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对待弱势群体的权利诉求主要呈现出两种态度:积极的态度与消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是指国家重视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消极的态度是指在落实国家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政策与法律,某些部门、行业以及地方政府消极对待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态度。消极的态度是积极的态度的否定,将导致不道德的个体产生、精神家园的沦丧,最终导致弱势群体的个体与社会的疏离,即我和我们的疏离;国家应当使消极的态度转向积极的态度,并始终如一坚持重视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积极的态度,其将有力地促进弱势群体自由的实现、促进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最终促进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永远在一起,即我们永远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以公共权力自利性膨胀倾向与公共福利保障之间的悖论为核心,指出了公共权力的双重属性对公共福利产生三种作用:促进、阻碍以及促进和阻碍的混合状态;探析了社会个体福利诉求何以整合为公共福利,并指出公共福利诉求不能仅仅为社会强势集团所垄断,应从社会整体繁荣中普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福利;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应在平衡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福利诉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福利。  相似文献   

4.
理解幸福权利有两个维度:一是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权利;二是享有幸福和追求幸福是一种权利.幸福权利概念本身应该是两个维度的辩证统一.弱势群体幸福权利具有幸福共性,同时突出自身特殊性.弱势群体在享有幸福权利和追求幸福权利过程中遭遇了众多障碍.为此,使弱势群体享有幸福权利最主要的措施,除了消除经济贫困和权利贫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消除精神贫困.只有从伦理精神上建构起弱势群体幸福感,享有幸福权利才最为彻底.  相似文献   

5.
"社会排斥"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能力的剥夺。社会排斥是在市场中产生,但不能在市场运行中自然解决。只有利用政府和其他非市场的力量,通过二次分配及多次分配解决不平等问题。政府必须使公共财政、公共税收、公共管理都围绕着"发展就是消灭社会排斥"的主题行为,并与企业、社会其他部门通力合作,消除社会排斥的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转型社会我国弱势群体关怀中,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责任主体。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来说,政府关怀弱势群体是其主体角色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从主体的责任边界来说,公共性则是政府作为弱势群体关怀主体自身的一种职能诉求。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政府在关怀弱势群体方面尚存在着理念落后、决策滞后、主体责任不明等诸多问题。为此,应围绕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以公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结构重塑,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制度伦理建设和以关怀弱者为主流的社会道德方向引领等目标,通过政府善治,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7.
论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及其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建军 《兰州学刊》2003,(6):160-161
目前我国存在着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 ,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主要是生存权、劳动权、平等权。笔者认为 ,国家应从下述方面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权 ;构建就业援助法律体系 ,保障弱势群体的劳动权 ;立法上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基本人权的具体界定和保障 ;贯彻落实法律援助制度 ,保障弱势群体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形成源于转型时期制度变革带来的成本转嫁,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表达、法律保护和风俗观念等一系列问题.他们不仅无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并且难以通过个人努力摆脱困境,其弱势地位体现为物质资料的匮乏和弱势心态的蔓延.为了避免由于弱势群体心态失衡而带来的社会风险,应当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论当前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及其人权保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由于处于社会底层 ,微薄的收入使他 (她 )们脆弱得经不起生老病死的折磨 ,他 (她 )们的基本人权得不到切实的实现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 ,主要表现在基本社会经济权利中的生存权、劳动权、平等权问题以及权益受侵害时的诉权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赖静 《天府新论》2007,(Z1):38-39
我国目前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法律制度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还存在缺失。应当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法律保护体系,并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制定不同的倾斜保护制度;增强弱势群体在法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完善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机制,实现弱势群体的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寻求多层次的保护途径和方法,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1.
弱势群体与社会稳定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与社会不稳定及重大社会冲突的生成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但并不具有直接的必然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必然性才会出现。因此,只有发挥社会的诸多功能,消解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采取多种措施,化除弱势群体引发重大社会冲突的各种条件,才能保持社会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的机会公平是指国家通过各种措施来帮助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人群,使其拥有大致平等的参与各项事务的机会。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在获得政治参与、就业与提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享有等方面都存在着机会不公平的现象。弱势群体机会公平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完善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劳动机会和教育机会公平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再分配功能来保障这一群体的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与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以农民工权利保护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分层的社会,但一定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尊严可以得到维护的公平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从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少来衡量,农民工这一社会阶层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社会任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得到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伴随着对服务型政府的深入研究,学术界提出了众多关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考,本文从弱势群体参与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在解读服务型政府和弱势群体概念的基础上,从四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弱势群体参与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弱势群体参与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密切关系,并深入探寻了鼓励弱势群体参与、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的五种方法,力求通过增强弱势群体参与的意识、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弱势群体利益保护的状况,政府应承担自身对弱势群体的责任,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现实状况中,对弱势群体利益保护存在很大的空缺,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在弱势群体利益保护中,政府应扮演立法者、决策者、监督者、主导者、协调者、支持者角色,在考虑政府角色的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有效地的扮演这个角色,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转变自身的意识,以服务为导向,排除有效执行的阻力,做好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影响社会稳定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下的弱势群体对我国的社会稳定虽不会造成直接的威胁,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却不可低估。倘若存在于弱势群体之中的现有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纾解,更为对立的对抗性矛盾也将有可能在我国重现。我们必须深化收入制度改革,减少强弱群体之间的“位差势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不良情绪的“疏导”机制,正确处理好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与政府对其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使得我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大量存在,并已成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大障碍,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因此,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是政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政府应该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体系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才能逐步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我国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理论现状令人堪忧。应通过建立政府调控机制、法律法规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市场社会参与机制和评价监测机制等制度手段,构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益保障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权益。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公正与社会弱势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清 《兰州学刊》2004,(1):147-148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进一步调整 ,社会公正问题和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实现社会公正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对待 ,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和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20.
福利政治蕴含着福利资源配置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通过在社会结构框架中的实践呈现出来.以往我国反映这种权力关系和结构特性的是单位制度.目前,单位制度对城市社会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因此呈现出“后单位社会”的特性.“后单位社会”的住房保障中新旧体制和新旧结构性因素并存,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处于动态建构的状态.政府在联合社会力量推进住房保障的过程中,产生了体制复归和体制创新两种后果,这两种效果是当下社会福利政治的独特表现,应予以辩证理解和科学把握.“后单位社会”福利政治的目标首先是社会成员具有表达并实现权利的组织载体,其次是社会组织在福利资源配置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