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移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有关身份认同的文化问题。文化视野中的移民身份转换和认同经历了疏离阶段对“我是谁”的追问,以及融入阶段对“我们”的重新建构的复杂过程,并最终不得不面对移民城市杂糅文化语境中多重身份认同的新焦虑。  相似文献   

2.
20年代末至30年代,“五四人”在新的文化语境下重新分化与聚合,语言变革便更具文化身份的隐喻性.这一轮的语言之争不仅标示着知识者文化身份的转移,也预示着新的“权势身份”的生成,其间鲁迅的语言观也既有“存”又有“变”.鲁迅、胡适等能撇开分歧借《中国新文学大系》重新联手,是这些“被挤成了三代以上的古人”在自我反省中对新文化和新文学“正统”地位的重新强调,也是对各自“新权力话语”的探寻和确认.  相似文献   

3.
一、两难的选择 世界上的每个个体总是被动地附属于或主动地依附于某个群体,“我是某族人”“我属于某群人”的归属感会使我们内心获得宁静,这就是所谓族群认同或者文化身份的问题。理想的情景是:我认为我属于某群人,那个群体也接纳我,我们相安无事、各得其所,在身份的家园中悠游自在。可是世界上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处于身份与文化流离失所的困境,“就像触犯天条,遭天谴,而从这个理想的身份乐园中放逐出来,永远回不了那从来没有进去过或者本就不存在的身份家园,只有靠着行西西弗斯般的徒劳无功而又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的“民间的立场”和“知识分子”文化身份,是造成他个人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出现龃龉的重要原因,而这一点恰恰被当时那些将赵树理创作树为“方向”的理论家所忽视或遮蔽。赵树理拥有的两重“文化身份”,使他置于一种“中介”的地位,起到沟通知识分子和农民二者之间的桥梁作用,而这种“文化身份”的独特性,恰好为当今学界研究“知识分子”与“权力话语”之关系,提供难得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如何选择自身的文化身份会对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并不要求交际一方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以迁就另一方,而是要在确立本民族文化地位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交际手段建立一种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个年轻的国家,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澳大利亚的文化是英国文化的移植和再创造。在澳大利亚文化形成的不同时期,澳大利亚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着不同的理解。早期移民到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并不认为自己是澳大利亚人,他们怀揣英国梦想,以自己具有英国人的身份而骄傲自豪,但随着澳大利亚人逐渐克服文化自卑,他们后来因自己的澳大利亚人身份为荣,从而确立了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这一身份认同的过程是曲折的,也是痛苦的。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的过程,试图说明在人的身份认同方面文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在文化身份的建构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同时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在当今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动时代,如何正确地看待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冲突,这对不同文化的个体身份确认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维护和巩固各自的"文化身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外语学习以及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对学习者文化身份具有直接影响。外语学习者呈现中西文化冲突、对新文化身份的反思、操作、以及作为问题解决探索者的“CROSS”文化身份特征。在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以“GLOBALIZATION”模型构建学习者新的文化身份,有助于培育其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有效提升外语交际能力、拓展专业知识技能、更加注重文化背景、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热情与抗挫折能力、文化差异校正能力、保持与弘扬传统中国民族文化能力等综合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公民身份问题是一种试图通过建立沟通性社会而设置的论题,它通过解构文化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消解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不平等文化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通过纳入“他者”视角,从文化的主体间性形成的平等关系,寻找认同和承认的政治空间,从而重塑新型共同体。审视文化公民身份认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的作用,为公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呈现一种新的转机和希望,并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遭遇的环境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和核危机等难题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是一个建构和图绘过程。中国也经历了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危机历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对现代性的反诘和"文化保守主义"。这些反应是借用西方现代性的解放性话语所作的本土反思,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缺陷。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身份的出路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即"和"文化。"和"文化可以更好地发展和更新中国文化。选择"和"文化,也是选择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古老的思维和本土话语,它有助于完成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定位,从而实现共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宏大目的。  相似文献   

11.
《米格尔街》一书描绘了特立尼达殖民地人的生活万象和悲剧命运,通过描绘发生在各色怪异人物身上的平凡琐事,展现出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迷茫,以及为消解身份困境、明确文化身份所做出的尝试,即从模仿到颠覆,这一过程揭示了奈保尔对殖民地人文化身份的认识和对如何确立文化身份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语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透视文化身份的一扇窗户,是个体与某文化团体归属关系敏感而重要的标志,在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文化身份的差异形成了语言使用的差异.随着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英语拥有了多种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的出现意味一个正融入国际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中国英语身后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3.
文化身份作为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拥有多种不同的建构资源。迅猛发展的大众传媒正逐步成为塑造现代人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它在传播活动中附带地再现和建构文化身份。当前,文化身份危机是全球性问题,而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文化身份危机尤甚,我国大众传媒应当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软实力”及国家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已颇为引人注目。在评述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深化研究及其实施的思考意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应从文化身份入手,重新确立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要将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振奋民族精神,作为增强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举措;要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加大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以及要在相互关联的大格局中,构建完备的国家文化安全大体系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新回顾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文化的理论论述,结合全球化和当代中国语境,再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当代指导意义。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理论的精髓,在于其对经济发展水平对民族文化状态的根本影响的洞见,在于其发展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对人类解放的不懈追求和坚贞信仰。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民族主义对民族文化身份的焦虑和对民族文化发扬的追求,在根子上仍然是民族间社会经济的落差所致,但其偏重民族文化身份的理论倾向,造成了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权利诉求与社会经济权利诉求的明显分离。相应地,文化民族主义者在鼓吹保护民族文化身份时,对民族文化内部之经济和阶级因素也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17.
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接触与互动手段。文化翻译则是异域文化接触与互动的媒介,其结果传达了并域文化身份,实现对了异域文化身份的塑造。文章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阐述文化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及其塑造异域文化身份的原因。文化身份的开放性要求译者顺应全球化语境发展的需要,摒弃强势文化中心论,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保留文化异质,真实再现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翻译中的译者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的文化身份是一个既融合外来文化又维护本民族文化特性的矛盾体,具有鲜明的全球性和本土性两重特性.前者通过翻译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对“他性”文化开放和接纳,促进文化融合的步伐,后者是指在全球化翻译浪潮的冲击下,译者保固其民族文化特性对“他性”文化的一种本土化。翻译的全球性和民族性直接影响到译者的文化身份定位,译者文化身份的两重特性相互渗透,需要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受社会心理学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启发,跨文化传播学将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发展为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唐纳尔·卡鲍尔(Donal Carbaugh),玛丽·简·考利尔(Mary Jane Collier)以及麦克尔·海克特(Michael Hecht)是三位研究文化身份的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诠释学派学者(interpretive scholars),其理论主要强调了身份认同过程中传播的中心性,身份演绎中自我和社会环境的动态互动性,以及由多重性、多维度、多变性组成的身份复杂性。总结梳理了这三位主要学者关于文化身份的理论,并进一步反思文化身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V.S.奈保尔的双重移民文化背景使他成为了后殖民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也让他的第一人称传记性作品更能反应出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特殊的一代的文化身份取向性.本文通过对地理位移中叙述者所展现的不同文化姿态重新定位,从身处特立尼达所展现出的卑微姿态,到印度之旅中对母国文化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情,再到抵达英国之后先依附继而超越的白人审美,探讨了叙述者在追寻自我文化身份旅途中最终的身份定位,证实了他在追寻自我文化身份的旅途中最终做出了倾向于宗主国文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