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到金元浦、陶东风两位先生新近出版的对话体著作《阐释中国的焦虑一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以下简称《阐释》),是在今年年初。两位作者是活跃在我国文化批评和文艺理论界的青年学者,他们曾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了近年来关于文化问题的各种讨论,并以见解犀利、深刻、富有论战性,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摆在面前的这本书是一部很有意思的著作,它大体上是以对话体写成,以互补的方式深入阐释了作者对中国当代世俗化问题的思考。其论域之广泛,涉及了当代文化的理论与现实的方方面面。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孕育着一种新的努力的方向,应当引起…  相似文献   

2.
2005年,是臧克家先生(1905~2004)诞辰100周年,逝世一周年;是高兰先生(1909~1987)诞辰96周年,逝世18周年。回想与两位老前辈交往的情景,眼前时常浮现着他们慈祥的面容,耳边时常回响着他们爽朗的笑声,心中无法平静……他们沧桑百年的理想追求与艰辛跋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  相似文献   

3.
<正> 我对五四运动没有专门研究,不打算全面、概括地讨论五四运动。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我只想从一个侧面,从一些小的、具体的、我所熟悉的方面来谈谈五四时代的胡适、傅斯年、顾颉刚三位先生,不作全面评价。胡适先生是大家所熟悉的。博斯年、顾颉刚二位先生是他的学生,我的老师。我在上大学时,他们在北大教书,我听过他们的很多课,是他们的直接学生。当时,胡适先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两位文化大师,一位是披荆斩棘,“立人”救国、不屈不挠的文化战士鲁迅,一位为温文尔雅,敦厚理性、开放文学风气之先的文化学者胡适。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工作方式、创作活动、性格文化,作出了启己特有的建树和伟业,并影响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众多的后继者。本文无意于比较二位大师的贡献,只以胡适先生入题,也只就其《文学改良刍议》及其早期白活诗创作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在现代文坛,胡适是一位出色的开路者。新文学草创时期,他不但最先提出了改革旧文学的理论主张,先后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相似文献   

5.
很久以前,有两个人同拜一位先生为师,又一同来到另外一个国家。他们在路上看到了大象的足迹。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这是一头母象,怀了一只小母象,母象的右眼是瞎的;象背上骑着一位妇人,这位妇人也怀了一个女婴。”  相似文献   

6.
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评《近代文学发展论纲》一鸣继《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之后,徐鹏绪、张俊才两位先生再次联手,又推出新著《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声——近代文学发展论纲》(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下简称《论纲》)。两位学人是“客串”到近代文学研究界的现...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作了科学派的押阵大将的吴稚晖,曾说过:"(我)意中有四位先生,认他们是最近时代中国思潮的代表者.一是胡适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中国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二是朱谦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他论调叫人完全可以否认,也叫人完全可以承认.三是梁漱溟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三分西洋思想,七分中国思想.四是那位老将梁卓如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西洋学者而有中国思想."四位先生"中,朱谦之大约是人们最感陌生的人物了,但他究竟是一位学贯中西、于文化研究别有心得的学者.到三十年代,艾思奇对朱谦之脱胎于虚无哲学的"唯情哲学"多所批评,却也称他是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  相似文献   

8.
在群星推烂的新文化运动中,不乏安徽籍的风云人物,而胡适和陈独秀,可以称得上是两颗光芒四射的巨星。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寂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浸淫多年,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尤其是对于胡适和陈独秀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的皖籍历史人物,常能提出精深独到的学术见解。最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湘十代调鉴胡适的白话文·政论·婚恋》一书,就是他在承担中华学术基金课题《安徽人与中国近代新思潮》的研究过程中,所推出的最新成果。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实事求是学术风气的提倡、以及对于上一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现代化(或…  相似文献   

9.
李道刚 《学术界》2007,(3):103-107
甘刘两位先生对迄今为止的国内的西学研究作了总体性的反省与批判,一方面强调应"按西方本身的脉络去阅读西方",另一方面又在提倡中国读者以"问题"引领研究.实践中,他们并未践行自己的倡导,而似乎更多地时而拿西方来比附中国,时而又拿中国比附西方.刘文<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即为一例.事实证明,只有首先还原历史真相,在真实的语境中,才可能有效阅读.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引起我的注意,是受了钱理群、王得后两位先生的启发.他们认为:"<示众>是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二者的一种契合……我们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中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①我非常赞同两位先生的论述,但仔细推敲后疑问依然不少.  相似文献   

11.
在那“诌佞日炽,刚克消亡”的东汉时代,于“妪(女禹)名势,抚拍豪强”的政治浊流之中,卓然挺立着两位铁骨铮铮、刚正不阿的杰出人物,他们就是东汉初年的索卢放和“桓、灵之世”的杜乔。这两位正气凛然、光照千古的邺下英杰,生动地说明了鲁迅先生这段名言的深刻性:“我们从古以来,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义学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他认为,看看现今“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况”(《热风·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先生主张“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的精神,给儿童合情合理的教育,使他们“将来成为完全的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认为,儿童不仅应有健康的身体,‘市耐劳作的体力,,而且过应有健康的精神。“毫没有被压迫得赢头瘟脑”,“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仿佛一个…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传统哲学刘奉光一、什么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有的哲学史著作几乎都是哲人史的迭加。哲人的思想果真能代表人民大众的思想吗?哲人的语录果真能左右社会思潮吗?不能。孔子、孟子是中国古代两位影响最大的哲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却相当有限。他们活着吃不开不说,在...  相似文献   

14.
笔者作为国家高级访问学者 ,在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期间 ,几乎每天到哈佛燕京图书馆去。我的课题是关于美国中国学发展史的研究。出于课题研究需要 ,与燕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津先生接触较多。我的深刻印象是 ,沈津先生在这里所从事的善本古籍整理非常有意义 ,他正在为海外汉学发展作着一种独特的贡献。笔者始终认为 ,海外汉学发展由两股力量在推动 :一是海外当地培养起来的汉学家 ,他们起着主力军的作用 ;二是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的学者。他们对海外汉学发展的作用也相当大。沈津先生就属于后一系列的学者。作为对海外汉学史的全面研究 ,…  相似文献   

15.
王充与王符关系发微●李少惠王充与王符是东汉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具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以致学术界有人断言:王符就是王充的继承者。这一观点自五十年代由候外庐先生提出①,至今流行不衰。那么,王充与王符之间究竟有无直接间接的交往,有无直...  相似文献   

16.
村民委员会与中国农村社区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村民委员会与中国农村社区政治发展杨诚虎一、引言谈及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两位学者的研究是不能不提及的,这就是黄宗智先生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和KevinO'Brien对基层政治发展的研究。黄视经济发展为“大多数人民劳动生产率和报酬的提高”,认为80年代以来中国...  相似文献   

17.
汤用彤学术思想概说麻天祥汤用彤先生字锡予,祖籍湖北黄梅,1893年生于甘肃渭源。先生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佛教史专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就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无与之比肩者。他的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研究,发前人所未发,...  相似文献   

18.
读书识人     
很多时候,精神的魅力比专业知识更容易叫我折服,我上课是读人.读书也是读人。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两位导师,或许不是他们的学问.而是那一点童心和趣味,一点单纯的向上的坚持,深深地打动过我。所以我没法不喜欢金克木先生,这个古古怪怪的老头,看他的书会笑,不时地笑。  相似文献   

19.
在十七世纪初期,法国有一位不平凡的公民出生,他就是用其心灵力量渗透、改变他那个世纪和以后世纪社会的──雅克·卢梭。而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同样有一位才华横溢,以其人格力量和叛逆意识彻底粉碎吃人社会的斗士──鲁迅。他们两人都是单枪匹马、孤身一人进行战斗;他们傲视群雄、蔑视社会,让所有与他们战斗的人都胆战心惊;他们都走过了人生短暂的五十几个春秋。然而,卢梭与鲁迅毕竟生活在两种不同的世纪、两个不同的国度和文明中,他们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和艺术手法也就自然不同了。对他们不同的思想和艺术手法,我们有必要进行探…  相似文献   

20.
张正明、刘玉堂两位先生一直活跃于史学尤其是楚史与楚文化领域,他们笔耕不辍,不断有新著、巨著问世。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湖北通史·先秦卷》(以下简称《先秦卷》),是他们的又一力作。读罢全卷,感觉《先秦卷》的显著特点是:大知观于远近。通史,首先要求“通”,即不仅要在时间维度纵向延伸,上下贯通,而且要在空间维度上横向沟通,纵横交错。说说容易,写起来却并不简单。因为湖北的历史,至少也有四、五万年。其间所发生的大事,数不胜数。作者凭借深厚的史学素养,对有关资料加以融会贯通,写起来挥洒自如,驾轻就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