貌上进行比较,才能真正认识词曲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明散曲的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10.
论风土诗     
本文认为风土诗并非仅只竹枝词一体,其实还有柳枝词、橘枝词、枣枝词、荔枝词以及棹歌、百咏、八景诗等,许多杂诗、杂事诗中也含有风土诗。文章述及风土诗各体的渊源与发展,并揭示了各自的特点与区别。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诗词发展的漫长道路上,宋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就诗的曲折发展来说,先秦风、骚,汉乐府,魏晋风骨,六朝绮丽,唐诗,宋词,元散曲,直到现代的新诗,都是鲜明的时代标志,表明不同的特色与各自突出的成就。宋词的异军突起,在其间具有承先启后别开生面的作用。就词本身的发展过程来说,从唐到五代,是词的孕育和成长阶段,新苗并不茁壮。到了两宋,词才大放异采,如群星灿烂,百花竞艳,创造了词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散曲研究会、四川省遂宁市人民政府、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于2005年10月在川中明珠黄峨故里遂宁隆重举行。中外学者11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电视专题片1部、著述文集4部,论文43篇,现将散曲研讨综述如下:首先,对散曲曲体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一是散曲的来源问题。欧明俊、李弢等学者认为散曲是词“破体”、变体和异化、俗化的结果。但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常箴吾认为“散曲确实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的非常完善的继承,应该说它是集历…  相似文献   

13.
将东篱散曲风格论之为豪放,并比之于词中苏轼,从近代以后似成定论,但其中尚有需要辨析的地方."豪放"一词作为文学概念,始于司空图<诗品>,其内涵为广博旷达的胸怀,超逸宏阔的境界和雄奇豪迈、无可羁勒的气势.但用以品评具体作家作品时又各有选择、各有侧重,东篱散曲与东坡词均有意境超逸的特点,但东坡词情怀旷达平和,东篱散曲情怀激愤不平,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文人心态:一个是荣辱不惊,一个是嘲弄不恭.  相似文献   

14.
(在修改“中国文学史稿”的时候,感到原来讲封建后期的诗歌而没有讲到宋诗, 是个很大的缺陷。因此,决定在“中晚唐诗”与“唐宋词”两节之间加一节“宋诗”。现在補刊在这里,请读者们指教。其他个别增删之处,不在这里一一说明了。) 唐代以后,诗人的心力大都用在词与散曲的写作上了。不过宋代还有不少继续采用五七言诗体而获得成功的作者,值得我们注意。在杜甫、白居易以后写诗的,不能不受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启发。宋代的现实生活也引导诗人们注意农民的疾苦,注意政治的败坏,注意外族的侵略。在宋人的集子中,不管作者是不是著称的诗  相似文献   

15.
胡祗遹是元初著名曲家,其"以词为曲"的创作手法,是文人传统与通俗文艺的结合,其散曲作品呈现出"雅俗相济"的审美倾向,证明了元初词体文学对散曲的影响。此外,在文体功能方面,胡祗遹有着鲜明的"词曲有别"的独立文体意识,用诗词言志,散曲情志双兼,为元初散曲文学体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评李清照《词论》李善阶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天资聪颖,博学多才,词、诗、文兼长并工书善画。奠定她在我国文学史上光辉地位的,当然是她的词。李清照的诗与词在风格上有着显著差异。其词清新婉丽,脸炙人口,在意境和风格上都有独到之处。后人尊她是婉约派...  相似文献   

17.
缪镇先生在其《诗词散论·论李义山诗》一文中曾提到:“晚唐诗人,温庭筠与李义山齐名,温之诗不及李,而于词则颇努力,建树甚卓;义山虽未尝作词,然其诗实与词有意脉相通之处。”下面我要谈的,是关于义山诗的“词化”问题。在此之前,先要明了诗、词二体的特质及其区别。诗在很早就形成了以言志为主的传统。《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孔颖达疏曰:“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哀乐之情动于心志之中,出口而形见于言。”可见,诗是表达人内心意志和情思的,属于人显意识中情志的活动,而中国传统诗歌的情志又常含有一种伦…  相似文献   

18.
词体独特的音乐体系、哀乐极情的表达方式及娱宾遣兴的功能,使最初的词作与词论呈现出疏离于儒家诗教的倾向。有宋一代,大批文人介入词坛并成为词坛主角,词作与词论逐渐向诗歌靠拢,词论中的诗教浸透也由隐而显,进而对词的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宋代词论通过与儒家诗教的融合与互补,其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并对元明清词论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其演进历程的复杂性与认知体系的开放性,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诗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体学的观念中,诗就是诗,仅分古体与近体;词便是词,起初是与音乐密切配合的一种文体,以后逐渐成句读不茸之诗。诗、词产生于古典时代,但在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依然有不少人从事这两种文体的创作,并取得杰出成就。唯自新诗在文坛上涌现,诗、词便被诬称为“旧”或“旧体”。实则“新诗”不“新”,“旧诗”不“旧”,新与旧的争斗,是殖民意识与民族意识的斗争,是庸众意识与精英意识的斗争,“旧体”诗词应当正名,它的最贴切的名字应当是国诗。  相似文献   

20.
隋树森先生的《全元散曲》收元人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搜罗甚广,校勘精细,并注意辑入散见于元人词集中诸如《秋涧乐府》、《淮阳乐府》、《樵庵词》、《贞居词》等之中的元人小令许多首,即使是散见元明以来笔记中(如《尧山堂外纪》等)之散曲作品亦大多辑入。《全元散曲》“自序”说:“选辑元人散曲不妨略持‘宁滥勿缺’的态度,在找不出坚强有力的反证的时候,可疑的作品,还是不妨辑录”。因此,该书以其搜辑之完备为目前研究元人散曲的理想专著。拙编《元人小令选》一书参考尤多,隋先生说:他从一九四七年就开始编校《全元散曲》一书,至一九六四年成书,其治学之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