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向来被视为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小说写作或理论家评论,莫不围绕这三点进行。人物是小说的主角。这来自文学是人学这一古老命题。作为文学的一种,小说当然首先要表现的是人,人物的命运,刻划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表现人类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和追寻。离开了人物的小说,在传统小说中是不存在的。情节,则是人物在小说中的行动(这比我们仅把它理解为故事框架好)。这同样是个古老的命题。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出的“悲剧六成分”中,把情节放在第一位。他说:“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  相似文献   

2.
漫画     
余晶晶 《老友》2011,(4):48-48
(一)唐伯虎卖画 春节前夕,唐伯虎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的是一人牵狗,逍遥自在。唐伯虎对顾客说:“这是一则字谜,要买须付30两银子:如果猜中了,则以画相赠,分文不收。”好半天过去了,仍无人猜中。这时有一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只蹲下身子,作个匍匐状,取下画便走。唐伯虎大笑说:“他确实猜中了。”读者朋友,你们知道是什么字吗?  相似文献   

3.
一、“忆春天”引起共鸣 (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学生齐唱。) 师:这是一首唱什么季节的歌曲?(板书:春天)老师相信春天那勃勃生机的景色也同样给你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自己记忆中的春天。(板书:总印象)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眼中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眼中的书:是药,善读可以治愚。那么在你的眼里,书是什么呢?是科学之径,还是学海之舟;是文学大门的钥匙,还是人生路上的指南……就让我们以读书为话题,开展一次练笔活动吧,可以采用以下形式:(一)读书的故事;(二)采访爱读书的人;(三)记一次辩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叙述方式主要表现为:在楔入观察的影响下,形成以“人物——叙述者”为中心的多层次多变化的独特方式。这一方式又变化为四种形式:(1)“人物——叙述者——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者不是焦点人物,主角另有其人;(2)“人物——叙述者—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者是焦点人物,是小说的主角;(3)“人物——叙述者——我”叙述“我”所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我”不是焦点人物,主角另有其人;(4)“人物——叙述者——我”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是事件的参预者,叙述者,暗含的作者,还是焦点人物,小说中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与文化的双重性关系切入,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文学是人类经验和人类情感的符号象征;(2)文学以原型的方式与人类原始经验和原始情感沟通起来;(3)原型以原型意象、原型母题和原型叙述三种方式呈现。本文还回答了神话原型批评与传统文学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1“have+sb/sth+v-ed”结构是,在:“have+sb/sth+v-ed”结构里,“have”有三种不同意义:1)表示有意识受动行动即主请有意识请人或让人完成过去分词所表示的动作由上宾语承受某一行为。如:Hehadati-c>t;lrltakenoutyesterday。他昨天拔7一颗牙。(请大夫拔)Imusthaveanewsuit。de.我必须做一套新衣服。(让裁缝做)如果需要将过去分词所表示的动作执行者加以说明,可以用功一短语。如:Luoughttohaveherexaminedbythedoc-;Or你应该让她去看看医生。在这一用法里,‘上ave”作“使”、“止”解。翻译时有时可以在分词…  相似文献   

8.
黄邦在 《社区》2009,(35):26-27
存一次营销会上,美国一公司的经理请到会者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位下面。结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座位下发现了钱,最少的捡到一枚硬币.最多的拿到了一百美元。这位经理晚:“这些钱都归你们了,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相似文献   

9.
看过梦工厂出品的《鲨鱼故事》(Shark Tale,2004)的人肯定不会忘记影片中那条“素食鲨”兰尼一这条不吃荤的鲨鱼与海中的其它鱼类和睦相处。这听起来似乎荒谬,可又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变魔术过桥     
有一天,小健的爸爸挑着两个筐子,带着小健,到市场去买种子。途经一座独木桥时,他们碰见了迎面走来的小强。小健说:“请你让我们一下,我们可是两个人哟。”小强说:“我比你们小,应该你们让我。”爸爸转了转眼珠子,说:“你们别吵了,我有好办法。你们都坐到我的筐子里来,我给你们变魔术。”小强和小健又高兴又好奇,拍着手说:“太好了!”于是,小强和小健分别坐进了一前一后两个筐子里。爸爸说:“请闭上眼睛,坐稳了!转、转、转……”爸爸把肩上的扁担转了一圈儿,然后又说:“请睁开眼睛。”小强、小健同时欢呼起来:“哇,我怎么到这边来啦!”  相似文献   

11.
请看“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的教学片段。 在教学“求一个整数、一个分数的倒数”后,教师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你们所接触过的数中,你们还想求什么数的倒数?  相似文献   

12.
新题演练有位诗人曾这样说过:礼物是一缕冬日的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心田;礼物是一丝柔柔的春风,吹走了心中的烦恼;礼物是一条涓涓的溪流,唱响了深情的赞歌;礼物更是一杯芬芳的美酒,陶醉了我们的生活。请你们拿起笔来,以“礼物”为话题,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关于礼物的故事,记录下来,或者对这一话题发表独特的见解。相信你们的故事和我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一样回味无穷。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要有真情实感。写作引导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与周围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表示祝福,表示感谢,表示关爱,表示警醒,人与人之间经…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伊索寓言》(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说谎”的?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听大人讲过一个叫《乌龟改名》的故事,说的是乌龟不满意自己的名字,请龙王为它改名字的事,龙王见它劳苦功高,赐它一个叫“海中王”的名字。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讲故事的人说:“你们把‘海中王’倒念一下会更有意思。”这时,听故事的人才恍然大悟:“海中王”倒念不是“王中海”吗?原来,听故事的人中有个叫“王中海”的。小时候觉得这个故事有趣,于是,就“海中王”——“王中海”式地模拟起来,殊不知,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模仿,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地学习一种尚未被名家认可的辞格——倒文。  相似文献   

15.
今天,作文课上,崔老师笑容可掬地说:“提起你们五(一班),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提起你们五(一)班同学,老师们都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16.
同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政治要驾驭生活.哲学解释生活,伦理规范生活·文学则要表达对于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这才是其深层本质。人在现实中·总会产生许多生活感受·常常骨骾于喉.不吐不快,文艺正是人类为倾吐生活感受而创造的形式:作家在作品中总要回答“我觉得我笔下的这种生活怎么样”。通过生活感受的表达.人既满足了“不满足”的心理·获得了心理平衡,又“补充”了生活中所缺少的美。审美感受是人在一定理想(意)的指导下,认识生活(知).从而产生了一定情感(情)的综合结果,因而是一个知、情、意统一的三元结构。作家在表达审美感受的过程中.即使笔下生活的美丑昭然若揭,又融进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因而更具感染力。这才是“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才是文学比生活“高”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的“诸神”中,施蛰存无疑算是颇有影响的一位了。就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实践来看,他大抵是属于“新感觉”这一路的。在这里,我准备就施氏的创作实践中发掘出“本真生命意义”的内涵来,从而对整个中国现代派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呼唤”得见一斑。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这个定义至少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不管其出发点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也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其归宿必然是要道出人的生存的“生命意义”来。因此,虽然中国的现代派文学(广义的),众所周知,是在大量借鉴和对照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类实践活动的取向原则与尺度康化椿马克思以前关于人的本质大致有三种看法:一是纯自然、客观、感性的存在(如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等);二是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创造物(如基督教等);三是超越感性的思维动物(如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等)。这些观点都只从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9.
审美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欲求之一.这是自然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所赋予人类的特征之一。“人的本性使他能够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普列汉诺夫,注:着重点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人的生理和心理中潜在的审美欲求是否能够变成现实性,这决定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所受的社会影响。普列汉诺夫在《艺术论》中指出,只有凭借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帮助与促进,才能使人类的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成为现实。李泽厚先生提出“积淀”的理论,他认为“积淀”是人的美感发生与形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文明应该如何调整好相互的关系?这是二十世纪生态文学的核心话题。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潜在地观照到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对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两代人爱恨情仇故事的讲述,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究竟应该怎样“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自我和谐相处的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