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华琴 《学术交流》2005,(9):141-144
鉴于在当代文坛引起激烈争论的话题--"文学终结论",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解读海德格尔的哲学命题"语言是存在之家",不难透视出蕴含其中的生存论语言观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与语言、人与自然的关系,语言或诗的语言成为人类返回自然、重获本真存在的途径,从而确定了文学艺术在当今的物质时代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文学终结论"的观点亦不堪一击.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言说"命题是剥夺人的话语霸权、削弱人的"中心"地位的基石,他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平等的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万物在"世界之中存在".亲近自然,聆听大地寂静之音,并发之于声,便是诗的语言,是艺术.对自然之神圣的感悟与聆听,表现在人类生存上,便是对精神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与位置.  相似文献   

2.
章林 《社科纵横》2015,(1):130-134
在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释中,尼采一方面要求对存在者整体的"非人化",通过这种非人化,他可以按照自然本身来规定人,将人自然化;与此同时,尼采最终在其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中实现了对存在者整体的极端的人化。尼采思想在海德格尔那里表现出来的人化和非人化之间的矛盾,在现代其他思想家那里也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种一致性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时代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2,29(4):32-37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真正的“上帝” ,就是存在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通过对“上帝之死”的分析 ,指出西方思想二千年来的历史命运就是虚无主义 ,即对存在本质 (虚无 )的遗忘和逃避。在海德格尔晚期的四重性的世界图景中 ,神不是人借以逃避存在的庇护所 ,而是将人引向存在自身本质 (发生、四重性 )的暗示、线索。而海氏强调的“本体论区分” ,其神学意义就在于将神从本体神学的上帝的存在者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包含了一种宗教经验 ,但由于海德格尔的宗教思想存在一种暧昧性 ,他的“神”并不足以表达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 ,除了那明显的“神”之外 ,还有一个“隐藏的上帝” ,它就是存在自身的本质 ;在海氏看来 ,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非常关注现实,在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所造成的危险,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为人类找到拯救之路,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因此有必要从现代技术本质的危险如何可能、如何发生和如何拯救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以显现他对人生存境遇的关切。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论略何芳“歌声即生存”是海德格尔后期提出的一个诗学命题,但同时他认为歌声是艰难的,并不是所有的诗都歌吟生命歌吟存在。那些冒牌的诗人往往生活在轻浮浪漫的生活状态里。只要一个诗人不能把人带入存在,带入与万物为一的敞开状态,他就不可能成为...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的“四个讲座”( Vier Seminare)中较多地评论起马克思。1966年海德格尔将马克思视作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影子;1968年海德格尔部分地承认了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不同于黑格尔;1969年海德格尔通过对实践与理论之关系的比较再次将马克思还原为黑格尔主义者;最后,在1973年,海德格尔阐明自己解读马克思的非政治方向,并把马克思定性为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家和虚无主义者。海德格尔的马克思解读有其开新的一面,但总体而言误解大于创见。  相似文献   

7.
随着20世纪30年代思想的转折,海德格尔对“命运”、“天命”进行了深入探讨,由此获得的规定则显现并发展在他关于艺术、科技、语言及人的论述中:他的艺术之思表明艺术乃是天命得以展示之所;他的科技之思表明科技乃解蔽的天命;他的语言之思表明语言能为人带来天命的消息;他对人的思考表明人乃是澄明的天命。  相似文献   

8.
吕连凤 《社科纵横》2009,24(3):117-118,129
《时间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后期作品中一篇重要的文本,它提供了理解海德格尔思想发展道路的宝贵线索,本文跟从海德格尔的"指引",以求从"本有"处思到海氏所说的"存在的本己境界之中去"。  相似文献   

9.
追寻诗意的栖居——庄子与海德格尔诗学比较(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诗学命题。本文分析了海德格尔提出这一命题的思想和艺术意义。诗在海德格尔那里不是文学的,而是生存的,诗是存在之歌吟。从这一意义出发,海德格尔认为诗是人类生存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诗意的,而诗是以语言的方式确立存在的。思与诗的结合是20世纪世界的最大理论收获。诗意的生存是海德格尔为人类指示的道路,这对普遍走向现代化的世界具有重要意味。  相似文献   

10.
略论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过渡到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从哲学过渡到社会理论的时期。1929年,马尔库塞在德国弗赖堡重新开始学术生涯的时侯,是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接受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几年后,他则逐渐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到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均简称《手稿》)公开问世,他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这时,他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也已分裂,但并没有完全抛弃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而是企图超越他的非历史的存在本体论的界限,把关于人的存在的“实在的意义”引入“人生在世的分析。”因此,他又致力于把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力  相似文献   

11.
艾秀梅 《求是学刊》2003,30(5):51-55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十分庞杂,然而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却始终体现着他对人类生存现状尤其是人的日常生存的忧虑.在<存在与时间>这部成名作中,海德格尔用独具特色的哲学术语描述和批判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在后期的哲学研究中,他转向技术探求人类异化的根源,认为正是现代技术制造了常人,导致了人在日常共在中越来越远离他的本真存在.进而,海德格尔提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道路诗与思,主张通过诗意的栖居破除常人的统治,回到一个澄明、无蔽的本真存在的源始世界.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真理观与传统“符合论”真理观不同。他认为:“真理”一词的原始意义来自希腊文“αληθεια”,意指“事情本身”,是从晦暗到无蔽状态的存在,是在此展开的存在。真理本质是自由,自由支配着人才有历史,自由、真理和人类历史是一致的。真理与非真理并不是不相干,而是共属一体的,通过解蔽运作的迷误是达到真理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马克思的“实践”与海德格尔的“操心”这两个重要概念及其所依附的“存在与时间”观进行的比较性研究 ,可以得出结论 :“实践”的时间性阐释是对“操心”的时间性阐释的原则包含与超越。马克思的时间理论倚重“将来” ,并不是《圣经》的翻版。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的开启 ,是一个实际的生存问题 ,不是可以当做逻辑的可能或目的论意义上的可能予以“证明”和“证伪”的。“过去”的意义在海德格尔那里 ,在于说明“天命” ,对于马克思则在于说明人是在“活的传统”中创造历史的。这一切总起来说明 ,从传统的时间、空间观中解脱出来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和奎因分别从生存论和语言哲学角度出发克服了意识哲学和观念论,二者在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关系方面有很多一致的观点,但他们二人的语言主义又存在着差异,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强调对语言的诗意使用,即一种“下降的”使用,奎因则认为科学语言是与文学语言相对立的,提倡“语义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30年代海德格尔思想经历的转折 (转向 )是论题域的重大改变 ,即从“回到形而上学基础”向“克服形而上学”的转向。它从“物之纯真”和“人之诗意栖居”两个方面敞开 ,形成了两大主题 :其一 ,在现代技术的展现中 ,思考“物的纯真”如何被剥夺 ;其二 ,寻求在一种诗意的“言说”与“栖居”中 ,切近并守护“物之纯真”。克服形而上学的问题 ,既是克服形而上学的现实 (作为形而上学之展现的现代技术 ) ,同时也是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文化 (哲学 )。“克服形而上学”关涉着更本源的“真” ,是海德格尔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哗中对“思之本源”的探寻。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认为,价值在今天承担着弥补已丧失的"存在"这一历史重任。他的"表象"概念的根本原则就是促逼世界为"图像",由此,价值成为一切存在者的尺度,强制性的"创造"被理解为最高价值,但实质上价值也成了被表象的价值。这一切都只能使"存在"逃遁得越来越远,而人越来越进入"不知所措"的"无家可归状态"。借着价值这一现代根本现象,海德格尔看到的是其背后的形而上学之根。所以,他"反对价值"根本上是为反对"表象"之思维模式,而不在于另树"纯粹价值";唯此才可能进入"存在之思"而对存在之尊严有更好的领会和守护。  相似文献   

17.
张严 《阅江学刊》2010,(6):141-145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设置入艺术作品的真理的考察,探讨了真理、艺术与存在三者的关系,阐明了人与存在在艺术中的关系。相对于海德格尔以前的作品,《艺术作品的本源》大大提升了空间的地位,更多地从空间的角度来探讨存在,并对艺术进行规定。艺术作品是存在的真理所照亮的澄明之境,是人与存在共属的"位置"和"空间"。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中叶就对科学技术问题予以关注,认为现代科学活动的本质是技术,现代技术的本质在于“座架”,它把世界变成一个无人的技术世界,使人愈益失去原初的本质,只有依靠沉思才能实现“救渡”。围绕海德格尔的这一主要思想,阐述其技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分析科技发展背离其始源价值的问题,澄明海德格尔基于对人的关注的解救之道,分析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合理成分及其对当代科技发展的理性启示,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发掘与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常常被中国学者誉为“诗人哲学家”。这种称誉不无道理,只是不应该忘记,“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首先是一个熟悉逻辑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典型的“形而上学”家。1.海德格尔与符号逻辑海德格尔一直注意对传统逻辑的研究。1912年,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海德格尔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逻辑学新书的评论。那时,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还处在发展阶段,决定性成果已经提出,但是在逻辑学领域内它远没有强大到对传统形式逻辑的统治地位形成威胁的程度。所以,海德格尔的书评对数理逻辑的重要成果均有简短的评论,但主要篇幅仍然是针对传统形式逻辑的。评论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当时数理逻辑的发展有清楚的了解,他指出:“逻辑学领域中,自亚里士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8,(1):87-90
海德格尔哲学对人与自然以及二者关系的阐释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客二元论与人类中心论。无论是其前期对此在之在世方式、对物之上手性、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还是其后期对无、本有等一些重要概念的分析都充分显示了一种根本不同于环境伦理学的新视野以及对其立场的建基、丰富与矫正。海德格尔哲学直面人类现实的生存处境问题,重新审视人、物、大地、世界以及诸者的关系,反思现代技术主义泛滥的形而上学根基,矫正人类现存的生存方式,重新设定人在世界中安居的位置,实现天、地、神、人的四重游戏与守护,使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