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王勃少年时(十四岁)的作品。此说早见于晚唐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其后有宋代的《太平广记》,清人蒋清翊的《王子安集注》,至今,所有人对此津津乐道。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王勃的成年之作。此说早见于《旧唐书》及《新唐书》其后,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名胜志》亦持此说。前者有神童王勃作赋惊众人的佳话作为依据。后者虽力主是王勃成年所作,然苦无证据,或仅以寻绎文意来断定它。显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找出证据是个关键。其实,《滕王阁序》中的"三尺微命"一句已…  相似文献   

2.
关于王勃写《膝王阁序》(又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时间,早有二说:一说是五代的王定保《唐摭言》,载明是王勃十四岁;一说是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以为是王勃二十九岁往交趾省亲,路过南昌时所写。后世多从辛文房说,现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包括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王勃《滕王阁序》的介绍和注释,均  相似文献   

3.
清代人物传记总集,已有钱谦益《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及汪兆镛《碑传集三编》等四种,素以收录广博、资料丰瞻而被视为文献渊薮。但以上四书尚有不少欠缺,如漏选重要人物和重要文献,失收大量明遗民、农民起义军领袖、艺人百工的碑传,以及体例烦琐等。  相似文献   

4.
元代伊斯兰教研究的重要史料——吴鉴《清净寺记》,原碑已佚,碑文现存于《重立清净寺碑》和《闽书》,后者系节录。近有学者对于《重立清净寺碑》本《清净寺记》表示怀疑,这实际和《泉州宗教石刻》录文的误导有关。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清净寺记》刻石与载入泉州方志的情况,以及碑文所见吴鉴对于伊斯兰教认识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东汉后期的重要经师,蔡邕与当时的《易》学传人存在着密切关联,为东汉末年《易》学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蔡邕碑颂中运用了大量的《周易》典故,并且能够根据碑主及表现事象的不同有所甄别。蔡邕碑颂中所用的《周易》典故,继承了《易》经的忧患意识和变通观念;同时又反映出经学昌盛期尊师重教的风尚。蔡邕在碑颂中所用为《费氏易》,与当时的经学走势合拍。  相似文献   

6.
王勃的《膝王阁序》到底作于何时?自五代以来有14岁、19岁、22岁、26岁(均以虚岁计)多种说法。从《王子安集注》理出9篇文章1首诗:王勃犯事后回到家乡3篇、南下省父途中6篇1诗。按文中可察年月排列,从中可以清晰地窥见王勃这2年间的心路历程,内疚、自责又渴望“复旧职”;在《滕王阁序》中表述的感情乃至文句,在南下第1、第3、第4文和诗中就已经成型了,所以到滕王阁后能一气呵成。9篇文章可确证:王勃南下省父经过南昌的时间是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时年26岁.从作者原始文本求证毋席置疑.历史的迷雾应该澄清。  相似文献   

7.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649——676)字予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县)人。曾为沛王府修撰、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获罪,被除名。上元二年,前往交趾省父,在渡海时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王勃是唐初的著名青年作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倚才陵籍、为僚吏共  相似文献   

8.
王勃醉酒作诗 王勃出身书香之家,少时便有神童之誉。《旧唐书》本传称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相似文献   

9.
清代进士登科录存世较少,查阅不便,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经风雨磨蚀,字迹漫漶,这使《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成为考察明清进士群体的重要资料。房兆楹、杜联吉吉的《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和朱保炯、谢沛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都是根据它编纂的。然而《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本质上却是一种以新闻宣传、市卖盈利而非保存文献为主要目的的出版物,在清代还存在着坊间盗刻本。该书在记载进士的姓名、籍贯方面存在数量不少的误刊,其中部分误刊也被“引得”和“索引”所延续。  相似文献   

10.
一、问:所谓的“石门十三品”指的是什么? 答:(郭荣章馆长回答,下同。)所谓“石门十三品”,通常是指《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二字、《晏袤释开通阁道碑》、《石门颂》、《杨淮表记》、《李君表》、《玉盆》、《魏王衮雪》、《石虎》、《李苞通阁道碑》、《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孝章通阁道碑》、《石门铭》及《石门铭小记》、《重修山河堰碑》。但也有将《岩然题名》和《宝庆  相似文献   

11.
一、王勃卒年献疑王勃生年,在其《春思赋序》中可推算出来:“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由此上推,即高宗永徽元年(650),无可置疑。王勃卒年,新旧《唐书》均有记载。《旧唐书》本传谓“卒年二十八”,《新唐书》本传谓“卒年二十九”。其好友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记得更为明确:“命不与我,有涯先谢。春秋二十八,皇唐上元三年(676)秋八月,不改其乐,颜氏斯殂;养空而浮,贾生终逝。”似乎亦成定论。但近阅其《三月上已祓楔序》,又生疑窦。序中曰:永淳二年(683)暮春三月,修祓禊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  相似文献   

12.
《张景碑》1958年出土于河南南阳,此碑的出土并未引起书法界的重视。许多评论多以之为"隶中馆阁"。笔者认为《张景碑》是汉隶典型碑刻,格调典雅,端庄遒逸,足可与《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享有盛誉的汉碑同列。  相似文献   

13.
《广清碑传集》问世于丁苏州大学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钱仲联教授,在从教七十年、并九秩大庆之际,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钱教授多年积储,广博收罗材料,精心经营主编之《广清碑传集》。清代碑传总集,凡四种:钱谦益《碑传集》、线条孙《续碑传集》、闲尔昌《碑传集补》、...  相似文献   

14.
东汉的《仙人王子乔碑》《肥致碑》《仙人唐公房碑》,因碑主身份的特殊性,叙事强调“征实”,体现出鲜明的“征实追虚”的文体特质;葛洪《神仙传》在描写“须臾间万里取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两大情节时,并未取法《列仙传》、《论衡》此类传世文献,其情节结构更多与东汉仙人碑传雷同。可见仙人碑传对仙传叙事的传承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体现了汉代至两晋时期仙传撰写的发展与变化。东汉三仙人碑传中展现的神术只不过是东汉末年道士集团为争取社会地位、取信于人的设计,是更形象、更直观、更具体的宗教性阐释。在这样的阐释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诗意与修辞要素”,使叙事富丽详赡,情节曲折离奇,意境神秘悠远,并且创造了血肉丰满的道教仙人形象,形成了独具趣味的文学叙事模式。   相似文献   

15.
杨黼的“白文”《山花碑》是早已闻名于中外了,但是产生在同一时期的另外一块足以和它媲美而且极有研究价值的“白文”《赵坚碑》却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一、《赵坚碑》简介及其他 杨安道作的《故善士赵公墓志铭》,简称《赵坚碑》,刻于明景泰六年(公元1456年),是作者写来追悼赵坚的十首“白文”哀词。词中那种既哀死者亦复自哀的情调,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二年三月,重庆市博物馆在清理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洗布塘街境內的明玉珍墓时,出土了明玉珍的《玄宫之碑》(以下简称《碑》),碑石高114、宽56、厚23公分。碑额中部有篆书“玄宫之碑”四宇,两旁刻有龙纹;碑文正  相似文献   

17.
骈文是我国文学史上争议较大、影响较深的文体。王勃的《滕王阁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骈文的最高成就。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赋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王勃《滕王阁序》的内容、形式及艺术境界,探讨骈文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肯定它对中国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居“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虽英年早逝,但他在初唐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却是肯定的。他的《滕王阁序》一文,更深为世人激赏和传诵。然而由于史料的不足或错讹,以及人们对史料的鉴别、选择及理解上的差异,历来的专家、学者对王勃《滕王阁序》一文的写作时间虽有考证,却又各持己见,至今尚无定论。拙文拟在诸家成说的基础上再加考辨,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王勃《滕王阁序》一文的原题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关于这篇文采飞扬的骈体赋的写  相似文献   

19.
王勃是我国初唐著名的文学家,少时即显露文学才华,写出《滕王阁序》的名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工齐名于世,被称为“初唐四子”或“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创作偏重于描写个人生活,抒发个人感情,但其意境开朗,格调高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他的一首有代表性的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相似文献   

20.
鄂尔浑—叶尼塞碑铭文献是公元6-9世纪期间古代突厥民族使用如尼文记录其可汗、王子、大臣生平事迹的珍贵文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文学和历史学价值。本文以《暾欲谷碑》《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阙利啜碑》《磨延啜碑》等碑铭文献为基础材料,从中找出48个古突厥语和蒙古语共有词汇,总结其语音、语义和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