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八旗蒙古兵是绥远驻防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呼和浩特民族关系史中极具特色。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 ,对绥远城八旗蒙古的由来、驻防、变迁、官制、人口、俸饷、分布、名姓、教育、风俗及归宿等 1 1个题目进行初探 ,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他创建的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八旗兵制为满族夺得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1644年(顺治元年),世祖福临定鼎于北京,设“禁旅八旗”警备京师,保卫宫廷;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清廷又先后派遣八旗劲旅分驻各地要冲,在边陲形胜之地,设将军、都统督率镇守,这种八旗官兵被称为“驻防八旗”。新疆地处西北边陲,清初为准噶尔部割据,平定之后,清廷设驻防八旗(1)与绿营等共同屯戍天山南北。驻防八旗作为清廷在新疆统治的重要支柱之一,与清廷在新疆长达一个半世纪  相似文献   

3.
清初江宁(南京)八旗驻防兵员众多、装备精良,是清廷维系江南统治的军事支柱之一。雍正之后,江宁旗人渐染汉俗,战斗力持续下降。当局曾试图恢复八旗军的行围制度与骑射训练,但因受限于江南的自然环境,成效甚微。江宁驻防在满城内外拥有大量旗地。旗地类型多样、分布零散,均归属八旗官方所有。自清代中叶起,随着江宁满城人口的增长,八旗生计问题日益严重。驻防当局虽采取迁移官兵、增加养育兵数量、出租旗地等多种方式缓解压力,但仍无法遏制八旗兵丁贫困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绥远城城工始建时间考蒙林清代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始建于何年?由于诸方志典籍记载不同,故其始建时间有两说,即雍正十三年(1735年)说和乾隆二年(1737年)说。其中学界尤以前说为甚,流传甚广。笔者经过精心研究,认为二说皆误,为防止以讹传讹,今根...  相似文献   

5.
黄治国 《兰州学刊》2008,(12):136-138
清代为了防备准噶尔部,在归化城土默特地方设置了军事驻防,驻扎了八旗军队。个中原因除了归化城一带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之外,经济也是清统治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文章从农业、畜牧以及商贸等三个方面阐述绥远城驻防设置的经济要素,以揭示在该地设置驻防的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6.
白京兰 《西域研究》2023,(1):1-14+170
以将军辖区为核心的八旗驻防既是清代遍布全国的兵力配置,同时也是重要的国家政治权力、法律权力的空间配置。将军、都统等八旗将领并非仅具军事职能,在未设督抚与州县制尚不完整的边疆区域,八旗驻防将领的权限较为广泛,其中包括司法权力的行使与运用。对八旗驻防将军司法职能的探讨在学界尚属一个亟待开拓的薄弱领域。本文以伊犁将军为中心,利用档案资料与文献典籍对边疆治理中八旗驻防将军司法审判职能做出初步探讨,指出有清一代西北陆疆八旗驻防司法体系构成是平行于内地州县区域的另一司法体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清代的王朝国家治理。清末以新疆建省开启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以文治取代武治,边疆八旗驻防司法体系被逐步纳入州县制司法体系下,最终实现了两种司法体系的统一和划一,推动了清末国家对边疆地区治理的整合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八旗进驻荆州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荆州西有巴蜀之险,北有桐柏之固,南控湘黔,东制吴越,据江汉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廷在平定“三藩”、收回台湾后,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增设了荆州、福州、广州等八旗驻防。驻防荆州的旗兵共约4500多名,连同官兵眷属约达20000  相似文献   

8.
论宁夏八旗驻防解体与民族文化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八旗各个驻防点,皆以自立为策,这是满洲贵族既怕旗人汉化的保族措施,又是“绥靖地方”的权宜之计。然而八旗官兵与汉民在政治、经济、文化长期交往中,逐渐打破人为隔绝局面,最终走向民族大融合的道路,而在这种演进中,八旗生计和旗制解体是两个关键问题。一、宁夏八旗生计的演变宁夏八旗驻防官兵人口最盛时,约计官兵1898户,大小口计10743人(或记为12000人),正额官兵3541人(或记为3557人),眷属7202人①。经过200年沧桑;到晚清和民国初年只剩下40%的人口。据宣统年间民政部户口调查,宁夏八旗驻防有607户,4333人②。1916…  相似文献   

9.
八旗是清朝经制军队之一,从它产生,发展到灭亡,前后经过了三百一十年(1601——1911)。目前史学界不少人认为,八旗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起就衰落了,此后便成为一个贵族纨祷子弟集团。笔者认为,八旗战斗力削弱,组织纪律涣散,只是清中叶以来八旗的一个方面,也应该看到,清朝后期,尤其是太平天国时期,清廷仍然征调了大批八旗兵同太平军作战。八旗官兵在这场关系清王朝生死存亡的搏斗中,拚死力争,顽强抵御,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是八旗的另一个方面。本文企图对八旗兵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及其地位,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王学深 《西域研究》2023,(1):15-24+170
八旗制度是清代最基本的军政制度,旗下包含了满、蒙、回、汉、朝鲜、俄罗斯、安南等各族群人众。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旨令将新近归附的回部人众编为内务府正白旗第五甲喇第七佐领,即“回子佐领”,成为八旗体系内的一部分。随着回子佐领设置的完善,乾隆朝不仅先后派遣白和卓、刘淳、延强、刘朴四人担任佐领职位,而且在挑补教习、选宫女、额设景山官学生、增设马甲额缺等制度方面予以完善,以期让回子佐领及属众更快地融入内务府八旗体制内。这一设置过程展现出清代八旗制度的多民族属性。  相似文献   

11.
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乾隆三年底 ,宁夏府发生强烈地震 ,造成 5万余人死亡 ,城垣、衙署、民房百无一存。清政府特派钦差 ,会同地方督抚及宁夏八旗驻防将军等 ,处理抚恤、赈济、重建等事务 ,并分别对赈灾之官员等进行奖罚。通过考证清政府对此次地震之处理情况 ,可以了解清前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其方式、方法 ,于今或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察哈尔部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原是达延汗的左翼三万户之一,后被后金征服.清中叶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立即在全疆各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机构.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在新疆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驻惠远城.由于当时伊犁等地区“地闲人空”,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军事防御及恢复伊犁地区生产,清政府决定从内地派遣大量官兵来伊犁等地筑城驻防,戍边垦殖.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居住在张家口外的察哈尔八旗兵中的一部分也随之西迁至新疆.察哈尔兵迁入新疆共分三批:第一批于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进入新疆.这年九月,乾隆皇帝下令“派索伦兵一千,察哈尔、健锐营兵各五百,共二千名,令纳木扎勒三泰驻防伊犁,所余察哈尔等兵各五百,酌派七百,益以绿旗兵三百,共一千名,令舒赫德以头等侍卫职衔驻防阿克苏,仍余察哈尔等兵三百,并以绿旗兵二百,共五百名令鄂实驻防库车”.由  相似文献   

13.
咸丰帝即位初,赵光奏陈时务四条,指出:"吏治日坏,武备不修,缉捕废驰,亏空累积"①是最大的时弊,可谓切中了要害。武备废驰是清朝后期政治腐败的主要表现之一。咸丰之前,清朝的武装力量主要有八旗、绿营之分。从康熙朝开始,作为清朝"经制之师"的八旗兵已经腐化,绿营取代它成为军事主力。但到乾隆后期,绿营兵也渐趋腐朽,至道光、咸丰之世绿营兵已腐败至极,怯将疲兵,如同刍狗。本文试对这一时期军备废驰的状况作一些具体考察,以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认识清朝统治的腐败状况。一、将佐冒领克扣军饷,营丁生计日困翻阅文献,所见…  相似文献   

14.
定居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等地的一部分达斡尔人,是何时、何原因由东北迁到新疆的?略考于下。 从历史上考察,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公元一七五五年),清政府为平定新疆准噶尔部贵族叛乱,曾征召达斡尔族中十五岁以上的少年、青年男子几千名,参加了这场大规模的远征。并开始从事三年为“瓜代之期”的驻防,但这些达斡尔族官员、士兵并未带家眷在这里生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密云驻防的设立,密云"满城"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成,并在清末至民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消亡.该满城的建立不仅是由于驻防发展的需要,也与所在区域的战略形胜以及城池本身的军事作用有关.满城形制规整、分区明细、设施齐全,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五行相克思想以及中心、对称布局等原则,是一座典型的驻防城池.就经济结构而言,俸饷是满城驻防官兵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文化方面,满蒙文化和汉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也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盛京将军在清代八旗驻防将军中地位最高,但因处陪都盛京,其权力却受到严重的制约。盛京将军与奉天府、盛京五部等陪都机构互不统属,而职权却多有交叉重叠,在权力上存在尖锐的矛盾,造成盛京地区事权不一,行政效率低下。随着时代的变迁,盛京将军与陪都机构的权力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从清初盛京将军、奉天府尹、盛京五部三方分权并立,到乾隆中期将军与五部并立,再到光绪初年五部权力被削弱、府尹事务由将军兼管,最后到光绪末年五部、府尹被裁撤,事权完全归于将军,这种权力关系的演变,使事权由分散走向集中,为盛京地区逐渐向行省体制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三王”、续顺公所部“隶旗”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由于史料的含混有误等因素,当今的一些学者误认为明末清初先后降清并被封为恭顺王、怀顺王和续顺公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及沈志祥所部隶属于八旗汉军。实际上,孔、耿、尚三王和沈志祥本人及亲族虽已隶八旗汉军,但其所部并未隶属于八旗汉军,只是在编制、待遇等方面与八旗汉军相似。三王、续顺公以及后降的吴三桂所领旧部是既非八旗也非绿营的一种特殊的军事编制。这是清初统治者对降兵降将实施笼络和利用独特政策的结果。直到“三藩之乱”后,他们所隶旧部以及三王、续顺公的后代子孙才被归入八旗。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清初对汉族降兵政策、清初兵制以及“三藩之乱”成因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惠远古城     
《中文信息》2008,(5):54
惠远古城位于伊犁河北岸,距霍城县东南7公里,距伊宁市38公里,惠远系清代所建伊犁九城之一,有新旧二城。是清代伊犁将军府所在地,也是当时新疆军事,政治中心。旧城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濒伊犁河北岸,后为河水侵袭。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后复遭拆毁。  相似文献   

19.
松年、字小梦,号颐园,蒙古锒蓝旗人。姓鄂觉特氏,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六月廿九日(见《奉直同乡齿录》)。其祖上系驻防天津的八旗四翼蒙古人。幼年入八旗“官塾”读书,在三十二岁那年才正式拜当时名画家如山(字冠九、满族)为师,系统全面地学习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和技法。他是否应过举,抑或是“捐纳”得官,现不可考。据《榆园画志》中说他“曾官汶上知县”,《八旗画征录》则说他“官游山左,曾任范县知县”,而《奉直同乡齿录》说他“清光绪间以知县来山东候补,曾睾单县”。《八旗画征录》又说他“不阿权贵,不久罢官,流寓济南,以书画自娱”。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殁于济南,享年七十岁(《奉直同乡齿录》作享年七十五岁,恐误)。六十一岁(光绪丁酉年即公元1897年)脱稿所著《颐园论画》一书,多甘苦有得之言。  相似文献   

20.
旗人,是宁夏地区对清代八旗驻防军及其后裔的俗称。辛亥革命后乃至三十年代中期,他们大部分聚居于今银川市迤西十五里的新城,故也称之为“新城人”、“满城人”或“满人”,也就是现在通称的满族。其实,他们不全是满族,其中一部分是当年被清朝编入八旗的蒙古族,属于八旗蒙古。由干与同赴该地戍边长达二百年之久的满族人同聚一城,共同生活和斗争,久而久之,在被当地回、汉人民统视之为“旗人”的情况下,自己也以满族自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