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张彦玲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和基本总结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历史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利用,先后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关于批判地继承文艺遗产,正确地借鉴外国进步文艺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了发展和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就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加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胡耀邦以及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方针、政策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都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武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钻研。现仅就批判地继承文艺遗产,正确地借鉴外国文艺的问题,谈谈自己学习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3.
普兰查斯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受到老师阿尔都塞的极大影响。他对阿尔都塞思想的继承表现在沿用有关理论概念及采纳结构主义的阅读方法等几个方面,他对阿尔都塞思想的批判集中在阶级、意识形态及国家机器等几个方面。正是通过这种批判与继承,普兰查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主义的国家理论和阶级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思想四个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文化的科学含义 ,并赋予它更丰富的新内涵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文化的时代性特色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相联系 ;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文化的民族性特色 ,并使其洋为中用的思想更明确 ,更具针对性 ;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文化的大众性特色 ,并将发展丰富多彩的人民的文化生活作为文化理论的实践目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国  颜珂 《理论界》2008,2(1):28-29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本文首先分析毛泽东思想对传统文化采取的科学态度,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然后,具体阐释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继承的。  相似文献   

6.
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史討論班,最近就历史文化思想遺产批判繼承問題进行了两次討論。討輪的問題包括:对毛主席关于古代文化遺产的批判继承方针应如何理解?怎样区分古人思想遺产中的封建性糟粕和民主性精华?以及思想发展的继承性和阶級社会中思想体系的阶級性的关系等等。在討論中,大家本着百家爭鳴的精神,积极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現在,关于这一問題的討論尚未結束。茲将討論中的部分內容綜述如下: 关于古代文化遺产的批判继承方针问题,毛澤东同志早就明确的指出过f: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新民主主义論》,《毛澤  相似文献   

7.
<正> 毛泽东指出:孔子生在二千多年以前,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思想中有积极的东西,也有消极的东西,只能当作历史遗产,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这个评价既肯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又指明了孔子研究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本文仅就《论语》提供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的方法──内容篇彭易芬历史遗产.这里指人类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不是单指史学遗产。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遗产的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毛泽东作为中国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历来...  相似文献   

9.
关于思想遺产的批判和继承問題,它所包括的范围很广,这里只想談談有关批判和继承的标准問題。有些人对于思想遗产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他們倾向于无批判地继承,主张不要一定的标准,特別是反对运用馬克思主文的阶級观点去批判和继承思想遗产。其結果,只能是糟粕精华不分,把它囫圇吞枣地全盘接受过来。如果按照这种主张行事,实际上就是传播封建的或資产阶級的毒素,使社会主义的文化不能健康发展。所以,我們对待思想遗产必須批判地继承,必須把继承和批判密切結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古为今用──学习毛泽东关于文学遗产的理论荣斌一个时期以来,在论述毛泽东关于文学遗产的理论时,往往只是强调其中关于“批判继承”的内容,而且又把“批判继承”简单地解释为“先批判后继承”或“批判为主,继承为次”。这无疑是一种理论上的偏颇。以“批判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典文学遗产,浩如烟海。从《诗经》开始,历代名家辈出,他们留下了许多作品;如果再加上那些不知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古典民间作品,那就更难以胜计。我国古典文学遗产中有许多很宝贵的东西。诚如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所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但毋庸讳言,在我国古典文学遗产中间,固然有不少是反映历代人民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最近突出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还要不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呢?其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我认为,所谓“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予以辩证的扬弃。如果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毫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继续对历史文化的批判继承一直是现代中国思想界争论的热点。从上世纪末维新派与保守派的争论到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形态的论战,从五、六十年代对武训传的批判,对抽象继承论的批判,到十年浩劫评法批儒以至于今天的全盘西化,新儒学,“文化寻根”等无一不是贯穿着这样一个命题。 在相当长时间里,无论是激进的维新派、民主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为了推进中国社会发展,都从各自的立场,以各自的思想观念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批判。在人们的思想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然而革命目标远未达到。肃请封建主义仍然是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在一段时间里甚至出现了在用最激烈方式否定封建主义的同时,封建主义却大大膨胀的奇怪现象。在一些时候,我们对封建主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能否被无产阶级所批判继承的问题,已在我国伦理学界争论了多年。笔者虽不敢断言地主阶级道德没有任何可以批判继承的东西,但总觉得一些同志的观点是不足取的。例如,有人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地主阶级道德,但可以被无产阶级继承①。又有人说:朱伯庐讲的“黎明即起,洒扫庭  相似文献   

15.
试论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杨浩文重视和研究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几年,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纰漏和不足。本文结合分析“传统论”倾向的一些观点,就道德遗产批判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最基本方法是批判继承,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科学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要真正搞好批判继承,还需要一系列具体方法来补充。本文仅就几种具体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一般与特殊的批判继承法。这里的一般与特殊指的是前人思想观点中的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分析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舍弃其无价值的东西,继承其合理的因素,就是一般与特殊的批判继承法。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过程中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理论,并提出了一些开创性的新观点,发展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民主法制思想。他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①又说:“‘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②与这一思想相适用,他在以下方面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继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理论,代表着我们党三代领导核心文化理论创新的重要发展阶段,是对毛泽东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是江泽民与时俱进、文化创新理论的直接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就是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对此,应该说早有定论,这就叫“批判继承”。但是近些年来有些人对这一方法颇有微词,而且究竟怎样批判继承,也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中国文明的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论断,既是对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本特征的概括,又为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仅就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