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军博士在他的《小说修辞研究》中认为 ,小说修辞的目的在于说服读者接受作品 ,从而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精神交流关系。创作主体在小说修辞中具有主导作用 ,主体积极的修辞态度对于小说的可理解性有决定性的影响。“现代小说”的修辞方式把写作本身当作写作目的 ,把可写性置于可读性之上 ,造成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困难 ,妨碍了精神交流的进行。《小说修辞研究》的出版 ,对建立中国的修辞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刊组织了 5篇笔谈文章 ,对该书进行评述 ,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交际过程,它是集源作者、源文本、译者、译本和读者于一身的复合统一体,其最终意图就是要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众所周知,以现代修辞学为基点建构起的接受修辞学完成了修辞学研究中心从表达到接受的转变,完善了对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双向互动的系统研究。其实,翻译过程就是一个接受修辞的过程,接受修辞学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故基于接受修辞学相关理论对翻译过程研究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修辞权威、修辞人格与修辞劝说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修辞权威是修辞人格的配套因素.修辞人格是修辞权威的载体.修辞者借助修辞权威创设的修辞人格实现对受众的劝说.本文将在分析一则汽车广告的基础上探讨以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以及修辞劝说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劝说消费者购买,而劝说的方式又极其重要,修辞的运用是广告英语劝说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从比喻、隐喻、仿拟、双关等十个方面论述了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展现了广告如何通过修辞的方式最终达到广告促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视界中的当代微型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已引起学界高度重视,主要侧重于作品的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还不多见。读者不是一个被动的阅读者,而是能动的参与者,一篇微型小说没有读者接受只能算作文本,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完成,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在每一层次的接受中读者都有思想、情感、审美、创作的投入,只有这样,文本才能成为作品。从这个过程中也可看到微型小说的特色、优势和不足,从而,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一定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6.
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的贡献体现在 :指出了作者在小说中修辞性介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解决了讲述和展示的关系问题 ;对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的修辞技巧作了细致的研究 ;强调道德和伦理的意义 ,把小说修辞道德化和伦理化 ;强调了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意义。布斯的小说理论还有助于人们认识和克服 2 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和创作中存在的种种反修辞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7.
叙述距离是美学和文艺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叙述距离是小说叙述主体(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精心创造出来的,它的有效控制是读者审美距离形成的必要前提,所以,距离控制是小说最根本的修辞目的;而陌生化是小说叙述距离的修辞本质。  相似文献   

8.
叙述距离是美学和文艺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叙述距离是小说叙述主体(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精心创造出来的,它的有效控制是读者审美距离形成的必要前提,所以,距离控制是小说最根本的修辞目的;而陌生化是小说叙述距离的修辞本质。  相似文献   

9.
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强调作者代理、文本现象与读者反应三位一体的循环动态过程,突出读者在叙事中的重要性,认为读者的知识、信仰、情感应该全部参与进叙事进程,而小说中的叙事进程大都受文本动力和读者动力支配。借用这一理论来对《百年孤独》进行文本分析,有利于揭示小说叙事结构是如何引导读者进行多维度的叙事判断的。在文本动力上,以乌苏拉为核心和以魔幻空间为基石分析人物矛盾对叙事进程的推动,拓展读者对于孤独主题的理解;在读者动力上,阐明小说通过叙事聚焦和叙事技巧,调节叙事距离,引导读者理解隐含作者对愚昧保守的马孔多的摒弃,从而在读者与隐含作者的动态交流中,达到小说修辞性的文本目的。  相似文献   

10.
修辞叙事学视野中的散文研究关注作者及作品与读者间的修辞性交流关系。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叙事目的皆为说服,读者可从中推导出不同的隐含作者,后者说服隐含读者的过程即修辞性叙事的过程。中国古代散文大多采用全知型叙事视角,叙述策略上甚至会不惜捏造事实以强化说服效果。叙事者和受叙者之间缺少面对面交流的读—写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散文隐含作者的多重性。散文研究必须考虑文人官僚的政治斗争需要、写作的特定叙事对象等问题。从修辞叙事学维度研究中国古代散文,便于从作者-作品—读者—语境全方位把握散文和其他文学形式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1.
晚清翻译小说的修辞策略有着较明显的"后现代"色彩。作为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的中介,当时的书刊发行对这种"后现代"修辞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书刊编辑的视野决定了晚清翻译小说对原著及原作者的关注程度,书刊定位使翻译小说经常成为"可写文本",而书刊读者接受水平的差异性则使翻译小说的意义不断"延异"。晚清书刊成为翻译小说实现"双重解构"的重要推手,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直接相关。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这种"后现代"修辞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渐被"现代性"规训。  相似文献   

12.
美国经典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名叛逆而又执着的少年形象,但小说并不像许多读者和批评家认为的那样是作者对读者的直接叙事。相反,小说在叙事上呈现出一种后现代的“不确定性”:不成熟的霍尔顿是个“不可靠的叙事者”;受叙者“你”的身份有着令人生疑的两种诠释;而二层叙事结构更是进一步增强了整个文本的“不确定性”。不确定叙述是叙事修辞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它让读者开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参与到与作者的互动当中。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小说修辞交流横向轴与纵向轴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总是随着历史语境的演变而演变。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可能改变一个时代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变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成规,从而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修辞策略,发展自己的修辞技巧,最终改变小说修辞的整体风貌。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国小说修辞,必然受到时代语境与民族语言文化心理的影响,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根据不同时代小说的修辞语境、修辞契约、修辞策略等的差异,可以看到中国小说修辞由传统-阐释型修辞向现代-建构型修辞与后现代-解构型修辞嬗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型,风景从小说三要素中凸现出来,与小说强烈的话语实践意图"一拍即合",成为表达现代诉求、实现社会实践的文学创造。而风景修辞连接作者——文本——读者,提供的就是话语干预和观念表达的叙事技巧和策略,是导引文学实践到达现实实践的一种途径。隐喻作为风景修辞的一种,通过话语的置换、结构的关联、情感的感染等机制,在彰显作品主题内涵和表达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同时,还具有介入和干预读者内心活动的功能。这种对作者的话语介入和对读者干预的叙事策略的考察,为风景发生和呈现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文学理论似乎面临一种同样的困境,那就是难以把文学活动中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同时纳入视野之中。20世纪西方伴随着语言学转向兴起的现代修辞学理论对修辞行为整体的研究,为突破这种困境提供了某种可能。受现代修辞学理论影响的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研究,作为诗学与修辞学研究相结合的杰出成果,开启了一种把文学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并对四要素进行四元通观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修辞学范式。以此为基础,再融合借鉴其他理论,则有望建构一种新的能够同时把作者的表层意图和无意识动机、文本的结构形式和修辞选择、作品的审美效果和社会意识形态功能、文本生成和接受的世界和文化语境同时纳入视野的"语言修辞学批评"。  相似文献   

16.
学术写作并非完全机械化,也并非全盘避免作者主观情感的介入。学术作者使用多种话语策略来宣传其观点和立场,营造和谐对话空间,与读者形成良好互动,从而引导读者接受所述命题观点。基于学术语篇互动模型,分别从模糊语策略、作者身份构建方式以及作者与读者的隐性互动三个方面来阐释学术写作中的互动式话语策略。研究表明,每个学科都有其偏好的写作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所属学科的语言范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并在学术写作中采用积极有效、易于被读者接受的互动策略有力发声,推进研究。  相似文献   

17.
商务信函是商务实践活动中的主要沟通媒介和手段。商务信函话语的修辞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商务交际目的的实现。以西方修辞理论为切入点,运用比彻尔的修辞情境、亚里士多德的劝说策略、伯克的认同理论对商务信函话语的建构进行探讨。商务信函话语建构与特定商务修辞情境相匹配,运用认同策略,并结合传统的修辞诉诸,与目标受众达成广泛认同,以提高商务信函话语修辞效果,推动商务交际双方的修辞互动过程,达到商务修辞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曾遭遇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英文小说更是由于翻译等众多原因不被中国读者所赏识。从文化角度而言,其早期代表作《京华烟云》通过姚木兰这一文学形象为读者营构了一个独特的审美时空,集中体现了林语堂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9.
文学成之为文学是因其具有审美功能,在读者脑海中激起鲜明的艺术形象,评价文学翻译时应考虑作者和译文及读者的能动接受。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读者接受对评价诗歌、散文及小说等文学翻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为基础,从语用学角度考察英语语言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采用Hyland的分类法,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作者导向型和读者导向型两大类,前者通过对命题内容进行修饰,起到维护作者面子、劝说读者接受其观点的人际功能;后者通过邀请读者参与对话,引发读者思考,同时维护语篇社团成员面子,体现语篇多声等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