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总结和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教育史科学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考查和研究当前的教育问题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鲁迅这位卓越的教育家有他自己的特点,他不同于蔡元培、陶行知,他对于教育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一直怀念着他早年的老师藤野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时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虽然由于他的学生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底在厦门写的散文《藤野先生》而驰名于世界了,然而鲁迅先生直到一九三六年秋逝世为止,似乎还不知道藤野先生为时  相似文献   

3.
鲁迅既然是无产阶级的英勇战士,尤其是他的后期,同我们党的关系又很亲近,为什么他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呢?冯雪峰说:"据我了解,当时我们和鲁迅先生自己,都不曾考虑过他入党的问题,是有下面两个实际原因的:一是加入党,就要过党的组织生活,这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之下,对于鲁迅先生太不方便了。二是当时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或屠杀非共产党员的革命分子或进步分子,比逮捕或屠杀共产党员,要多一层顾虑。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国民党是恨之入骨的,几次要杀害他的。他当时不入党,也就可以少给国民党一个借口。  相似文献   

4.
[说明]段可情是创造社后期成员,也是目前在世的唯一的创造社社员。他曾经参加、提倡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也曾见过鲁迅先生并与鲁迅商量过联合出版刊物的事宜;他本人也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并有一定影响。勿庸讳言,段可情也有过一段苦闷、徬徨的时期?蘼墼跹?作为一位历史的见证人,他是不应被遗忘的。根据以上认识,我们查阅了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些报刊资料,并拜访了段可情先生,对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当他一九零九年八月从日本留学回国以后,就一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只有在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鲁迅先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才不得不离开教育岗位,从事文学创作.就是在从事文学创作的活动中,他也十分关心和重视教育事业.为此,郭沫若同志曾热烈地赞扬鲁迅先生是“以身作则的伟大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6.
1993年是浙江绍兴先贤许寿裳先生诞生110周年暨逝世45周年。许寿裳先生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字学家,而且同时也是一位颇负盛名的传记作家和鲁迅研究专家。他所撰写的包括《亡友鲁迅印象记》在内的诸多鲁迅回忆、研究文章,以其史实的珍贵与翔实,观点的鲜明与精确.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革命的先驱者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同目录学、书目工作的关系也是极为密切的。鲁迅对目录学、书目工作不仅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和可贵的见解,而且,亲自进行了一系列的书目工作实践,为我国目录学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替我们从事书目工作做出了很好的楷模。(一) 鲁迅先生的书目工作实践活动,是从他年青时就开始的。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曾编制有《拟购德文书目》一份。后来,他从日本回国,在绍兴山会学校任教期间,编有一份七页的《旧绍兴八县乡人著作目录》,著录了八十种绍兴地区的地方文献目录,为研究绍兴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作了资料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的日本研修老师卢昌华坐落在东京饭田桥旁边的一家饭店是我赴日研修的单位,在这里我认识了我的研修老师、饭店总经理─—重田英次先生。这是一位严格而又慈祥的先生。他个头不高,身材微胖,慈眉善目,圆圆的脸上经常透着思考。他虽已花甲之年,但走起路来很有精神,给...  相似文献   

9.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在我看来,鲁迅的气质毋宁说是位诗人。”从“气质”上对鲁迅作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实在是最有眼光,也实在是最有见地的。正是这个“气质”使得鲁迅的诗人的精神渗透了他的全部作品:鲁迅的诗作和散文诗集《野草》自不必说,他的叙事散文和小说也无不蓬勃着诗情。也许正是这种诗人的气质使然吧,郭沫若才敏锐地指出: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而“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在他洋洋大观的文艺论著中,处处闪耀着精湛深邃的思想光辉,又处处显示着明白晓畅的写作风格。读先生的文论,亲切自然,朴实平易,往往三言两语,便揭示文艺的真谛。尤其是许多比喻的妙用,更是生动传神,深入浅出。在他笔下,即使高深、复杂的理论,也能以贴切形象的比喻,极简明精警地道出,使人茅塞顿开,经久不忘。寓思想于形象,从比喻中见哲理,已成为鲁迅论文艺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著名记者严怪愚以鲁迅先生为楷模,在做人与作文上都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鲁迅先生逝世后,他成为鲁迅精神坚定的捍卫者和传承人.“做人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的信条,培养了严怪愚的铮铮傲骨和浩然正气,但也使他屡遭迫害.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认真     
最近读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回忆录》,对鲁迅先生的一些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据许广平先生回忆,在许多极为细小的事情上都可以看到鲁迅的这个特点。比如对书,鲁迅是非常讲究的。手不干净,必须要洗好才翻看。书桌上的东西都是有一定规矩的,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不能弄乱。看过的杂志,他总要配齐,然后用纸包起来,再捆好。即使是捆书的绳子,打结时也要把结头打在书的边缘,以免把书压下痕迹。鲁迅的一生是极端认真的一生,是一丝不苟的一生。正是这种认真成就了他伟大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一、从孔乙己的命名,领略鲁迅的“大家风度”鲁迅生前的挚友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呐喊》)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关于鲁迅先生》)这可视为把握本篇美学价值的肯綮。《孔乙己》堪称鲁迅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兼涉诗文创作、文学翻译、学术研究的文坛多面手。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①的冯至正是其中的一位。然而,他早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除曾得到鲁迅的首肯外,②迄今还鲜有人论及。在中国现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高瞻远瞩的爱国主义者,他非常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他说:“我们有艺术史,而且生在中国,即必须翻开中国的艺术史来。”(《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他认为,祖国琳琅满目的文化遗产,是自古以来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南腔北调集·经验》)鲁迅先生对文物的珍视,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尊重、爱惜。  相似文献   

16.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 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悳’,从‘直’从‘心’,‘直’即直觉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 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悳”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匕首投枪的鲁迅杂文,它尖锐泼辣,严谨缜密,无懈可击,显示了无比的说服力和论战性。这,首先取决于鲁迅先生思想的高度、革命的热情,取决于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语言的修养,同时也与他精通逻辑法则,熟练地驾驭逻辑思维工具分不开。因此,学习、研究鲁迅杂文,还应十分重视从它的逻辑力量去欣赏、去探讨、去吸取有益的东西。 我们未见鲁迅先生有逻辑的专论,但早在留学日本时,他的注意力就不局限于文学。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鲁迅先生是文化界杰出的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一直到今日还深入人心,对青年一代还起着教育作用,令人景慕、令人怀念。他一生要求前进,与恶势力战斗,指引青年走向进步的方向。他不仅在文学上有了辉煌的成就,对中国革命也做出不可没灭的贡献。毛泽东主席在讲到五四以后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时说:“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图书     
鲁迅先生一生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甚至把自己得的金质奖章卖了买书。他刻苦读书、著书,深深知道图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所以非常热爱图书,关心图书。许广平先生所写的《欣慰的纪念》一书中就有对鲁迅爱书的描述:“他处理他的书籍文具,似乎比生命还着重,看看他的衣身,是不会想到这样一个相反的对照的,书龌龊了急起来他会把衣袖去揩拭,手不干净也一定洗好才翻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