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关于张学良和结发夫人于凤至1964年离婚的内幕,多年来国内流传着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一种说法是:宋美龄在张学良基督受洗时,坚决主张他不能同时拥有两位夫人;再有一种说法,便是于凤至主动提出离婚而成全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8,(5):53-54
1949年4月23日,南京被人民解放军攻克,使当时正在美国寻求援助的宋美龄惊恐万状。那段时间,她因担忧国内局势和丈夫的安全时常失眠。  相似文献   

3.
郑华金 《老友》2012,(7):14-14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东北。身为东北军统帅的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不战而退,长春、沈阳相继陷落。社会各界纷纷指责,张学良有苦难言。当时,报纸上曾发表过这样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二年三月,由于顾顺章的叛变,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毛岸英和毛岸青失去庇护,被中共党员董健吾带回自己家中。董健吾当时的公开身份是“牧师”。一九三六年初,董健吾到达陕北,谈及毛泽东的两个孩子正住在上海他的家里。林伯渠告诉董健吾:“如果有机会就将他们送往苏联……”董健吾离开陕北回到西安后,受到张学良的家宴款待。张学良收藏了不少古玩,他和赵四小姐尤爱明瓷。第二天董健吾在西安找了一位古玩商,买下了一套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烧制的二十四件套镀釉彩瓷,送给了赵四小姐。赵四小姐见到这一套彩瓷,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6.
笔者近日在旧书摊上购得一本1946年7月南京印书馆印刷的《工作八年》。此书封面上印有“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工作八年蒋宋美龄题”手写体字样。此书“战时儿童保育”一章记述了宋美龄抗战期间领导抢救蒙难儿童的一些史料.由其可见.当时战时儿童保育事业集合了中国女界精英.其中宋美龄起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美龄是代表国民党蒋宋家族参与和平调解西安事变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秉持"和平与抗日"的原则,在南京竭力劝阻主战派对西安的讨伐,在洛阳敦促讨逆部队直接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从而将"讨逆"战争转化为不至于成为破坏和局的博弈举措.抵达西安后,她改变蒋介石不肯妥协的殉难心态,陪伴其度过从"剿共"到抗日的国策转变的心路历程.她和宋子文一起,代表蒋介石与周恩来谈判,达成全面停止内战、国共一致抗日的若干口头协议.她还凭借与张学良的多年交谊,以及张学良对她的抗日政见的敬重,在蒋介石坚持不签署书面承诺的情况下,成功说服张学良首先同意放蒋,从而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就从国民党开明高层的一方,为将西安事变建造成为中华民族摒弃前嫌、团结抗日的历史丰碑而"上梁盖顶",其历史贡献弥足珍视.  相似文献   

8.
1940年1月,南京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高宗武,偕同另一个也当了汉奸的蒋介石亲信陶希圣弃暗投明,脱离南京汪伪傀儡政权,一起回到陪都重庆。当时,高、陶两人还将弄到的“日汪密约”公布于世,给了日伪重重一击。在这一事件中,宋美龄用计策反高宗武回归重庆的内幕,如今已该“大白于天下”了。  相似文献   

9.
在张学良的政治生涯里,爱国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地方主义居于从属地位。东北易帜体现了张学良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在九·一八事变中,影响和支配张学良作出不抵抗决定的则主要是地方主义因素;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他爱国主义与地方主义思想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转折点     
1936.12.12西安事变:扭转时局这一天,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当时的国内情况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张学良曾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把张学良拘禁起来。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旧居又称张氏帅府,由曾雄霸中国北方的奉系军伐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修建,并由此得名为大帅府。1928年,张学良将军年仅28岁便继承父业主政东北,张氏帅府又由此得名为少帅府。张学良旧居是全国唯一一处以在世人命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旧居,记述了它的发生、发展,记述了它的主人们的生平业绩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张学良旧居浓缩了东北的现代史,是一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是近代著名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位爱国军人,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他在民族危难之际,不计个人恩怨,积极支持协和师生的抗日救国活动,并为当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工作解除了人体解剖教学面临的重大难题。回顾这段历史,既可以为我们了解张学良生平提供新的窗口,又可见证近代中国医学发展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13.
8月13日,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后台紧张忙碌,大型沪语滑稽戏《喜从天降》的演员正在走台。晚上7点半,这出于国庆六十周年期间献演于首都北京的滑稽戏在逸夫舞台率先与上海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善后解决李莉王德桡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局。作为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始终是左右事态发展的核心人物。本文拟对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善后解决进行一番探讨。一、决策释蒋众所周知,张学良发动事变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兵...  相似文献   

15.
一 和钟迪见面之前,叶苏特意去买了运动鞋和休闲裤。当时脑子就那么一热,想起几个字:情敌相见,分外眼红。见了面万一动起手来,这样的装扮方便施展拳脚。  相似文献   

16.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发生的两起严重的国际事件,在由两事件引起的中日交涉中,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对日本采取隐忍退让、力避冲突的方针。张学良之所以采取如此方针,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国内内争未消的局面及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张学良本人对日本和当时的国际格局的错误判断造成。这一方针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加速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力避冲突"最终也发展成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抵抗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     
《成才与就业》2014,(7):16-19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共同发起主办的思南书集和思南读书会,日前在思南公馆与读者见面,成为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与广大读者日常见面、交流互动的全新载体。在广场露天举行的思南书集从上午10点持续到下午5点,思南读书会则在下午2点举行,地点设在“思南文学之家”北廊阳光房内。此项文化活动将每周六在思南公馆举行,并持续全年。  相似文献   

18.
1971年,宋子文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当时正值中美外交开始解冻,美国总统尼克松认为,宋子文的去世,恰好可以提供一个将美国的宋霭龄、大陆的宋庆龄和台湾的宋美龄齐聚美国的机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尼克松可以大大促进中美两国建交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送蒋返宁,后长期身陷囹圄。对此史学界意见纷纷,都为张学良个人命运表示遗憾,也为东北军后来的内讧和分化感到惋惜。这固然有其道理,但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来看也不尽然。一张学良送蒋返宁是服从抗日大局...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期间,张学良先后历经临潼兵变、应对南京方面武力讨伐、送蒋还京三个重要阶段,由此面临着三次重大思想抉择,形成了从扣蒋、释蒋到送蒋的思想演变历程。引起张学良思想剧烈演变的原因,固然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以及“共产党的调停,实与有力”有莫大关系,但也不能忽视当时错综复杂历史背景下的非常动因。具体而言,西安事变后国内外近乎“一边倒”的舆论压力与谴责、南京方面武力讨伐派的军事进攻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空前严重的内战危机、西安内部在“释蒋”问题上的纷争与严重歧见,都是促成张学良采取断然措施、实现从扣蒋转向释蒋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张学良而言,无论扣蒋、释蒋还是亲自送蒋,都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