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明代学者在对“史才三长”论的探讨中提出的一些新论断,比之刘知幾等唐宋学者的论述更为明快,也补充了唐宋学者较少论及的内容。而其探讨的最突出成就,是最终将“史识”的概念定格在历史见识这一观点和识断的层面,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品德对于史家的重要性,独立补充“心术正”“二善”“四善”等品德方面的要求,从而搭建了由才、学、识“史才三长”向才、学、识、德“史才四长”转化与演变的桥梁和纽带,为以“德”字配“才”“学”“识”三字的“史才四长”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明代探讨“史才三长”论,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浅论治史者的基本修养王迎喜自古以来,治史者就十分重视自身修养。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治史者应该具有史才、史学、史识三方面的修养。清代著名史学理论家章学诚提出,治史者除了史才、史学、史识外,还应该具有史德。此后才、学、识、德就成了治史者应该具有...  相似文献   

3.
历史小说的特殊题材决定了历史小说家需要具备历史修养.当代历史小说的成就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作家历史修养的深浅相关.历史修养包括哪些方面?唐代刘知几认为史家应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又提出史德的要求.他们所说的才、学、识、德均有特定内涵,而所选择的角度、归纳的方面则对今人亦有启迪.本文借用这些概念,从四个方面略谈作家的历史修养.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其史学理论名著<史通>影响深远,就明代史学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史家修养、史书繁简、史书体裁、史馆修史、史书评论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发展了刘知几的"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说,提出了诸如"史才五长"等理论;对于史书体裁、史馆修史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基本上赞同刘知几的史学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 (一) 注重史家修养,是历代著名史家相当关切的一个问题。他们把史家自身修养的好坏视为能否认识客观历史的关键,因而在他们史学反思工作中,同时也包含着对史家修养的反思,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反思。刘知几相当重视史家主体意识的培养问题,他的“史才三长论”和“书法直笔论”便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史家的优良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史籍浩若烟海,史家代有其选。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其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考察史学优良传统,必先考察撰作史籍的史家。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即史学、史才和史识,便是他评定史家优劣的标准,他还强调史家尤须“好事正直,善恶必  相似文献   

7.
杜立典 《殷都学刊》1998,(4):132-133
秦新林先生新著《元代社会生活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8章,35万字),是我国蒙元断代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读后令人受益匪浅。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己认为,历史学家应有“史学”、“史才”、“史识”,“三长”兼备。由秦著此书,我们可以约略看出,著者三...  相似文献   

8.
论史家人格     
我国自古就重视对史家的研究。自孔子提出“良史”称号,唐代刘知几又提出了史家三长说,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说,近代梁启超集其大成为史家四长理论。此后至今,凡论史家,无有越此樊篱者。但是史家四长理论虽然精辟,虽然富有指导意义,却只说明了史家研究历史的条件,并不揭示已成就了史学事业的史家的本质特点。思虑至此,遂用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对史家进行分析,由此对史家的人格、人格特质和人格形成机制有了一定的看法。于是草成此文,以请教于专家同仁。  相似文献   

9.
先秦"良史"可分为"直笔"、"博雅"两种类型,孔子修<春秋>,博雅有余而直、核不足.汉代司马迁则是"复合型"良史"的典型代表.唐代刘知几在汉人重学问、魏晋南北朝重才性的基础上提出"才、学、识"三长"的"良史"观.唐代以后,论"良史"者多在"三长"之上略作增益而已,如胡应麟的"三长"、"二善",章学诚的"才、学、识、德".近现代撰写文学史者多沿此发展,但他们都不及当代郭预衡<中国文学史>"才、学、识、胆"的提法新颖、准确、深刻、通俗.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史家素质作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他非常强调史德,把史德放在第一位。他对史学作了明确的界定,史家的主要功夫应用在专、精上面。他认为史识主要指史家的观察力,并介绍了如何做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史才方面,他认为最关键的是组织和文采。他的这些论述与前人相比更加清楚,更易于把握,使后来的治史者少走了不少弯路。直到今天,梁启超对史家素质的论述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史学评论的双璧,共同反映出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刘知幾、章学诚二人都重视总结史学演进的经验和教训,以理论的创新推进著史实践的发展;二人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都有独到的哲学思想作指导,重"独断"之学,重"别识心裁".刘知幾处在断代史正史纂修的高峰期,他承担的主要使命是总结以往、提出著述的范式,他提出的范畴、命题内涵丰富,且颇具体系性.章学诚则处于正史末流在编纂上陷于困境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开出新路,他洞察当时史识、史学、史才都成为史例的奴隶之严重积弊,又发现晚出的纪事本末体因事命篇的优点正是救治之良方,主张大力改造纪传体,创立新的体裁,其论述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明显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2.
刘知几所处时代其史学思潮有两大特征:一是世族势力和新兴地主官僚在史学领域的矛盾冲突。二是官修制度和一家独断的矛盾冲突。唐代围绕氏族志修撰的斗争就典型反映了世族地主官僚和新兴地主集团在史学领域的斗争。对此,刘知几站在新兴地主集团的立场上,反对以谱系之书、家史入国之正史。官修制度的确立,对古代史学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官修制度使史书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但同时官修制度强化了对史家的控制,严重限制了史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并使史书曲笔不实明显夹出。刘知几针对官修制度的弊端,提出“一家独断”的主张,对官修史馆弊端,提出“五不可”之论,指出官修制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唐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经史关系、通史家风、文人修史、史家史德的理论认识以及撰述与记注、史义与史法的区别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中国史学批评始于唐代刘知几《史通》。如杨东纯著《中国学术讲活》说:“刘知几是中国史学批评的初祖。”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史通》不是“横空出世”的,在它之前,古代史学批评曾经有过漫长的萌芽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治史修养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史者的史学修养关系到史学著作的可信程度和质量高低,因此,备受历代史学家关注.孔子提出"书法不隐",成为古代史学修养思想萌芽的标志.汉代和南北朝时期,秉笔直书成为著史的笔法和史家的道德信念.唐代刘知几的"三长论"明确了史学修养的范畴,初步建构了治史修养理论体系.元明时期,治史修养思想进一步完善,"正心说"和"二善说"成为清代"史德论"的思想先导.章学诚是集大成者,首次提出"史德"范畴,确立"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良史评价标准,提出养心术的方法,使得中国古代治史素养思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16.
令狐德棻是唐初的一位史家。他虽然不象刘知几、吴兢、杜佑那样受到后人重视,也不象姚思廉、李延寿那样常为人们所论及;但他却对唐初史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堪称为唐代史学的开山。 令狐德棻(583——666)是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出身于士族家庭,“其先乃敦煌右姓”。他的祖  相似文献   

17.
治史当才、学、识兼备,其中尤以史识最为难得。治史者之所以就同一题材写出观点截然木同的史著,就是因为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理论评述历史。假如埋头铺陈史实而缺乏理论经纬,写出来的书肯定是千人一面,干部一腔。相反,高明的史家甚至可以借编史来弘扬自己的学术主张,如法国人丹纳编撰《英国文学史》,自始至终宣传他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因素决定论。还有些史学寓自己的观点于取舍之中,如前苏联学者阿尼克斯特也编过《英国文学史》,书中不收入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因为作者认为文学应该反映重大题材,而奥斯汀的…  相似文献   

18.
《史通》是公元八世纪唐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史通》对自孔子修《春秋》以来1200余年的史学发展、特别是对两汉以降的史家、史著、史学活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涉及到广泛的史学问题,致使历来的研究者在高度重视这部史学著作价值的同时,在如何认识其性质与理论体系问题上,众说  相似文献   

19.
马铁浩 《兰州学刊》2008,(1):190-192,136
刘知几处于文士以诗赋谄附帝室的武后、唐中宗时期,虽具史才,却不能不受时代文风影响。他认识到文史之间从合到分的演变过程,其追摹孔子、左丘明的复古心态,使他在《史通》中以文衡史,表现出文学的历史观;又以史律文,表现出历史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20.
刘知几《史通》是传统史学理论经典著作之一。刘知几追求著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强调依照著作原则划分著作结构 ,创立了“名以定体 ,为实之宾”的著作名称确立法 ;“明立科条 ,划分区域”的内容结构设立法 ;史、辨、评相结合的评论法。构成由著作名称、内容结构和评论方法相结合的完整的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著作方法体系。《史通》不仅在古代产生过重大影响 ,而且对今天的史学理论著作方法研究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