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梳理老年抑郁症和农村老人自杀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深度剖析农村老人抑郁自杀的个案,揭示农村社会代际变迁、社会公共服务欠缺和乡村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最后提出重建人们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立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大规模外流使得农村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受到极大冲击,许多离散型家庭出现。离散型家庭主要包括留守家庭、隔代家庭和空巢家庭。通过对豫东地区8个村庄自杀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三种家庭类型中,老人自杀原因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家庭中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婆媳矛盾。在隔代家庭中,抚养孙辈的经济压力与对孙辈照顾的代际矛盾是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而在空巢家庭中,日常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的缺失是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因此,应根据离散家庭类型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群体制定不同的制度与政策,从而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农村老年人自杀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特殊失范问题,既有宏观社会结构、文化方面也有微观个体的原因。与传统公共卫生视角、社会政策与保障视角不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自杀干预模式强调宏观与微观、环境与个体的联结,对于降低农村老人自杀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提升老年人抗逆力为项目目标,通过一个农村敬老院老年人自杀风险干预的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过程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社工介入农村老年人自杀提供循证研究。并据此提出,为了减少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现象,较合理的路径就是结合中国当前正大力推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活动,积极发展本土化、专业化、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老年人自杀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自杀率在过去20多年出现了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二:一是农村自杀率的下降影响到全国自杀率的下降,二是农村自杀率的下降受到农村女性自杀率下降的左右。针对农村女性自杀率下降的原因,文中的分析着重于改变中国社会结构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即我国境内大批农民离开乡土到城市打工。我国农民的打工潮包括女性的广泛参与。到最近几年,女性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人数每年有4000万之多。农村女性的大规模迁移规避了三种既往的自杀风险,即农村女性既往的从属地位、既往的家庭纠纷、既往的自杀工具。所以,农村女性的迁移是分析中国自杀率下降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5.
农村老人自杀与结构转型、价值迷失有关,其诱因包括为子代着想、家庭矛盾、孤独无力、疾病困扰等。农村老人自杀的背后是农民价值系统的作用。农民价值可分为本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主体性价值。本体性价值是基础,社会性价值是重要补充,它们统一于伦理性的“过日子”实践中,共同受村庄文化网络规范。主体性价值是本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丧失后的伴生物,与现代性进村密切相关。家庭生活伦理性的丧失、村庄生活规范性的弱化造成农村老人本体性价值的坍塌、社会性价值的丧失和主体性价值的被迫选择,使其价值安放出现混乱,自杀成为归宿。  相似文献   

6.
《北京纪事》2014,(3):18-21
在人们对自杀的普遍观念中,都觉得青少年因为心理不成熟,自杀率最高,但其实并非如此。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数据,青少年自杀率远低于老年人,而且这与全球的情况一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率领的课题组所完成的一项全国自杀率情况调查结果也表明:我国城市老人自杀率的大幅度上升,急需社会关注。 专家分析,老年人自杀率高主要有四种原因:躯体疾病增多;退休后角色转变,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老伴或亲友去世,生活孤独;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自杀是指自己杀死自己,本文对自杀采取狭义概念,仅指欲放弃生命的人在明知后果的情况下积极采取直接或间接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过程,排除了动物的自杀、“慢性自杀”、安乐死的情况等。法律时自杀的态度取决于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宗教风俗等原因,本质的表现在对生命权支配性问题上即个人对生命权有无支配性,有多大支配性的问题。目前通说认为,我国现行法律对自杀是持有一种放任的态度,我认为我国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自杀构成违法犯罪行为,但宪法和部门法律对自杀却有着诸多指引或暗示的防止自杀的规定,最后本文将结合现行法律,作出进一步防止自杀的具体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民自杀既与传统时期农民自杀有相同的逻辑,也有其独特性,它是现代性进村与农村社会文化结构及农民家庭和个体发生碰撞和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农村的社会文化结构差异巨大,农民自杀也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同一村庄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农民群体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从而使得农民自杀不仅有时间和空间差异,还有年龄、性别和阶层的差异。家庭是农民自杀的主要场域,家庭矛盾是农民自杀的主要诱发因素,降低农民自杀率首先要从理顺家庭关系着手,现阶段尤其是要将老年人从子代家庭关系中剥离出来,消除可能导致他们自杀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还要构建干预农民自杀的国家责任,通过国家设置议程、采取措施确保农民不受到“自杀”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自杀是戏剧中制造和解决冲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不同的自杀有着不同的成因。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海达·高布乐与威利·洛曼自杀之异处,旨在激起读者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同情及悲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妇女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是17 32万,农村妇女这一社会群体自杀率居我国首位。其中,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以及以土地承包权为首要内容的财产权在事实上的缺失和不平等,是我国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的根本原因。实行农村女童入学直接补贴制度,确保我国农村妇女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确认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保障我国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是维护我国农村妇女生存基础和人格尊严的重要途径,也是降低我国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彭鸿雁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97-98,105
在对大学生自杀预防模式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时策。以大学生自杀是可预防的为立论基础,分析自杀预防现状,批判性借鉴传统自杀研究方法,综合大学生个体特征、生活史环境变量,通过对大学生自杀原因和自杀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大学生自杀发生机制,由此提出高校全员参与自杀预防模式的研究思路。并强调大学生自杀预防与自杀干预的区别,从而在预防模式构建方面区别于自杀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四川某高校2500名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是1.87%的本科学生有自杀意念,农村学生自杀意念的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家庭学生;男女分布无显著差异;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得出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显著相关,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考虑采用家庭干预,以确保干预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自杀是戏剧中制造和解决冲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不同的自杀有着不同的成因。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海达.高布乐与威利.洛曼自杀之异处,旨在激起读者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同情及悲悯。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粤西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从而为开展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粤西高校2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2.9%的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持肯定或理解态度,61.1%的大学生对自杀者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大一学生比大四学生.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上持更否定排斥的态度;自杀态度与社会支持存在弱相关。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整合是对家庭成员及其关系的规范,以便形成一种稳定的家庭权威结构和伦理体系。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农村家庭的整合模式发生了从家族主义到个体主义的重大转换。在家庭整合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青年妇女自杀的高潮。这些自杀现象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家庭关系冲突之中,展现了青年妇女在家庭权威结构中的微妙处境。一方面家族主义的家庭整合模式还没有完全瓦解,另一方面个体主义的家庭整合模式还没有完全确立,作为外来者的青年妇女则成了两种整合模式相互竞争的牺牲品,从而生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自杀秩序。  相似文献   

16.
女性的自杀愈来愈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很多动机可导致女性的自杀。自杀归根结底是一种绝望的表示,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但与一般自杀的原因及女权批评的论调不同,文章试图证明,《晚安,妈妈》给我们作出了对死亡定义的新的阐释。该剧通过剖析主人公心灵,解读她为寻找现代社会所给予的或所剥夺的人的、尤其是女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做的努力。主人公最终用自杀获得了对自我的肯定。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整合是对家庭成员及其关系的规范,以便形成一种稳定的家庭权威结构和伦理体系.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农村家庭的整合模式发生了从家族主义到个体主义的重大转换.在家庭整合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青年妇女自杀的高潮.这些自杀现象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家庭关系冲突之中,展现了青年妇女在家庭权威结构中的微妙处境.一方面家族主义的家庭整合模式还没有完全瓦解,另一方面个体主义的家庭整合模式还没有完全确立,作为外来者的青年妇女则成了两种整合模式相互竞争的牺牲品,从而生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自杀秩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等学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已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对大学生自杀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有效对策,建立和启动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目的在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大学生学会呵护心灵,爱护生命。  相似文献   

19.
对五四后期轰动一时的北大学生林德扬自杀事件进行了历史性回顾与分析。当时,媒体报道称林德扬热爱国事,遗爱在人,正面宣传了他的爱国事迹,使一个爱国者形象出现在观众视野中;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人们阐扬他的为国牺牲精神,意在社会动员,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当时的学者则通过讨论青年自杀的原因与意义,言说文明走向、社会改造与人生观。林德扬自杀展示了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问题日趋严重。尽管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大关注,却也伴随一定的认识偏差。大学生自杀预防问题,不能仅仅从解决心理问题入手,而应当拓宽视野,在强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功能的同时,从生命教育入手,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地完善大学生自杀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