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以藏族当代汉藏双语小说为中心,对藏族作家如何运用格萨尔史诗元素展开论述。藏族当代作家对民间格萨尔史诗元素的运用继承了史诗口头传统的程式与主题,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形态,也表达了地方化的民间美学特征。同时,因作者不同的审美旨趣,格萨尔史诗元素为藏族当代小说构筑了独特的审美维度。  相似文献   

2.
藏、汉、英三语语境下藏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双语语境下汉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相比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分析藏、汉、英三语语境下藏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以及藏族大学生在特殊语言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过程,能够使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对三语环境下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独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对藏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领域,语言的选择不只限于工具性的意义,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作家采用哪种语言作为创作语言,除了一般采用本民族母语外,更多地受到主体民族的语言价值、社会功能的掣肘。本文试图从双语身份、民族双重视角和文化对话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藏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当代藏族作家以双语身份活跃在中华文学百花园中是历史的必然。当代藏族作家的汉语写作,客观上体现出一种双重视角,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融,集中体现了当代藏族作家当下的"在场"意识,以及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与重建。  相似文献   

4.
王远新 《新疆社会科学》2013,(1):140-148,156
高台民居是喀什市老城区维吾尔族高度聚居地.居民最先习得维吾尔语,且均熟练掌握维吾尔语.维吾尔单语人占66.7%,维汉双语人占33.3%.家庭内部、社交场合主要使用维吾尔语.被试对普通话社会地位评价最高,其次是维吾尔语,对汉语方言评价不高.87.5%的被试小学阶段接受过维吾尔语教育,12.5%接受过维汉双语教育.多数人认为维吾尔语对自己较重要,普通话对后代较重要,并希望后代接受维汉双语教育.总体而言,维吾尔语是主要交际语,汉语掌握程度呈显著代际差异;居民对相关语言的主观评价、行为倾向及实际行为不一致,中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高,传统手工业制作对母语保持和汉语推广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度量衡问题是商业贸易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近代甘南藏区度量衡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它既承继了藏族传统的度量习俗,又深受内地度量衡制的影响,是汉藏等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其发展趋势是与内地度量衡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陈涛 《青海社会科学》2012,(6):174-176,237
本文旨在考察汉藏文化交流背景下华锐藏族冠汉姓习俗的成因,地区藏族姓名的历史探究,进而分析了华锐藏族"汉族"姓氏的由来和形成,找出了历史上藏汉民族涵化、文化交汇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7.
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里使用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就我国而言,双语教学是指使用汉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英语教授各门学科的教学.时至今日,虽然大多高校已尝试了双语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在一些高校,尤其是一些非重点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师生大多感到很吃力,致使双语教学几乎变成了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8.
“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是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全球化语境下播音员主持人的交流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受众结构更复杂,嘉宾覆盖面更广,有中国嘉宾和受众,也有外国嘉宾和受众。在传媒新人辈出的接力赛场上,双语播音主持人才成了众多媒体竞相追逐的稀缺资源;成了全国上百所播音主持专业院校人才输出的规格。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是指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视听媒体播出机构由播音员主持人、编辑、记者在同一节目里使用规范的双语向中外嘉宾、受众进行双语有声语言跨文化传播的创作活动。这种创作首先要求灵敏的双语感知能力——在创作中伸展开双语感知的“触角”。  相似文献   

9.
文化意义上的彩陶、石棺墓等遗存证明,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金属时代古羌是西藏先民来源之一;生物人类学意义上的古DNA、体质人类学证据也证明,古羌是藏族族源之一,以上考古证据可与汉藏同源的文献记载相互佐证。考古证据和文献记载共同证明,古羌是汉藏两族共有祖先,古羌是汉族、藏族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非唯一来源。  相似文献   

10.
汉藏两个兄弟民族有着悠久友好的历史。无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彼此交流、学习,促进了汉藏的友谊与团结。因此在彼此之间都有相通之处。就生活习俗而言,何尝不是如此?现在说起糌粑,似乎成了藏族所特有的主食专有名词。其实汉族,自古与藏族一样,也是会吃糌粑的。这样说来,乍一听似乎近于无稽之谈。若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史、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交流与影响的角度来考查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1.
藏族的丧葬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初是土葬,在藏文化的核心地带,逐渐从传统的土葬过渡为天葬,另有部分水葬、火葬、塔藏和树葬等.与其他藏区相比,处于汉藏文化边缘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村藏族的丧葬习俗多种方式并存,其中土葬和树葬要进行二次葬,具有明显的无等级差别性、文化多元性和地域性,其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特征既源于这一地区独特的生态、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变迁,又源于他们对生与死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多元文化特别是汉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藏族女性作家的书写在新时期以来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她们的汉语书写一方面使文本具有了对话性质的双语互文本;另一方面通过对民族历史和藏族女性的关注,也展示了不亚于藏族男性作家的叙事能力.这种藏族女性的独立意识,建构起了她们作为藏族女性这个边缘群体的书写主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3.
双语的产生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语言转用是双语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语言使用功能的变化,是语言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语言转用和双语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探讨了现如今引发语言转用需考虑的因素,分析了引发语言转用的双语类型及特点,以期对语言活力、语言保持、濒危语言等问题的研究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对汉藏杂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麻当乡来说却是新颖的.虽然该乡工业发展起点较低,但是近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社会和族际关系的影响日益加深.论文在分析夏河县麻当乡传统汉藏族际关系特点的基础上,对该社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族际关系新貌进行深入调查,进而探讨工业化进程对当地不同民族生产生活带来的变迁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和推动.  相似文献   

15.
“唐蕃古道”的走向和路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正> “唐蕃古道”指的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与吐蕃王国间人员往来的官道。这条大道,一直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它不仅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密切交往,把青藏高原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印度、尼泊尔等国联系的桥梁。“唐蕃古道”,是汉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它凝聚着汉族人民和藏族人民的千古友谊,不断增进着两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日益加深的联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1)"街上话"与"乡下话"构成城镇方言与乡村方言的二元对立;(2)溧水县城居民对在城话正在发生变化有着普遍的认同,说明在城话正处于一个不断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变化过程中;(3)在城话与普通话的同时使用与双项认同说明县城居民的语言生活是一种在城话与普通话并存共用、以在城话为主导的双语制,这使得在城话与普通话有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再加上居民对普通话的权威地位有着极高的认同度,自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所说的在城话向普通话靠拢,可见在城话与普通话并存共用的双语制决定了在城话向普通话靠拢的演变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汉藏关系史上,唐代是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团结友好关系,不仅已载入史册,而且,在有关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形象而生动的反映。本文试从一些藏族民间传说、藏戏、民歌和唐代诗文等文学作品中,管窥唐代的汉藏关系。 公元六四一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应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请求,以宗女文成公主与松赞干部联婚。这时松赞干布二十五岁,文成公主二十岁左右。①这一联婚事件,对于促进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关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一千多年来,大家都把它作为两族人民传统友谊的象征。尤其是藏族人民,还创作了《文成公主入藏》、《藏王的求  相似文献   

18.
以四川某民族高校图书馆2015年至2017年期间藏学院学生的图书流通数据为基础,对藏族大学生的阅读倾向进行了向度和特征分析,认为藏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知兴趣强烈,具有族裔的和母语的特征。文章认为民族教育工作既需要充分肯定藏族大学生对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努力,也要注重培养其双语阅读能力,提高藏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和认同感,警惕和防范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影响,树立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 宗喀巴是藏族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是藏语系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及宗教改革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藏区佛教文化,对发展汉藏兄弟民族的团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在藏族历史上的出现,表明了藏族社会发展走向不同阶段。为了认识这位历史人物及其对祖国的贡献,故在此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余仕麟 《阴山学刊》2007,20(1):85-89
在汉藏交往史上,儒家文化曾经对藏族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儒家伦理的普世性倾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儒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主张符合藏民族需要的结果;是儒家文化本身的亲和力倾向对藏民族产生强大吸引力的结果;是中央王朝为维护其统治向藏民族灌输和渗透儒家思想文化的结果;是藏民族在其文明发展过程中,自身向中原文明靠拢的结果;是汉族民众在与藏族民众长期的民间交往过程中,促使儒家文化及其伦理思想直接在民间产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