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章主要对汉代河湟地区封建化的原因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汉代河湟地区之所以实现了从原始社会晚期跨入封建社会的飞跃 ,主要取决于当时这一地区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2.
以回藏贸易为重要内容的河湟地区回族传统商贸,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河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边地藏区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通讯和交通的飞速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局势的变化,河湟地区回族传统商贸面临严重挑战。在简要分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河湟回族商贸的未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河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河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河湟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地理的原因;地理环境是形成河湟文化特征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回族与蒙古族的社会交往源远流长,频繁密切。河湟地区回族与蒙古族的社会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而且在经济贸易中形成了一种互补共生型的经济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5.
河湟地区人口流动历经千载而源源不断,清代人口流动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流动之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民族贸易的发展对河湟地区人口流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民族贸易与人口流动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更多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寿龄为人名是明清河湟地区各民族中流行的独特习俗。这种习俗主要受蒙古族以及西域民族的影响,其中尤以蒙古族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河湟地区,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习俗却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它不仅涉及到蒙古族、古代西域民族和女真族等众多民族的风俗,而且还展现了极为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河湟地区的社会及风土人情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档案。  相似文献   

7.
位处甘、青两省交界的河湟地区,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形成了经济结构的民族分工与协作的社会现象。例如:汉族、土族群众多半务农;藏族、蒙古族同胞大多畜牧;而回族和撒拉族人民多喜欢经商。结果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为民族团结提供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河湟地区独特的地理地形和经济生活环境入手,分析土族及其先民在河湟生存发展的原因,进而阐释了地理环境对土族迁徙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的回藏关系是我国、特别是西部重要的族际关系之一。历史上,河湟地区的回藏经济交往表现为"互补共生型"的特征。这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互动,不仅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边疆地区的封闭状态,为民族间的文明交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河湟"地区是中国西北多元民族文化共生的典型区域。"以水为据"梳理该地区少数民族聚落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民族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河湟地区多元文化反映了西北民族文化分布格局,少数民族人口的时空变迁,少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调试关系等,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地理空间具有重要价值。河湟地区是整个西北民族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汉藏边界民族文化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河湟地区回族与汉、藏两族社会交往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广义的文化交流(文明交往或对话)的角度,立足河湟地区多宗教并存、多民族杂居的实际,着力探讨回汉关系、回藏关系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由于河湟地区回汉民族在居住空间上的杂居特点,因而使回汉两族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从而使回汉民族不仅在思想文化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比较亲密的主流关系。回汉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族际关系。探讨这一关系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稳定边疆,而且对各民族共同发展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河湟地区是一个开发历史较早的多民族地区。在这一区域除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外,还有较多浓郁的民间信仰。对整个河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青海地方文献记载的祠庙统计入手,分祈了河湟地区民间信仰的类型、分布、地域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三个方面就发展河湟教育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建构河湟现代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河湟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确定对待河湟多元文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5.
河湟"花儿"是流行于河湟流域的民间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分析了河湟"花儿"的特点,充分展现了河湟"花儿"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6.
广西谚语的自然与文化生态环境为南方水田农耕稻作文化区域.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主要民族,创造、传承了广西谚语.这些谚语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多彩的句法与民间诗律特色,绚丽的艺术特色,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明代在河湟洮岷边地设置“西番诸卫”,形成军卫统辖体制。各卫土汉混编、军政兼辖,与地方社会结成密切关系。而伴随卫所建置形成的移民、屯垦及王朝正统文化的推进,促进了河湟洮岷边地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