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殷之起源与溵水殷,金文作?《尔雅·释言》云:“殷,中也,正也”。《书·禹贡》称:“九江孔殷”。《正羲》云:“言其得地势之中也”。《书·尧典》“以殷仲春”。《传》:“殷正也,以正春秋之气节”。还有盛、众、大、富、深……等等含义。原始氏族部落,是逐水草  相似文献   

2.
张铮 《东方论坛》2007,(6):92-94
"殷商文化"是我们上古文明之一,它的国家性质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关于"殷商"的正名和族属问题,许多学者都做过探讨.我们在对照甲骨文、商周金文以及先泰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文献后,认为"殷商"的分称与合称是有着特定的历史含义的,"殷"、"商"所指代的含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原始儒家从“修身”与“治世”两个维度阐释了“德”观念的内涵。对己来说,“德”是修身,可以使人修身养性;对国来说,“德”是治世,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原始儒家的德治理论肯定主体自觉,主张为仁由己,强调向内扩充人所固有的善端,倡导反求诸己的修养路径。这种德治理论的初衷是好的,本义是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私德妄推公德、性善论导致道德越位、道德修养的无条件单向性、道德本位观造成个人价值的缺失等一些疏漏。  相似文献   

4.
周初之“德”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观念,它可以分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任德尚贤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德”是周人为论证政权的合法性及谋求政权的持久性而提出的。从内涵上来看,“德”字在周初尽管有了道德的意义,但“德”观念在人自身内在心灵的领域尚未达到深入的程度,“德”的外在意义在周初占有主导地位,它与后世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体心性道德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彝族传统文化中团结观念的产生与流传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渊源。彝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团结观念的认识与推崇,涉及个体家庭、家支姻亲、邻里村落以及民族国家等各个层面。当前,加强团结互助价值观的现代性调整与适应,对整个彝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晋商专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为明清十大商帮之首。晋商倡导学而优则商观念,优秀学子将商作为本业,开创了中国传统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格局。学而优则商观念的实质是崇商、重商,是传统思想与三晋大地的自然、经济、历史因素高度契合的结果。它架起了传统文化的底蕴、精髓与商业行为、商业伦理有机融合的桥梁,进而锻造了熠熠生辉的晋商群体和晋商文化,是儒商精神的典型代表。晋商对儒家传统经济伦理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形成了独特的义利观、诚信观、勤俭观,是优秀的商业文化遗产。研究此观念,不仅有利于弘扬晋商文化,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情况,探讨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下场经济思想的形成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试论观念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观念的更新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果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反思,是对我国民族传统观念实行现代化改造的前提,那么,对近现代科学史上科学观念变迁的回溯,无疑对观念的更新问题也会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图将对这两者有所联系地来对观念的结构、形成、更新等问题作一探讨,并尝试作“机制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试论观念与观念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念属于精神范畴 ,从一定意义上讲 ,它也可以是生产力。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都与观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要使新观念不断萌生与发展 ,必须坚持实践观点、按规律办事、与时俱进、抽象与综合的统一及运用辩证思维等原则。我们的观念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0.
析“德”     
本文论述了“德”的意义来源,以及围绕着“德”形成的系列词汇族类,力图探明作为汉民族哲学、伦理学核心的“德”,在形成、演化过程中从语言到文化及思想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1.
释“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德”之本义为目直心正,引伸义为行为端方,后来定型于“品德”、“恩惠”等常用语义。“德”之文化意义及“德治”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个人修养和政治统治等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试论“五四”时期文学的历史进化观念的得与失耿传明翻开一本本世纪文学史后面附的文学年表,你就会发现中西文学所呈现的不同风貌:即以波及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而言,美国自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宣布参战开始至1945年战争结束止,文学年表上列出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3.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古希腊,中庸在人们伦理观念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深远,其历史地位亦应重新评价.中庸观念的历史价值不在于它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言语方式、行为方式,而在于中庸观念的境界之高及其在伦理和政治领域的极度缺乏而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汉语中,"命"有三种词义:一是命名、命令,即语言之命;二是生命;三是命运.每个人对"命"都无法逃避,从古至今,如何对待"命"始终是人一生中的重大问题.庄子对"命"有其卓越于世人的见解,而<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对"命"亦有深入的思考.从贾宝玉弃置语言之命、涵养生命之命、超越命运之命三个方面来分析庄子思想对贾宝玉"命"的观念的影响,从而探讨庄子思想与贾宝玉形象之间的文化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开明的现代经营管理观念。它的建立使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发展,使社会组织、公众、社会三个方面的利益得到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法观念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形成的 ,是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文化保障。我国国民历来欠缺民法观念。对此应首先重视和强化民法 (私法 )的立法工作 ,其次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提高国民民法观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中的灾字常用来表达祸患之意。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灾字的字形不断变化,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或表示河水泛滥,或表示河流壅塞,或表示战祸,或表示自然界发生的天火,或表示凶猛野兽的威胁。研究灾字形的变化有助于认识殷商时期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8.
现存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周人之"德"经历了一个从天到王再到臣的"下移"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层级、以"礼"为外在形式的下移过程,为"德"内化为修身的功夫提供了契机。究其原因,"德"之下移既是基于西周确立、稳固政权的需要,也是区分贵族、庶民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德”观念既是政治上的重要观念,同时也是哲学上重要的概念。周人提出“明德”观念,将商人所重视的“鬼神”“上帝”观念拉回到现实中的民生世界、道德世界。然而,随着历史时空流变,“明德”观念趋于固化而难继“坚明”,礼乐制度随“德”的观念一同趋于瓦解。为解救周代“德”观念之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分别朝向“仁”与“玄”的不同方向拓展深入。他们或发掘“德”的深邃内涵或改造“德”的内涵另赋予其形而上特质。虽然老子“玄德”与孔子“仁德”不同,属于异向度地对周“明德”观念的发展,但他们的“德”都不是拘泥于外在形式化的礼乐规范;相反,均体现了对内在“心性”的重视——孔子主张以“仁”释“礼”,老子则脱离开僵化的周“礼”表象而旋转深入显露出了“慈爱”的柔软质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为指导 ,分析了“以德治校”的重要性、主要标志 ,论述了“以德治校”的设想 ,其目的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