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春秋初期,迁徙到伊洛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戎的分支,他们曾同化了当地的华夏族,后来又在与华夏的战争与文化交流中,逐渐与华夏族融合.战国时期,秦文化的向东扩张加快了秦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最终在伊洛地区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华夏文化.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甘宁青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元王朝将该地区的西夏遗民以各种形式大量内迁促其融入汉族的同时,又有大量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西域人迁入这一地区,使该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新格局。由于长期而密切的族际交往,该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民族冲突与民族恐怖袭击事件近年来在我国边疆地区频繁发生,民族融合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民族社会工作作为民族工作方式创新,民族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内容,强调以民族为本的创新民族融合理念、整合取向的综融式民族融合方法、上下一体化的民族融合路径、三社联动与项目制的民族融合机制。在传统民族工作失灵的情况下,民族社会工作因其解决民族融合问题具有先天亲缘性关系与后天亲和性优势,成为解决民族融合问题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明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民族的交往十分活跃,民族融合日益加深,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明代岭南民族融合关系具有普遍性与不平衡性,双向性与延续性等特点,并最后推动了岭南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5.
清代热河地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区域,处于蒙古高原与中原的结合部,亦即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交错地带,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随着移民大量涌入,热河地区的民族分布结构呈现出满、蒙、汉、回等族杂居共处的局面,导源于其地文化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7.
新疆和中央政权两千年的关系史是维吾尔族国家认同的基础,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维吾尔族在民族心理和行政区域观上已形成了国家认同的内在需求。抵抗外敌入侵的历史事实和近期墨玉县、和田县万人搜捕暴恐分子的事例表明隶属中国是新疆维吾尔族的共识。与此同时,在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泛滥的背景下,中亚极端宗教渗透衍生的宗教分离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构成了维吾尔族国家认同的自身困境。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集团,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调整统治政策,对民族问题作了妥当的处理,使一度紧张的民族矛盾得到缓和,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陕北是汉画像石墓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汉代陕北地处边郡,民族构成复杂,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使陕北地区的汉画像石墓表现出以华风为基础同时习染胡风的独特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体现了内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过程,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并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居民关注的问题与其社区特征有密切联系,并受到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和年龄等因素的较大影响。调查表明,发展经济、健全法制、提高教育水平是新疆维吾尔族聚居的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盛恩 《南都学坛》2003,23(5):26-30
“华夷之辨”的核心是文化之辨,强调保卫先进的华夏文化以求发展,反对屈从落后的夷狄习俗而倒退苟安。这一观念,促成了一种凝重执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了各少数民族向汉文化靠拢而融合为一个民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它成为排斥落后文化,保证中华文化传承、延续的思想武器。因此,“‘华夷之辨’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之说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12.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同解放前比,新疆维吾尔族义务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变化巨大。从小学、高中到高等教育,规模扩增显著,师资数量倍增,升学率大幅度提高,已步入了法制化、规模化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资增加,教师待遇提高,贫困学生得到补助,教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从维吾尔族义务教育的现状看,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个当务之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师资是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广西某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例,农村的师资无论与当地县城比,还是与全区同级水平相比,都显得不足.根据核心-边缘理论,从经济、社会两个空间维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民族地区农村师资在经济空间上处于双二元结构中最不利的一元,社会空间根植性不强.因此,建议中央结合新农村建设,设立增强民族地区农村师资力量的基金;根据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制订相应的岗位津贴;更好地运用市场规律来招聘教师;设法增强农村师资的根植性.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华夏与四夷都是黄帝子孙的诸族同源观和华夷有别的华夏中心观。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强调的是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统一。这是先秦以来、特别是春秋战国以来民族融合轨迹的直接反映,也为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以后,诸族同根、中华为尊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中华民族融合为一个整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维吾尔人》、《匈奴简史》、《维吾尔古代文学》歪曲了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章通过对人种、种族、民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论述,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视维吾尔族的社会发展史。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地区生态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开发和建设民族地区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本文论述了自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进行经济、文化和政治建设的同时,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完善其民族地区生态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维吾尔族民居的装饰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地域辽阔,维吾尔民居风格多样,其中尤以南疆维吾尔族民居最具代表性。维吾尔族民居装饰喜好绿、红、兰、白、黄色,而且喜好将上述色彩搭配,形成一种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气氛热烈而浓郁的独特效果。对绿、红、白、黄色的崇尚以及运用,是由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及维吾尔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新月派重要诗人朱湘在广泛吸收西方新诗的基础上,扎根于民族传统,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在中国新诗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以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的朱湘诗歌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了诗人诗歌中中西合璧的因素,以及诗人对新格律诗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做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徙、互动和融合的发展史.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几个基本特点:(1)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融合.(2)越是战乱时期,战争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3)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民族融合规模最大.(4)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类型:(1)少数民族融入汉族.(2)汉族融入少数民族.(3)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三种类型的融合又可分为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其血缘和文化的来源都是多元的.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