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山萨满》与北方民族在满族民间口承文学遗产中,《尼山萨满》家喻户晓,至今北方民间仍有零星满语传讲,而且在我国北方诸民族中颇有影响。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初,俄国人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爱辉等地民间,陆续发现满文《尼山萨满》手抄传本,并于1961年公之于世,尤使《尼山萨满》享誉国内外。自《尼山萨满》面世至今40余年间,又有不少国家先后用德、英、日、朝、意等文字译注发表,评介之文无法数计,国内外已形成专门研究《尼山萨满》的“尼山学”,足见其深远的文化感染力。1早年,《尼山萨满》引起世界学者的青睐与重视,原因不外以下两点:首先,…  相似文献   

2.
自古中原文化就居于东北文化的主导地位,清入关后,中原文化在东北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底力原本贫微的萨满教文化在清入关前后已趋落寞,而且曹雪芹时代的满族萨满教已不是原生态的萨满教。石头、厌魔、灵魂显现等现象在中原文学作品中早有所反映。《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文学意境;警幻仙姑是人间美女的典型化;“意淫”是天赋予人爱情的昭示,是曹雪芹写《红楼梦》重要的“本旨”之一。这一切表明:《红楼梦》承继了中原文化血脉。  相似文献   

3.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萨满神歌作为满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反映了满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是满族人民生活和劳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满语萨满神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中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富育光先生为首的一支萨满教调查研究小组 ,已经深入满族及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沿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松辽平原 ,持续采风二、三十年。先后录制了一系列萨满教文献记录片 ,出版了一套颇有名气的《萨满教研究丛书》。其中有《满族萨满教研究》、《萨满教神话》、《萨满教女神》 ,还有待出版的口碑文学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长篇说部《两世罕王传》和富育光早期整理出版的满族民间故事集《七彩神火》 ,为北方原始文化、满族文化和萨满教学研究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国内外民族学家、宗教学家所瞩目 ,…  相似文献   

5.
萨满教是满族主要的宗教信仰 ,清代满族举行祭祀神杆活动 ,是萨满教信仰的突出标志。关于神杆所祭之神众说纷纭 ,近年又有“祭天”和“祭乌鹊”两说。其实 ,通过堂子祭神的演变与满族起源传说及结合对与满族关系密切的赫哲族习俗的考察 ,可以认定祭祀神杆即是祭祖。  相似文献   

6.
北方面具文化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面具文化是北亚、东北亚众多原居住民族固有的信仰文化特征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在北方原始文化遗存和岩画中,假面造型艺术或实物屡有发现。我国古文献《山海经》、《白虎通》所载“九面人首”、“人面鸟首”、“其人翕形”,恰是北方古人类习用的民族徽记或原始宗教行为的某种假面造形反映古人原始崇拜与信仰心理观念。北方面具形态,可分为萨满祝赞面具与各民族民间娱乐欢舞面具两大类。这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蒙族、满族中,均可见到。了解分析满族及其先世传统的面具舞蹈的传承与演进状况,特别是《清史稿》所述面具舞的特征以及后来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情况,对于深入探考北亚和中国北方面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萨满教(Shamanism)是远古时期在中国北方形成的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萨满(shaman)一词,出自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的汉译音,意为激动不安的人或狂怒的人。①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解释为晓彻之意,即最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萨满一词的含义就是智者。③萨满是萨满教巫师的统称。  相似文献   

8.
王弼籍贯考     
1979年出版的《辞海》“王弼”条说他是“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实误。阅近人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二十八《王弼传》注说:“《世说(新语)》注引《弼别传》云:‘弼山阳高平人’。又同书卷六《刘表传》注说:“高平见《武纪》建安十八年,又互见《王粲传》,故城在今山东兖州府邹县西南。”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64—65图,山  相似文献   

9.
满族信奉的萨满教,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需要将神的形象加以突出、强化;需要将祭祀仪式装点得肃穆、庄重,增加其神秘色彩;萨满也需要以此造成舆论以扩大其影响.正是这种种需要,产生了为萨满服务的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0.
今本《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多“用”辞一爻)卦含卦名与卦辞,爻含爻题与爻辞.《易传》凡七种十篇,包括:(一)《彖传》上下两篇;(二)《象传》上下两篇;(三)《文言传》;(四)《系辞传》上下两篇;(五)《说卦传》;(六)《序卦传》;(七)《杂卦传》.据《汉书·艺文志》载:“易经十三篇”.颜师古注云:“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易经》在西汉中叶之前都是单独成篇,而不附于《易经》之后.熹平石经《周易》就是十二篇,《易经》和《易传》都是单独成篇,并不附于《易经》之后,这便是西汉中叶以前《周易》“经”和“传”的内蕴.  相似文献   

11.
1.“赐武杂彩一百段。”(《周书》卷一九《达奚武传附子震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306页)“武”,《北史》卷六五《达奚震传》、《册府》卷八四五作“震”。按《太平御览》卷八三一引《周书》亦作“震”,则《周书》原与《北史》同,今本《周书》作“武”乃后人所改,此字可回改。  相似文献   

12.
满族故事家马亚川和女真萨满神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族故事家马亚川的女真萨满神话反映了女真初民的信仰和婚俗,具有浓厚的萨满意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极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全唐诗》杂考(十五)胡可先卷四七二《郑立之小传》:“郑立之,贞元、元和中人。”收其《哭林杰》诗一首。按林杰大中四年举神童,见《闽书》及《闽川名士传》,十七岁卒。是郑立之善林杰,时代应在大中、咸通间。卷四七三李渤《南溪诗并序》,按规桂林南溪山元岩摩崖...  相似文献   

14.
<正> 顾炎武《日知录·方音》曰:“《公羊》多齐言,《准南》多楚语,若《〈易〉传》、《论语》,何尝有一字哉。”顾氏既认为自古便有“五方之音”的差异,且引《〈金史·国语解〉序》曰:“今文《尚书》辞多奇涩,盖亦当世之方音也。”但又断言《〈易〉传》和《论语》并无一字方音,这就未免前后牴牾,不能自圆其说了。黄家岱《女兴艺轩杂著·论语多齐鲁方言述》驳之曰:“古今多异言,别国多殊语。扬子《方言》‘悛、怿,改也。自山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朱斌,是个无名处士.只留下了一首《登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河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被国子进士芮挺章收入《国秀集》.时天宝三载.《国秀集》是奉命为传唱而编选的:“可被管弦者都为一集”(《国秀集》序).这说明朱斌和他的诗在当时是被人们公认的.但是,《国秀集》的授意者陈希烈,因安史之乱降贼罪死,影响了该集的流传:《唐书》艺文志及北宋《崇文总目》皆阙而不录.见《国秀集》跋.集不传而诗在传,唱歌者未必知作者.加之唐宋传奇风行,遂有北宋《文苑英华》等书所载王之涣作,南宋《唐诗纪事》等书所载朱佐日作二说.二说既起,虽《国秀集》失而复传却无人考据.至清《全唐诗》,朱斌、之涣互见.近《全唐诗外编》出,复补佐日说为三.亦无考据.  相似文献   

16.
7平都山     
平都山位于长江北岸,距重庆市区172公里。古平都山即今名山。因北宋苏轼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更名。“鬼国幽都”之说由平都山而起,据《丰都县志》和晋人葛洪《神仙传》载,民间传云,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方士曾于平都山修炼成仙,道家遂于此山设天师,并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满族生儿育女的习俗,带有浓郁的山野古风.《红楼梦》在描写贾宝玉的服饰时写道:“颈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落草”指婴儿落生.古时,满族妇女在土炕上生孩子,临产前,将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一层谷草,产妇坐在谷草上分娩.相传,祖先生落在草,为了不忘本,后人沿袭成俗.时至今日,岩农村满族妇女分娩时仍有“落草”之俗.  相似文献   

18.
满族的萨满祭祀活动很多,但最重祭祖.在每个族长家的室内西墙上都置有祖宗板,上面有一木匣,里面是皮口袋装的皮条,一嘟噜表示一辈儿,哥几个系几个疙疸,这叫子孙条子,是满族先民结绳记事的遗迹.  相似文献   

19.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今读中华书局点校本两《唐书·李密传》,心有所疑,兹录于下:1.《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李密)以房彦藻为左长史,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得方为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第2211页)按:“杨得方”当作“杨德方”。《李密传  相似文献   

20.
满族著名故事家马亚川整理的百余则女真原始神话真实地反映了满族先人女真人的原始信仰、古老婚俗和民族心理,揭示了古老文化的蕴意,对探索和研究女真原始神话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萨满神和九天女 口头的神话是活的神话,它传承于原始初民之间,体现了他们的原始思维和原始心理特征。在女真原始神话中,出现最多的神话形象是萨满神和九天女。 萨满神是位女神,具有非凡的神力。当妖怪把一个年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