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温玉  阿建卓 《职业时空》2009,5(3):125-126
我国目前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指导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学生在走向职业生活之前,应该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独立学院的学生因其不同于重点高校和一本二本学校学生的情况,更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修养。文章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状况,分析了独立学院开展就业指导的必要性以及解决目前状况相应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陈丹梅 《职业》2013,(15):161-163
礼貌礼节课程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本着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笔者通过重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合理构建学生评价模式等,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目前社会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确保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南昌师专)在加强对师范生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的同时,立足以学生为本,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构建关注过程性评价和凸现职业能力为主体的“学分+证书”评价体系。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学分制管理、“三证”制度,来构建和完善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党秋华  左贾逸 《职业》2023,(4):20-22
为了进一步探明康复医学专业学生在参加专业实践性社团前后,对学生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疆伊宁卫生学校岐黄社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咨询倾听康复专业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参加岐黄社团活动后,专业理论成绩、康复技能操作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均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可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胡娃娃  胡微微 《职业》2020,(10):79-81
中职德育课教学把"融合学生专业"与"培养职业精神"相结合,可以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特点,顺应中职学生学习方式和职业培养模式的变化要求.依据校本实际,立足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践,探求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职业精神的最佳契合点和结合方式,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落实德育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科育德功能,助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宏萍 《职业时空》2009,5(11):178-179
打破高职思政类课程三本教材原有体系,以满足学生成长中的基本需要为切入点,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基本问题为突破口,将高职思政课程内容整合与重构为“职业人一生存”、“公民人一生活”、“道德人一生命”三大教学模块,实现从“本本”到“人本”的教学内容模块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李晓萌 《职业》2023,(10):36-38
通过职业素养课程教学,探索“1引2论3动4提”的渐进式职业素养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从事实际工作的精神、态度、思维、行为、情感、语言等职业特质,缩短学生与企业岗位实际要求的距离,达到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和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助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从社会人转变为职业人。  相似文献   

8.
高师院校的师范性受到弱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被忽视,师范毕业生教学基本功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学生的学业与职业连接不甚顺畅的现象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应从坚持师范性、完善培养体系、建立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白金福 《职业》2013,(27):24-25
技工院校牢固付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紧燎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不放松,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综合职业素养这个宗旨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是教职员工德育教育工作的共同任务。本文阐述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做好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刘健  王文侠 《职业》2023,(1):44-46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技能培养同等重要,不可忽视。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思想引领、教学主导、活动支撑、岗位延伸四个方面探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元 《职业》2016,(12)
本文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制浆造纸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岗位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企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阶段及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等,提出了本专业的人才培训定位目标,并从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职业困顿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体会到的负向感受,会伴随职教本科生学习、求职、入职的全过程。职业院校通过学校规训向学生植入职业锚,但学校教学反而使学生丧失胜任职业的信心。朋辈交往过程中,学生会以兴趣爱好或身份“势差”为名主动调整社交网络,扩展自身职业进路,但周围环境易导致学生陷入“浅尝辄止、技能不深”的困局。步入职场,职教本科毕业生会首先渴望觅求本专业领域的岗位,但又由于资质过剩问题,引发其在职业选择上的矛盾。整体上看,机械式的教育方式通过规训、宰制改变了学生对职业的真实理解,为此需要发展福柯的反抗策略,为学生的“斗争”与“归顺”寻求铸造职业锚的中间栖地。具体而言,可通过理性探求与理智突围破除惯性学习与求职思维,凭借内在追寻与外在协调相融的方式让个体的职业价值更具韧性。  相似文献   

13.
沈玉梅 《职业》2011,(12):145-145
职业素养是社会和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本应保证学生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但社会现状并不如此。在就业市场上,出现就业链条不畅和循环不良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匹配。因此,对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出建议和措施,保证学生顺利求职,使人才供需双方顺利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苡晴 《职业》2014,(26):80-82
现在高职的大量课程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技能下降、就业困难等问题层出不穷。本课程按项目流程改革课程体系,从课程开发、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与手段、课程评估等多方面入手,建立起项目带动的系统化课程。由此构建的项目化教学体系是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本课题以校级精品资源课《文秘职业实用口语》为例进行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赵元金 《职业》2012,(5):63
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个人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旅游地理》作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英语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是该专业理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为起点,以教学艺术关学为主轴,全程贯穿实践性教学,改进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的诸多环节,构建以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和人文魅力的美的欣赏和美的表达能力为主要职业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期达到学生要学、乐学、会学活用的良性循环.培养对职业的热爱,对文化美的景仰,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旅游文化人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论研究、企业现代管理机制、教学实施与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到课程开发、学生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整套可供借鉴的经验:研究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工厂”现代管理制度和教学运行机制,打造与生产性“教学工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开发生产性“教学工厂”项目课程,建立健全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方式,突破仿真实训瓶颈,加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教师生产管理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基本确立“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温泉 《职业》2016,(21)
本文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找准职业能力定位、完善以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等方面讨论了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塑料挤出成型课程是我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之一,为了使本课程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我们持续进行改革和创新: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应用、课程考核与职业标准等方面相结合,突出了高职高专注重实践性、实用性的特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在今后的职业中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个纬度的差异,并探讨了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不同因素。结果表明,文科学生在职业信息收集的自我效能上弱于理工科学生;独生子女学生在制定规划的自我效能上强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自我效能上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影响因素方面,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评价,在职业方面获得的鼓励与支持,以及在职业方面是否有学习的榜样,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