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宗白华先生站在艺术是人学的高度,全面揭示了假、止、圣的人学实践品质。直观自身,使得宗白华的艺术哲学具有了中国感性哲学的烙印。对人学实践品质的主要建树是:接受性的问题,考虑了教育模式;延续性的问题,考虑了时间模式;"法象"的问题,考虑了空间模式;艺术哲学的问题,考虑了和谐模式。他将真善美纳入到生命本体的认识论范畴,把康德的感性—悟性—理性三阶段的错位认识纠正为:感性—理性—感悟三阶段认识过程,显示了感性认识论终极价值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2.
从康德到黑格尔,都将感性、知性、理性看成认识能服展的三个阶段。 这一划分与马克思的“抽象——具体”(即感性具体——理智抽象——理性具体)的科学方法是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认识阶段划分对此不应忽视,本文愿试析之。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实践论》引入科学的实践范畴,把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这里,只谈谈《实践论》对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们认为,把认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与划分为感性、理性两个阶段,这在毛泽东同志《实践论》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马克思科学考察的矛盾运动的共同过程,以此作为认识阶段区分的客观依据;论述这种分法与人们认识的逻辑进程、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际的一致性,从而对哲学界提出的“感性——知性——理性”、“感性——理性——实践观念”、“感性——理性——检验和发展”等区分见解,谈点简要看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同志相继提出,应该把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我们认为,进一步地研究和讨论这个问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 人的认识过程开始于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们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发生各种直接现实的关系,事物的各种属性就通过人们的感官,在人脑中形成感觉和知觉,这便是感性的生动直观。而感性知觉在头脑中的保留和再现,即为表象。表象是对象的直接  相似文献   

6.
实践论、后实践论与美学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不同意杨春时、张玉能的论点,认为其观点系建立于外来文化基础上的美学思想,不能解释美。 作者提出重建美学应以中国古典文化的超越感性和超越理性的悟性思维方法,克服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偏向,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将人性与现代感性形式相结合来认识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7.
认识过程的阶段问题,是认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哲学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理性两阶段,一是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这两种观点尽管不尽相同,也都有它合理之处,但是,把它们作为现代认识论关于认识阶段的基本原则却是值得探讨的.我认为应当根据现代科学认识的特点,把认识过程分为经验认识和理论认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叙述了欧洲哲学史上关于知性问题的论述。认为认识阶段问题讨论的实质不在于把认识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或者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因为认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两个阶段包含若干小的阶段,三个阶段也要分为若干小阶段。所以三阶段未必全面,两阶段未必简单。问题在于在认识过程中如何充分地、实事求是地估计知性和抽象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23,(3):146-153+178
艾伦·卡尔松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困境是未能解决科学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科学知识在自然欣赏中如何转化为审美感性,即认知型审美经验产生的内在机制问题。借鉴佛教唯识宗的“转识成智”命题,可以成功处理这一认识论困境。认知理性在自然审美经验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细节性科学知识细化既有的自然审美经验;二是范导性知识引导规范自然审美经验产生的基本方向;三是认知理性的理解功能深化欣赏者对所欣赏对象内外在特性、功能以及对象间互依共存功能合作关系的认识与体验,提升自然审美经验的内涵;四是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知识积极参与自然审美活动,长期薰习审美感性,积淀于审美感性,最终二者融合,转化为一种新型审美直觉。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理性在审美经验产生中发挥作用的“转识成智”过程。由此科学认知主义理论不仅是有效阐释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独特路径,也是一种有力解决自然审美经验古今之别和雅俗文化分层的普遍性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说明表象判断是认识过程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中间环节。但是,介于近些年来关于认识过程的讨论,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确立这样一个前提,认识过程是分为感性和理性这样两个基本阶段的,这就形成了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人类认识过程究竟包含几个阶段?是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呢,还是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知性”一般被规定为认识由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认识论中,认识公式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化.其实,从实践中来的认识和回到实践中去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前一个认识的内容是“世界是怎样”,后一个认识的内容是“世界该怎样”.前一个认识如何转化为后一个认识,传统的认识论不能解决这个困难.我们把认识活动看成是具有认知一评价结构的运动,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阶段、理性阶段和理念阶段,就能够解决上述困难.  相似文献   

12.
郑福来 《理论界》2003,(1):108-108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对认识论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当然是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实践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得到对客观事物的丰富的感性印象,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的认识,即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社会实践的继续,使这种感性印象反复了多次,于是认识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产生了概念。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理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对在感性阶段得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形成概念,然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3.
理解"知性为自然立法",需从如下三个方面阐明:其一,知性的独特性在于其构成性,知性直接与知识相关,感性只提供杂多表象,为知性提供思维的材料,理性是关于"知识的知识",而与经验对象无关。由此说明为何是知性而非感性或理性为自然立法。其二,"自然"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知性为自然立法"不能仅仅从知性为认识(知识)立法的角度理解,更重要的是知性为一切可被经验的认识对象(现象)立法。"自然"与"经验对象"是统一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为经验对象立法。其三,关于知性如何立法的问题,直接关涉知性范畴提供规则和先验想象力的生产作用,人通过感性提供杂多表象经由知性范畴依据自身规则统合表象形成对经验对象的认知,即"感性提供表象——先验想象力——知性范畴统合——经验对象"。  相似文献   

14.
知性(亦译悟性、理智)是认识主体从局部、个别的方面对认识对象进行确定性的分析、解剖、抽象的认识活动。那末,知性是不是人们认识过程中一个不同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阶段呢?对此,哲学界尚有争议。笔者认为,搞清楚这个哲学认识论中的重大问题,不但在理论上能够分清一些是非,而且对于指导人们正确有效地认识客观世界,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知性认识究竟是否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哲学家们和经典作家承认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是否与人们的认识活动相一致。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首先是和客观事物内在组成要素及其普遍  相似文献   

15.
有的同志提出知性是认识过程中同感性和理性并列的独立阶段,我认为是不妥的。这种三阶段论的主要理论根据是康德和黑格尔关于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其的评论。但只要认真领会,就不难看出,无论在康德还是在黑格尔那里,都从来没有把知性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独立发展阶段。至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就更没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解决了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实现了对黑格尔理性真理观的"实践颠倒"。马克思坚持真理是一个开放的活动过程,但在活动的主体上变黑格尔的"理性、精神"为"现实的人",在活动的内容上变黑格尔的"精神外化的自我意识"为"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变黑格尔把实践作为认识的一个环节、完成的是一种理论的系统化的哲学系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理论为把认识作为实践的内在环节、最终完成在一种开放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真理观的"理性"本质时所实现的并不是从"理性"到"物质"的变革,而是从"理性"到"实践"的变革。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真理论的实践本质与人性特征,对于合理解说当前真理问题研究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流行文化将受众建构成"媒介真实"里各种可能的关系主体与利益主体,影响其生活观念、身份认知、社会态度、实践行为、社群关系和共享信仰,带来受众意识形态认知被代理、社会共同体关系与意识形态实践秩序被解构、信仰取向异化、社会共同基础弱化等潜在问题与风险。以"良善意志"参照系建构、"实用美德"建设、"主体间关系"平衡等显性操作,强化新媒体文化中意识形态共识的认知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突破意识形态问题的惯常认知心理框架与隐性线路,妥善消解其潜在的矛盾与风险,亦可为新时代互联网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与治理提供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本质上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作是人类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具有"交往行为"特征的认知演化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兴趣"为其导向阶段,其中三种"理性兴趣"分别引导着交往的三个方面;"理解"为其发展阶段,理解是交往的目的,要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满足"交往性资质",即"语言的有效性原则":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理性"为其深化阶段,仅满足"语言有效性原则"的交往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只有将理性融入交往的工具和背景中,才能真正实现交往的合理化。上述三个阶段紧密关联,最终形成一个"兴趣-理解-理性-兴趣"的循环认知过程,唯此才能达成哈贝马斯构建"带有实践意向社会理论"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精彩纷呈的音乐艺术需要通过人们良好的音乐感知、认知能力才能达到感染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情感的目的。树立以拓展音乐思维能力与音乐感觉素质为先导的聆听理念,从对比性音乐作品感性体验向音乐文化艺术、作曲技术层面理性思维拓展,对于全面提升学生感知、认知、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素养,促使学生获得音乐艺术的审美感悟具有重要意义。而强化音乐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则是提高学生乐感水平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打算讨论感性阶段中存在着理性因素的问题,并对有关几种观点谈一些不同看法;此外,逻辑的范畴、规律和方法在认识的感性阶段中也已经出现,这是感性阶段中存在着理性因素的一个重要表现,对此,本文也准备作一些探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研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阐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和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