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中,条块式体例数量最众,但是,过多史著偏爱一种体例,是造成当代文学史给人"相似"、"雷同"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1990年后,一部分文学史家有效利用新的研究成果,强调文学史的体例突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未来的当代文学史体例创新,需要在立足本体需要的基础上,从古代史著中吸收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等体例的成熟经验,编纂编年体史著,发展描述型文学史,实现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多元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大事记是记载当年的大事或一定时期的大事。其体例大致有四种: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记述体和分类编年体。所谓编年体,指的是以时系事,也就是按照事情发生的绝对时间,逐月、逐日记述,它比较强调时间概念。纪事本末体则着重于事件的始末。记述体则有记有述,“即取一段时期内,从中概括成若干重大史实,以每一个史实作一专题,记述该事件发生经过的时间和概况”。分类编年体,只不过是编年体加分类而已。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四种写法各有所长。现在通常的写法采用编年体,这种体例的长处是:基本上是以时间的先后来记述,一般记而不议,在…  相似文献   

3.
古今文学演变与中国文学史研究之间的内在关联,大体可以从四个层面来描述:"中国文学史"这样一种著述方式是伴随着古今文学的转型而产生的;现代的纯文学观深刻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对古今文学之异的清醒认识是编年体文学史兴起的契机;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古今"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我们的讨论即从这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论文学史热中的现代文学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文学史观讨论”和“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使陈旧的现代文学史观处于被改铸、修正的状态,特别是“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从不同于“政治标准第一”的视角重新评估有关文学现象和作家,对于开拓现代文学史研究及文学史观新局面具有启发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某种宽容的素质,因此在对它的历史叙述中,也必然吁求着方法、角度、体例的宽容性和多元性。可这时期的现代文学史观的建设与开拓虽然相当活跃,却无法称为“多元”。此外,文学史观须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在这些讨论中,学者们指责了那种写文学史的人未必有自己史观的现象,而对那种光提出空洞的、想当然的文学史观却不顾其可否操作的现象指责乏力。这些观念上的缺憾导致了新时期现代文学史写作“热闹”而欠丰富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对旧文学史观和建构模式的反思──谈“二十世纪俄语文学史”的新构架陈建华目前国内的外国文学工作者正在讨论的“文学史重构”的问题,与近年来俄苏文学界所关心的架构新的“20世纪俄语文学史”的设想是一致的。出于改变旧的俄苏文学史研究模式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受到...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的述史秩序:原型、经典和进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史述史秩序的一般程式遵循着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展开述录。因此,正如科学研究依据某种“中轴原理”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整合一样,包括文学史述录在内的人文科学研究也必须依据自身的“中轴原理”对孤立、无序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应的理论整合。在文学史述录中,不同的“中轴原理”决定着文学史述史秩序的不同类型。文学史述史秩序的基本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原型秩序、经典秩序和进化秩序。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其实是很势利的。哪些作家名声大、哪些作家作品多,甚至是哪些作家地位高,他们就会获得相应较高的文学史地位。我们倡导要重新“打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打捞那些被我们的文学史编撰所轻忽与遗忘的作家,主要是要祛除遮蔽,还原真相,以更加有效的文学史标准,重新建立当代文学史的“正典结构”。  相似文献   

8.
研究文学史时间问题,是打开文学史理论之门的一把极为重要的钥匙,其中包含了文学史现象的所有现实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可以说,它的有机构成网络就是文学史本体的有机构成网络.它是一个包含“黑洞时代──星河时代”、“暂时时间──永恒时间”、“现实时间──审美时间”等一系列由宏观到微现、由现象到本质的不同层次的矛盾对立面的取代消长、互融互渗的复杂结构体。对于文学史时间结构的研究,将有利于揭开某些常识理论的迷雾,深入到文学史本体论深层,从而更有效地触及文学史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再解读”与“解构”进入文学史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现象之一[韩国]朴贞姬如果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粗略地分为现状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两大部分,那么“再解读”可说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研究行为。一方面它属于批评,即对过去作品的重读,另一方面它也属于文学史研...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研究转型”笔谈王锺陵陶尔夫彭黎明许建平张晶本世纪诞生的文学史学科至今已近百年。在世纪之交,对文学史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努力推进文学史研究的转型,建立文学史研究的新模式,是学术界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反映了作者们基于文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于“重写文学史”王春庭(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近几年,“重写文学史”的呼声颇为高涨,据说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一个口号”①,一种“学术思潮”②。尽管一些新编的文学史著作已经陆续问世,但古典文学的研究者们还是不满足于现状,希望有更多的充满思辨色彩的、有理论...  相似文献   

12.
当历史步入21世纪的今天,文学史写作已经表现出新世纪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对文学本质的创造性理解和文学史表达方式的创造性把握,并把这种理解和把握贯串全部的写作过程,赋予它一种新的整体性的生命。文学史写作,关键在于把握住文学的“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复杂、新鲜活泼的“魂”。惟其如此,才能使文学史写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不仅给人们提供知识,而且给人们提供智慧和趣味,提供新的文化精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鸿莉 《云梦学刊》2007,28(1):25-29
作为五四新一代的文学史家,闻一多别开生面的文学史研究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但其中亦包括一些惊世骇俗的怪论。细读《伏羲考》,可以见出闻一多文学史研究的学术路径和学术设想。在性灵与故纸堆之间的挣扎最终压出闻一多文学史研究的“新”,这便是闻一多强烈个人风格生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规律”是支撑当今文学史学认识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混乱、模糊的概念。它从经典哲学中衍化而来,带着许多未经反,思的朴素的文学史信仰,因此急需清理。经典哲学中“规律”一词的内涵及其质疑可以概括为:1.有关“规律”的“本质性”;2.有关“规律”的“必然性”;3.有关“规律”的“客观性”;4.有关“规律”的“效力”;5.有关“规律”的“预言性”。“文学史规律”作为来源于对遗留态文学史进行归纳整理而得到的一种主观认识,离开了它的原生时空就立即失效,它不能提供指导,也不能提供预言,它是一个具体的概括性陈述,不能被用于另一语境的分析性陈述,因而也不能提供另一时空关系中的任何判断。  相似文献   

15.
年鉴是以记述单位一年内新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性资料工具书。“年鉴”,顾名思义,是一年一编,独立成册,逐年连续,渐成系列。若将企业若干年份的年鉴排列起来,实际上就是企业编年体的系列史册。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现代性"与文学史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写文学史”带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的新发展,这些发展也促使了文学史观的改变和文学史理论的发展,这其中关于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和探讨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和文学史观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文学“现代性”思考和文学史观探讨的深化,正在促使一门新兴学科的兴起,这就是“文学史学”。  相似文献   

17.
“重写文学史”:个人主体的焦虑张颐武一“重写文学史”一直是处于“新时期”文化中心的命题。它在当时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不断的讨论与争议。与“重写文学史”直接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也一直处于“新时期”文化与思想嬗变的中心。“重写文学史”似乎是“新时...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文学史的治学领域中,不知始于何时便被一种二元对立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识左右着。文学革命初期把国民文学与贵族文学、写实文学与古典文学、社会文学与山林文学两两对峙,”胡适在《白话文学史》里阐释的民间生动的“活”文学与御用文人制作的“死”文学壁垒分明,闻一多在《战后文艺的道路》一文说的统治阶级文学与被统治阶级文学径渭分野,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文学系统与非革命文学系统的排列分类,无不徘徊着二元对立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识这一幽灵。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重新考察中国20世纪新文学的产生、构成、形态、品位、形式、倾…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史的进程中,许多原本可以大书一笔的章节却因人为的忽视被遗落在历史丛山的深处。自戊戌到“五四”(1897~1916)这个中国文学“从古典型走向近代型,再走向现代型”的时期,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为忽略的时期。它的被忽略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有关。在古代文学史中,它被作为“尾声”草草收场,在现代文学史中,它被作为“先声”,而鲜为论及少被关注。苏州大学现代文学博士杨哲声以他独特的敏锐关注到这一充满着“躁动时的不安,分娩时的痛苦和婴啼中的欢乐”的时期。他的专著《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从国民性思想研究、翻译观、文学观…  相似文献   

20.
优秀作品与文学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在60岁以上的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大都有一个“文学史情结”,即钟情于文学史写作,他们至少参加过现代文学史写作,更多的人还独立写过、主编过现代文学史。因此,写史的酸甜苦辣,具有普遍意义。如果说前代人将修史看得相当困难,后来者却以为写史并非难事,文学史著作也就愈出愈多。文学史著作愈出愈多,还与现代的大学教育有关,各大学都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必修课。一般教师认为成果“不发表,即死亡”,于是往往将自己的教材经过修订找一家出版社出版。据黄修己先生统计,“各类新文学史著(含文体史、地区史、阶段史等)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