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刍论中国非自愿移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厚平 《中州学刊》2005,(6):111-114
社会公平是非自愿移民所应遵循的首要原则.社会持续性发展风险是非自愿移民的主要风险,也是我国非自愿移民引发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风险、重建与责任"模型把移民过程基于社会持续性发展风险之上,以既有经验与教训所"集成"的预警知识来识别移民风险,确定移民目标,采取合适策略与方法,通过确立移民与重建过程的责任范围、推毁模型自身所预言的风险,达到阻止或减少非自愿移民风险.开放的框架性移民逻辑模型既可以用于指导具体项目的移民,也适用于指导移民政策的正确制定.  相似文献   

2.
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2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考查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城乡移民规模、移民方式和特征,以及移民的社会流动.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劳动力流动而非移民运动,来自乡村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遭遇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排斥和社会隔绝,使他们很难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从而完成移民过程.但另一方面,流动人口通过城乡移民过程还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收入提高和职业地位上升只是由于社会隔绝壁桑的作用,农村移民所能获得的上升劝机会较少,上升流动的空间和渠道狭窄.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前,日本开始大量移民至华北地区,华北日本移民人数因而快速增长.在日本实施华北政策过程中,这些日本移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在日本侵略华北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伴随着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步伐而至,但同时又作为日本侵华的"先锋",为日本进一步对侵略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1980年代以来,宁夏实施扶贫开发移民工程,相继迁移数十万贫困人口.在移民初期,由于疏于户籍管理,以致宁夏农村各地产生人户分离现象和大量自发移民,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对宁夏自发移民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探讨自发移民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自发移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考移民"现象的政策学审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考移民"已经成为挑战我国高考政策公正性和社会正义信仰的严重社会问题.文章划分出当前"高考移民"的三大动向,围绕政策的利益选择与分配、高考政策主体、高考政策客体和高考政策环境等公共政策构成要素,阐释了目前"高考移民"现象的多元成因,警示"高考移民"现象导致的"社会公正"信仰危机,并提出了政策矫正方案.  相似文献   

6.
宋全成 《齐鲁学刊》2004,(1):151-15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以后,德国越来越成为事实上的非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社会问题成为德国社会问题的核心。德国人内部针对移民存在着广泛的不信任和防御心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暴力排外行为。其原因在于德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大众不愿意承认德国作为非典型意义的移民国家存在的事实。从2001年起,德国拟制定新移民法,以解决德国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7.
移民的身份建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移民身份问题受到学术界关注的一些原因,认为,物理空间的迁移给移民带来了身份危机和身份焦虑感.通过语言的情境性运用、建立移民社团、对地方风俗和社区历史进行诠释以及移民社会运动等身份磋商策略,移民不断重新建构新的身份,以解决在异地他乡的生存意义,最终解决"我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空间"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权力、空间政治和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社会空间理论的视角可以展现进而分析社会空间的争夺、社会空间与权力关系的相互作用。农村移民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构建新的社会空间调整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并通过行动生产和自我认同的社会空间生产过程,从以往被城市所排斥转变为主体,而传统的庇护关系通过移民的适应性选择得以产生和存在,并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应当在尊重移民生存权和发展的前提下,尝试创新移民社区管理制度,实现农村移民公民身份的转变,这或许是农村移民治理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上半叶欧洲移民海外迁移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了较大变迁,主要表现为,移民接纳国家的国家主权、移民国情、移民政策的变化和调整,欧洲移民海外迁移的来源地由西欧、北欧国家变为东欧、南欧国家,外迁移民主体由欧洲"老移民"变为欧洲"新移民".以德国为代表的传统欧洲移民国家的海外迁移,依然符合推拉移民动因理论的基本逻辑,延续着19世纪的移民外迁传统,所不同的是,战败和国土分裂所导致的海外迁移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以西班牙为例的欧洲新移民国家的海外迁移则表明,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成为西班牙人海外迁移的诱因,但其海外迁移的进程则同样符合移民系统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同心县黄家水村生态移民的深入调查,从多方面分析移民的生活状态变化和社会适应程度,进而探讨生态移民工程对回族穆斯林群众生活状况和观念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生态移民的实施使生活在山区的穆斯林群众走出了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大大增加了人与人交往的空间,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能力、思想观念都在逐渐变化.但到目前为止,这里的穆斯林群众有不少仍然沿袭较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黄怡 《东南学术》2005,(4):95-100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经济奇迹"成为昨日黄花,基尼系数跃过红色警戒线,巴西全国人口中约百分之一踏上了移民外国的旅途,其中又以移居美国者占绝大多数.本文以美国波士顿附近80年代巴西移民集中居住区弗莱明翰镇为个案,追踪巴西人移民美国的原因、途径与心路历程.研究者认为,巴西移民是勤劳智慧的,因而在短短一二十年内,就已在聚居地建立了成型的社区,并在经济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客家移民台湾的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官方文献、民间记述以及口头传说等方面,分析清代客家人移民台湾留下来的各种资料,并把它们都视为社会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文章认为,就客家人移民台湾而言,官方和民间的记述明显不同。统治者关心的是社会治乱,因此在官方文人的笔下,客家人被描述成社会边缘人群。而民间资料则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画卷。客家人的民间故事保留着老百姓的记忆,但它们不是客观地呈现历史,而是在原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因此,不管是官方文献还是民间资料,都有“记忆”和“失忆”两个方面。善用这些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客家人迁移台湾以及他们在台湾的历史文化创造,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如果把那些以作者对事件的亲历性去感动人的“新移民文学”作品视为已有的“表达范式”的话 ,那么 ,对那些以其独具的言说形式逸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作品 ,则可归入“另类写作”的范畴。它们的出现 ,对改变“新移民文学”的言说形式 ,提高整个“新移民文学”的艺术层次 ,无疑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华夏民族早在先秦时期便以其包容各种族群的气度 ,通过形式多样的族群移动即移民和随后的文化交流融铸成为一个有着共同文化意识的民族。这一功业 ,完成之早 ,延续之久 ,为人类文化史上仅见  相似文献   

15.
外地白领移民上海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适应是指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开始持续、直接的接触之后,一方或双方原先文化范型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结果。国外的文化适应研究开展得很早,尤其是一些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相关研究非常丰富。国内文化适应研究主要集中于流动人口或外来农民工进城后遭遇的文化适应问题。上海的外地白领文化适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适应过程。通过对200名上海的外地白领样本的问卷调查,从身份认同、语言适应、对上海的喜爱度、交往适应和对上海的归属感五个维度测量其文化适应程度以及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语言学习能力、本地朋友圈、移居上海前来上海的频率、和上海人接触的频率、在上海居住时间与外地白领移民的文化适应水平呈显著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山西移民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靖莉 《文史哲》2003,1(1):151-155
山西洪洞大槐树 ,是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 ,规模影响最大的移民集散地 ,移民遍及大半个中国。但黄河三角洲的山西移民既有与其他地区的相同之处 ,又呈现出区域特色 :一是移民时间呈阶段性集中 ,又呈持续性延散 ;二是移民原因有均衡天下人口的政府用意 ,又有躲逃天灾的个人动机 ;三是转迁后移入 ,使移民史实见诸方志与民间资料 ,却不见于正史 ;四是移民形式以政府强制性安置为主 ,同时间杂着小股自发性无序移民 ;五是移民成分单一 ,既无官吏富民 ,亦无将士罪囚 ,而是一个由贫苦农民组成的贫民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美国出现了拉美裔移民激增的现象,远远超过美国文化“熔炉”的同化速度。多元文化主义对此问题的处理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多元文化主义的正确性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具体的拉美裔移民问题上,忽视移民同化,片面推崇多元文化主义将有可能危及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美国特性的地位,导致一个分裂的美国社会出现。  相似文献   

18.
在方兴未艾的闽台文化研究中,作为省城的福州与台湾的历史关联,至今仍论述不多。本文试图从福州人移民台湾、福州地区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对福州与台湾的种种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指出福州历史上虽不曾有过大规模移民台湾的浪潮,但也有各种类型的人员———工匠、幕友、教职、商人、游宦等不断地进入台湾,在台湾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在台湾的福州移民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