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谷学良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68-70,89
贾平凹、黄春明分别以自己的故乡为原型,通过想象建构了各自的乡土世界——商州和宜兰。作为直面现实的优秀乡土小说家,他们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大陆、台湾社会转型期乡村日常生活的历史新变。处理生活经验和题材的相似为我们比较他们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基础。尽管采用的文体形式不同,乡土观念、创作视角、价值立场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创作中积极融入新的乡土经验,反映了转型期农民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镜像,表达了对"精神家园何处在"的思索。 相似文献
2.
尉天骄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2-17
黄春明小说中最为鲜活的是乡土小人物的形象。这些人物的生活状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坚韧、有尊严地活着 ,这是黄春明所赞扬和尊敬的 ;另一类是昏昏噩噩混日子 ,这是黄春明所否定的。乡土小人物的死 ,有的是以生命抗议工商文化 ,有的是被工商社会的异己力量逼上绝路。黄春明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表达出对台湾社会文化矛盾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章妮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6-12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成功首先是语言的成功。文学语言不是线性的平面,而是立体的空间。黄春明小说的语言空间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语言张力上,喜用极短时间铺展人物的复杂活动与内心;语言情感上,分别采用富有爱意和讽刺意味的语言讲述乡土人物与殖民性格;语言文化富有浓郁的宜兰乡土味道。语言空间的深层体现了黄春明的启蒙立场、乡村立场和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4.
张书群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3):59-62
在台湾文坛,黄春明凭着对故乡的深爱,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把自己的童年经历、生命体验和对故乡的地理书写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仑美奂的"宜兰乡土风貌图",既写出故乡的"常",又写出故乡的"变"。该文即从宜兰地理风貌与田园风光、时代变迁的理性观照以及乡土语言的合理运用几个方面,对黄春明小说中凸显出的地域色彩与文学体验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徐小斌小说的人物对位与自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5):257-259
在徐小斌的小说中 ,人物经常对位呈现。作家通过这些对位组合人物表现了她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自我认同。大体说来 ,通过她笔下的对位人物形象 ,徐小斌在八十年代实现了她本人自觉的自我认同 ;在九十年代表达了她本人焦虑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6.
斯妤小说女性主人公以"孤立"、人格扮演等方式来试图找寻真实的自我,以抗拒对非在、对时间流逝等的恐惧。这群爱的失落者并未能以上述的方式达到自我认同的成功,最后只能隐遁于世或是自我摧毁。一幅幅苍凉的画卷中,表达着斯妤对生存困境的思索,也流露了她执着的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7.
王萌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5):50-55
在海峡两岸女性小说中出现的叙述分层,大体可分为套层、并层和跨层三种模式,其中套层模式最为常见。叙述分层具有独特的叙事优势.尤其在表现女性寻求和建构自我认同的思考与迷惘方面,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叙述策略。对于女性作家而言,不同叙述分层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除了形式与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中传递出了女性作家们摆脱男权文化规约、构建和谐与平等话语体系的意图和努力。 相似文献
8.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29-35
与其散文一样,刘亮程的小说《虚土》和《凿空》也是对新疆农村的书写。这两部小说都试图通过对新疆农村地域特色和神秘色彩的强调来完成乡土世界的建构。然而,在建构乡土世界的同时,一方面小说透露出这一空间的某种可疑性;另一方面,对生活其中的某些个体而言,他们始终是这一乡土世界的他者。这样,刘亮程对乡土的建构却最终被呈现为一处异域。从乡土世界的建构与失落,小说传达的实际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 相似文献
9.
王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4):126-129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认同的过程。诗人的自我认同与其诗歌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童年的寄养生活、青年时的流浪与监禁、抗战初的动荡与漂泊、解放区与建国初的政治化环境、新时期初的反思浪潮等都对艾青的自我认同及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俏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6):80-87
关于写作为什么具有自我治疗的作用,一般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宣泄说”得到解释。但写作不仅仅是个心理事件,它还是个语言事件,应该得到语言学的解释。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写作通过语言显现自我,而“显现”本身即建构,是一种自我的创造性生成。在此过程中,它动用的是“全生命”的经验,它将一切生命体验都编织进一个意义结构之中,因而是尼采意义上的对“此在生命”的肯定。而在这一切之上,写作向他人与世界敞开,将个人的私密性存在转化为公共的语言形式,促进了自我的社会化。这三者互相联系,是写作具有自我治疗作用的基础性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陈方竞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4(1):44-50
周文的地缘小说是在鲁迅影响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通过1933年出现一批左翼青年作家的地缘小说创作显示其独立价值和意义的,反映了新文学向中国社会更广泛区域的延伸,是左翼小说的"独立"发展要求的体现,周文战争小说建立起了对边缘省份底层社会人生形态特有的文学感受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陈方竞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4(2):32-38
从周文30年代小说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批左翼"新人"在起点上更为统一的地缘小说创作并没有发展起来,这与茅盾的创作和批评的影响直接相关,更有他们自身的局限,可见胡风30年代对"客观主义"批评的左翼文学发展意义,他们的地缘小说创作更需要通过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得到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冯凯伦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始于19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使美国文学摆脱了欧洲文学传统,向独立的美国文学迈进,对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以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克·吐温和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简要分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本土色彩及其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左曙东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94-98
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新写实小说,以其丰硕的成果和多元共生的属性而引人瞩目。通过对新写实小说文本的拆解,以还原方式直逼文本的原生状态,可以把握新写实小说的血缘体系,发现新写实小说的多重属性。 相似文献
15.
韩隆福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43-44
隋炀帝为巩固大隋王朝的统一,相继三次派船队去台湾"抚慰"、"慰谕"。其原因有三:一是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二是隋朝大统一和拓疆固土的需要,三是隋炀帝把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杨隋船队三到台湾的意义:第一,是中原统一王朝第一次把台湾纳入中国领土的具体体现,拓宽了隋朝海疆,使台湾在大统一的杨隋王朝的改革开放中得到发展;第二,炀帝"抚慰"、"慰谕"的思想政策,不仅是炎黄脊梁、国姓杨氏"混一戎夏"民族政策的体现,而且对今天中国和平统一台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第三,为后来历朝皇帝能有效管辖台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朱崇娴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61-63
池莉作为“为人生”的作家,其作品“新写实”意味浓厚,注意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本色的真实。她以凝重的写实风格和直面现实的精神,通过对市井生活的世俗风情画卷描绘,表现了生存的艰难与生命的卑微。 相似文献
17.
钟友循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朱正、钟叔河是湖南学人散文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中“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特立独行 ,清高孤傲”、“中庸和谐 ,柔韧坚定”的人文风采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反映了当代湖湘精英人物同时追步鲁迅、周作人 ,但又有意无意地用周作人来稀释鲁迅的生存和行为状态。这种人格倾斜与湖湘文化的历史基因有关 ,也是人与环境的现实关系活生生的文化体现。 相似文献
18.
唐晓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84-89
回忆是石黑一雄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小说人物淡淡的忧伤回忆,石黑一雄从对移民他者身份的失落与追寻,到反思殖民历史和帝国他者,再到创伤记忆中对人类他者的书写,完成了一个移民作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世界多元文化主题的完美阐释。 相似文献
19.
对于认同的研究覆盖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本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在实践基础上的
共识建构问题。民族文化认同是主体的价值观念与所处民族的文化内涵平衡的过程,包括了主体与民族文化的心理契合与行
为指向。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临着诸多挑战。主客观因素相结合,自我与社会良性互动,才能构建稳固的中华民族文
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刘玉秀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63-65
刘璋四部才子佳人小说中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映社会经济生活,肯定商人的地位和人格;二是揭露社会矛盾,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三是批判科举黑暗,反映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