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研究和青年学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表面繁荣与热闹的青年研究,以及一大批冠以《青年学》名义问世的成果,并不能掩盖青年研究事实上处于前学科时代的状态。本文试图理解这种宏大建构愿望与现实学科建设之间的张力,并在文化人类学的思考路径下,从田野、叙事和解释三种思考维度中,寻找一条但并不是唯一的从青年研究到青年学的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共识,描绘了新时期的美好愿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美好愿景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青年群体作为践行主体中的特殊主力军,其发展具有长远且深刻的意义。如何发挥青年群体的作用,如何在个体、社会与国家不同层面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立足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与青年群体的现状,从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状况两个维度,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维度,分别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主题:青年发展与发展青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如果说20世纪青年研究主题是“青年教育”,21世纪青年研究主题则将扩展至“青年发展”。研究青年发展,首先应研究影响青年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维度取向。新世纪青年的发展,不再像以往几代人,仅在某一维度追求发展。而是希望在三个维度(价值、技术、效用)上都得到发展。青年已从“边缘”走向“主流”;青年从成人“接受”转向对社会“反哺”。因此,要关注青年发展中的“新白领”与“后现代”现象。改善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强对未来的青年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青年研究与英美的文化研究在学科与路径问题上的相似性.而在梳理西方青年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的研究实践和理论观点探讨青年研究的学科和路径问题.认为伯明翰学派在英美的青年文化研究领域成就最为卓越,得益于反学科立场和独具特色的研究路径.提出青年研究的核心是再现青年现实.而清醒的问题意识、坚实的学理基础和恰当的研究路径,是研究者进入青年的生活和思想世界而真实、可靠地再现青年现实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资本社会中敏锐地关注到青年群体的问题。他们从阶级和价值两个向度出发,探讨了青年群体的社会维度。从时代与革命属性出发探讨了青年的现实维度。全面发展和希望指向则构成了他们青年观的发展维度。列宁继承了他们的青年观并根据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情况形成自己的青年观。通过青年组织的建设和对青年教育方式的探讨构成了青年观的培育维度。学习和实际方式的探讨则形成了列宁青年观的实践维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吸取智慧,为当今青年工作提供借鉴。通过价值观的培育和青年的全面发展,培养当今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改革青年组织,复归青年组织的群众属性。以及将主导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转化为实然的主流现象。  相似文献   

6.
青年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与社会、国家之间具有历史、现实、伦理价值的实然统一性。由此出发,反思当前我国青年发展研究,就存在一般性指标、生存性指标过重及研究流于普遍化的问题。从而,我国青年发展研究应强化青年发展的本质指标与内在指标,建构与深化具体、历史与自我价值性的"个化"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医疗人类学的视角对一个青年女性打工者的疾病叙事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病痛的意义、个人生活世界、地方医疗系统以及外出务工这一社会过程之间的关联。本文主张,对青年女工病痛的关怀要关注结构性的不平等如何塑造个体生命历程与道德体验,但不应只是将关注点放在户籍制度,而应将农村青年女工与城市之间的连接视为一种生命的互惠,转向更加以人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年研究,标准问题是基础性问题。在学者们通常使用的七个标准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学科标准和方法标准。我国的青年研究还没有成为建制性的学科,研究者的学科化诉求需要考虑在非行政权力干预下的基础条件,包括青年是否是独立的知识领域、青年研究的理论硬核等问题。在现实条件下,青年研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问题意识,即青年本位的、社会关怀和公共性自觉下的自主意识、理性精神和怀疑、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9.
当下"佛系青年"现象成了一个被过度解读的标签,背后映射出部分"90后"的价值观正从追求以物质财富为核心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向追求以自由为核心的幸福价值观。让"佛系青年"成为"奋斗青年",呼吁青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明确奋斗目标,从知行合一的实践中重塑奋斗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问题已成为影响"一国两制"顺利推行的重大社会挑战,心理融合机制是其中关键和突破口。从制度-心理视野来看,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在文化、政治以及利益维度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意义整合,所构成的心理融合类型通过宏观社会与微观心理两条作用路径,最终形成了国家认同的心理融合机制。促进香港青年"人心回归"是"一国两制"在新时代的重要实践课题,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心理融合机制的探析,将有利于从底层心理认知的角度提升青年国家认同感,助力香港更好地融合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