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及其与一些人格因素之间的预测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就此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从个体发展或社会教育的角度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都应着眼于构建良好的社会和群体环境,并在尊重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自尊的人格素质为核心.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对公益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1592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中的总体认知度、参与度较高,公益精神有所历练;大学生公益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与其人生理想、感恩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悉度密切相关,具有个体特征和学科背景特质。同时,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的主动实践、参与氛围有待提升,而时间成本和公益活动自身限度也制约着大学生的公益参与。对此,需要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创新公益活动特色;共享共建公益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公益参与的工作保障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5.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由大学生发起或参与的以利他为内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利他性、学习性以及多方联动性等多种属性。应从建构教育启蒙机制、资源整合机制、项目运作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和追踪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推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6)
自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以来,亲社会行为的进化就一直是个难以解开的命题。科学家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并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亲缘选择理论、直接互惠理论、间接互惠理论、惩罚理论和文化群体选择理论等。在主要介绍惩罚理论和文化群体选择理论基础上比较了各理论的优缺点。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各个层面上的交互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少年对43种亲社会行为①所做的符合程度的评价,探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概念是以原型表征的;(2)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原型由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构成;(3)四个维度上的最佳实例分别是:“亲情行为”、“忠诚”、“增进友谊”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9.
为了研究以班级为单位的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作用,本文以某班级2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该班同学之间形成的网络关系类型,以人际型网络关系为例,通过该网络关系反应的特征,对相应同学的问题行为的矫正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中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俨然已成重要且紧迫之势。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56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但在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社会信仰等方面具有诸多民族文化特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因为族性和文化适应性问题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碰撞。从自我评价与他方评价层面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力现状的研究认为,应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在关注族性基础上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高校学生宿舍成为引发人际冲突频发的特殊场域,探讨宿舍人际冲突影响因素对于规避宿舍恶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对50名本科生深入访谈发现,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深受来自场域的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体差异性、价值认知差异等主观因素影响,生活习惯、人际沟通等成员在宿舍场域中生成的交互因素也对冲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基督教团契是高校中持有基督教信仰的大学生团聚敬拜的一种组织形式,其运行现状以及团契成员信仰状况值得深入探究。从社会学视角对C市H大学生基督教团契中成员的政治观念与宗教信仰状况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其成员政治意识较为淡薄,个人选择、组织认同以及同辈群体是影响成员宗教信仰的三大显著因素。因此,应从建立正确的组织认同、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以及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三方面来认识和处理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宗教信仰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信仰供给侧"概念是基于对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学习,结合对宗教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理论的梳理而提出来的。当前我国大学生宗教皈信已成新常态,且呈发展趋势。通过分析高校信仰供给市场的现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大学生宗教皈信的现实依据,可以认为大学生宗教皈依的根源主要在于高校信仰供给侧自身的缺陷,如何正视和超越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