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时代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对公益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1592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中的总体认知度、参与度较高,公益精神有所历练;大学生公益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与其人生理想、感恩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熟悉度密切相关,具有个体特征和学科背景特质。同时,大学生公益行为取向的主动实践、参与氛围有待提升,而时间成本和公益活动自身限度也制约着大学生的公益参与。对此,需要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创新公益活动特色;共享共建公益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公益参与的工作保障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政治参与平台,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及信息平台的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三大困境:政治参与认知困境、政治参与内容困境和政治参与行为困境。对此,在技术层面利用先进技术,过滤垃圾信息,整合碎片信息;在政府层面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引导舆论走向,实行有限实名制,增强网络问政的实效性;在高校层面加强大学生政治法律教育,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水平和媒介素养,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公益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发展的新动力,公益事业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之一。大学生是社会公益行为的主要群体,增强大学生公益观教育是公益活动发展普及创新的前提和保障。当代大学生认可公益活动,热心参与公益活动,愿意奉献爱心,但对公益的认识比较肤浅,对公益活动的参与比较被动,公益的路径有待拓宽,能力和效益急需提高,增强公益观教育很有必要。增强大学生公益观教育,既是创设公正平等、和谐文明、诚信友善社会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三种力量。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组织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上海市高校与社会公益组织群体在志愿服务媒介效应上的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和社公益组织在媒介建设上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而两者也更应注重发挥以"网络"和"人"为媒介的效应,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组织提供可行性保障。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制微电影具备传播校园文化的天然属性,具有拍摄手法灵活多样、制作周期短、投资弹性大、情节设置优先考虑校园生活等特点。但受限于生活阅历和专业技术手段,大学生自制微电影的整体水准尚有提升空间。大学生自制微电影不仅是文化娱乐的形式,也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既能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艺术创作才能,又能促进学校信息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激发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同情、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共情和同情量表(MES)、亲社会行为量表(PTM)在线下和网络对86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女生在同情、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上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认知共情上无显著差异;同情、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三个变量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同情、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显著相关;情绪共情和同情、认知共情呈显著相关,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同情在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表明:认知共情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同情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新生态范式量表、亲环境行为量表对贵州省12所高校1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对新生态接受程度较高,亲环境行为频率较高;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公领域在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亲环境私领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公领域、亲环境私领域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由大学生发起或参与的以利他为内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利他性、学习性以及多方联动性等多种属性。应从建构教育启蒙机制、资源整合机制、项目运作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和追踪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推动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微信的普及为公益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目前关于微信公益传播的研究不多。微信公益传播中受众行为的特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探讨微信公益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行为,分析受众参与微信公益活动的动因、受众主体、行为方式以及行为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微信公益传播的日常化、平民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是社会志愿服务群体的重要力量,探析大学生亲社会倾向与志愿动机的关系非常重要。对233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志愿动机水平较高,不同性别在志愿动机上有显著差异,政治面貌影响志愿动机。亲社会倾向与志愿动机高度正相关,情绪性、依从性、利他性是志愿动机的有效预测变量。组织类型在亲社会倾向与志愿动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