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教师的素质由"师德"与"师能"构成.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正己"、"敬业"、"爱生"、"奉献"是师德最基本的内容.教师的言行,道德行为不仅反映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而且每时每刻对学生都有着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和教师的道德风范对学生的间接教育.这种直接和间接教育,自然会在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相当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正人先正己"."正己"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己,也就没有教师的道德,这就是所谓的"身正为范".  相似文献   

2.
孟繁华  袁梅 《新华文摘》2022,(1):119-122
师德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好高尚的德行.新时代,注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关系着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学师德内涵新探闫长生汤洪庆大学师德,即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大学教师在特定的高等教育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大学师德是大学教师职业实践的产物,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并...  相似文献   

4.
张崇琛 《社科纵横》2004,19(2):111-112
教师的师德 ,首先要以良好的道德教人 ,其次要有敬业精神 ,三是不断拓宽知识面 ,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成人高校是公司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然而,成人高校的教育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为使教育教学落到实处,解决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加强成人高校德育的科研工作;在教学内容上,应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侯平安 《社科纵横》2008,23(11):143-144
教师劳动的师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环境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尤其是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从唯物辩证的角度提出新时期师德建设中不应抛开传统师德另立新"意",传统师德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同我们今天提倡的师德建设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辩证地继承传统师德,对于当代师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华 《江右论坛》2007,8(8):16-18
高校师德滑坡的政治文化内在归因是:古代师德的"圣人标准"解体了,而现代的"常人标准"没有建立起来;多元社会外因在于教育体制出现问题:对教师的师德要求停留在国家功利主义的基础上--重师才轻师德、重国家集体轻教师个体.  相似文献   

8.
赵克平  赵玥 《唐都学刊》2013,29(1):63-65
儒家教育伦理的基本体系是:成德教育是教育的精神前提,有教无类是教育的公平理念,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导向,为人师表是教育的师德要求。儒家教育伦理的当代启示包括:借鉴成德教育的合理因素,回归"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借鉴有教无类的合理因素,推进教育公平;借鉴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提升教师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教师宣誓"--基睦路小学师德系列活动之一 新学期青岛基隆路小学开展"弘扬周恩来精神;树基隆教师良好形象"为主题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在开学典礼上,王明明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庄严宣誓,重温誓词,体验神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深切藏受到启上担负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0.
邵怀 《社科纵横》2001,(4):30-31
本文认为重视师德修养是"以德治国"的客观需要,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对师德的要求具有一定特殊性.并对如何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伦理必须进行当代构建.这种构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狭隘的血缘而缺少普遍性展开公共伦理的构建;其二,是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外在的律法而具有强制性展开德性伦理的构建;其三,是针对中国传统伦理立足于形式的义务而忽略人文性展开情感伦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任春林 《唐都学刊》2002,18(4):120-121
鉴于高校教师队伍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敬业精神、文化素养、育人意识、教育手段等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培训并改变管理机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3.
应用伦理学是因应人性的新发展而产生的伦理学新形态。这与我们在传统伦理学意义上讲的应用伦理学是不一样的。后者是一种广义的应用伦理学。由于伦理学本身就内涵了应用的特性,所以不管伦理学有何种形态,都可以成为现实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伦理学。在这个意义上,伦理学就意味着应用伦理学。前者是一种狭义上的应用伦理学,由于它内涵了传统伦理学所不具有的新的人性纬度,因而是伦理学的当代形态。这个意义上的应用伦理学则意味着伦理学。  相似文献   

14.
规范美德伦理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们通常认为美德伦理学并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任何认为美德伦理学可以替代道义论和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人都会发现自己面对这样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诘难 :“美德伦理学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 ,因为它无法告诉应该怎么做。因此 ,它无法成为替代道义论和功利主义的规范性理论。”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反驳这一诘难 ,为美德伦理学辩护  相似文献   

15.
焦阿强 《学术交流》2003,3(4):50-53
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和内在约束介入经济生活 ,柔性地调节资源配置 ,降低交易成本 ,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建构现代经济伦理观 ,打破传统的经济数学研究模式 ,注重经济伦理观在经济运行中的催化效益 ,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张巍卓 《社会》2019,39(2):214-241
作为德国社会学的两位奠基人,滕尼斯和齐美尔奠定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现代伦理生活格局。伦理世界观的分流源于他们各自对时代处境的体验以及对思想史的独特解释。从近代自然法的角度出发,滕尼斯的社会伦理的核心是重建政治社会的秩序与风尚,一切价值最终都要融入社会;与此相反,齐美尔的社会学思考从一开始就以对社会伦理的批评作为前提,他将超越社会的个体生命视作伦理的目的,对他来说,生命不仅意味着身处社会之中的个体具有饱满个性,而且从自身孕育出客观的、适用于他自己的伦理责任。从帝制时期到魏玛时期,德国社会伦理同文化伦理的分流、交织与合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德国社会学史的清晰主线。  相似文献   

17.
Most accounts of social work values contain two central conceptualstrands: social work ethics and anti-discriminatory practice.Within social work,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to the potential of feminist approaches to ethics, groundedin identity to bring these two strands together. Narrative ethicsis an approach which, like the feminist ethic of care, takesidentity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therefore has the potentialto bridge these two distinctive approaches to social work values.However, in asserting the centrality of narrative in the constructionof our identities, it moves beyond the feminist approach. Narrativeapproaches to ethics have been widely adopted in medicine. Thispaper explores their applicability to social work practice,particularly in the light of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narrativeas a basis for practice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8.
翁珠琴 《唐都学刊》2007,23(2):53-56
儒家善政伦理为儒者在国家治理中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种道德体悟。善政的核心是德治。儒家善政伦理到近代时,由于西方思想的冲击,受到了广泛的现代性批判,并导致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危机,进而致使其迅速衰落,最终退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地位。在当代,儒家善政伦理要实现复兴,只能走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Training is a costly investment. As such, it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know the extent to which that investment is yielding a positive return. Recent meta-analytic efforts have observed that ethics training programs are, indeed, having a positive effect, lea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ograms are working. However, they have also uncovered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ethics training programs, which leads to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to review current practices in ethics training evaluation. Through this review of 243 studies, consisting of 380 ethics trainings, we identified major themes in evaluation practices and training design. The tradeoffs associated with these evaluation procedures and designs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