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革命家在经纶之外以诗词为余事,抒情述怀,这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不乏其人。身经百战、叱咤风云的陈毅同志就是突出的一个。他虽戎马生涯,却不废吟咏。正如臧克家所说:他“上马杀敌,下马吟诗”(《学诗断想·陈毅同志的诗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指挥员,同时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从一九二○年发表《伊》开始了新诗的创作;从一九二五年对郭沫若的新诗作出“气宇宏大,是有希望的”(《我们的生  相似文献   

2.
1920年5月18日《民国日报·觉悟》上,刊载着一首题为《伊》的白话诗,署名:世俊。聂元素、陈吴苏等同志所编《陈毅早年的回忆和文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版)一书,把这首白话诗作为陈毅同志的作品收入。冯锡刚同志《陈毅同志早期的文学活动》(载《北方论丛》1982年第1期)一文也说:陈毅同志的诗歌,“现在发现的最早作品是发表于1920年的题为《伊》的白话诗。”我一度也曾有过同样的认定。现在看来,白话诗《伊》不是陈毅同志的作品。其理由如下: 一、从署名看陈毅同志是陈家“世”字辈,早年他的父、祖辈为其取名“世俊”,是事实。但是,仅从这一点出发,认定白话诗《伊》是陈毅同志的作品,依据是不足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评说: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陈毅、叶剑英同志的某些名作,为什么动人心、影响大?这绝非因为“居高声自远”,实因,所怀者大,所见者远,所感者深,积累丰厚,始能下笔千钧。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分析了李瑞环的政治语言特点,即淳朴、哲理、清新隽永、通俗酣畅.由微见著,朴实中显睿智,通俗中藏深刻,情真而意深,言精而意远,平实而感人,独到而精辟的语言风格,而这些皆根源于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5.
陈毅同志的两句诗:“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是对学问和勤奋之间辩证关系的高度概括。点滴勤者,方寸之内,秒阴之间,对学问的寸金片玉都不轻易放过之谓也。对于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勤奋学习的广大青少年来说,这确是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6.
(一)陈毅同志是主张诗要有韵的。他说:“诗的平仄和用韵是自然的,废不了的。……我不同意反对平仄和用韵。”又说:“我主张新诗可以做,旧诗也可以做”。他还提出:“不按照近体诗五律七律,而写五古七古,四言五言六言,又参照民歌来写,完全用口语,但又加韵脚,写这样的自由诗、白话诗,跟民歌差不多,也有些不同,这条路是否走得通?”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人,1927年4月28日,被张作霖杀害于北平。李大钊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邓小平语)。1950年,朱德亲笔题词:“向伟大的中国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学习”。1957年,陈毅在纪念李大钊殉难三十周年的文章中写道:李大钊同志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革命先驱,大节不辱”。 “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李大钊虽尚不满38周岁就壮烈牺牲,但鲁迅当年说:“不过热血之外,守常先生还有遗文在。……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守常  相似文献   

8.
“要用形象思维”,这是诗歌和一切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先后从艺术规律、历史经验和当前任务等不同角度,三次强调“要用形象思维”,这无异给否定形象思维的“四人帮”以当头一棒,同时启发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形象思维方法,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和创作。  相似文献   

9.
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前后,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滋生起来,在“司令部对外”口号的是非、党委制和党代表制的存废等重大问题上,党内军内歧议纷起,莫衷一是。遵照党中央“来中央报告与讨论一切问题”的指示,红四军派陈毅同志赴上海,向中央做了详细而忠实的汇报。党中央组织部长、军委书记周恩来同志听了汇报之后,代表中央对红四军工作做了全面指示,并由陈毅同志代笔整理成《中共中央给红四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就是著名的“九月来信”。  相似文献   

10.
在送别抓纲治国初见成效的一九七七年,迎来对实现抓纲治国三年大见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九七八年的时候,经英明领袖华主席批准,报刊上发表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这不仅是整个文艺战线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我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这封信里,毛主席不仅热情地赞扬了陈毅同志的诗作“大气磅礴”,“剑英善七律,董老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陈毅的深厚情谊世人皆知。他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参与一幕幕政治活剧。然而,四十年代陈毅在新四军主政期间与饶漱石的一段摩擦,毛泽东是如何调停、陈毅又是怎样面对,其内幕却鲜为人知陈毅从华中来延安参加“七大”时,正处在“鬼都不上门”的尴尬境地,动身一刻,只有一名参谋及一名炊事员送行1942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电告中原局:“中央决定少奇同志回延安参加七次大会。少奇同志来时,由饶漱石同志代理中原局书记并代理新四军政委。”3月4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作总结报告中最後说:“……中央有电报来,调我…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代中期,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提出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的科学论断,这实际上是对整个文学艺术创造规律的深刻揭示,它不仅指出了整个文艺创作的特点和规律,而且对文学教学规律的探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文艺理论的重要发展和贡献。毛主席在他的著作里,早就论述过文学艺术的特征。一九四二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明确地指出:“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中写哲学讲义。”这就是认为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虽没有使用“形象思维”这一术语和概念,但实际上已把文学艺术同其它意识形态作了明显的区分。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深刻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腊。”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的一条根本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每当我们吟诵陈毅同志诗词,都为诗人的彻底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革命品德所深深感动。诗言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陈毅同志既是坚贞不屈的斗士,又是热情洋溢的歌手。他壮怀激烈,横槊赋诗,热烈歌颂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倾吐对毛主席、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表达对形形色色阶级敌人的憎恨和鄙视,充分表现了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情操。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高度评价了陈毅同志的革命一生。敬爱的周总理在林彪、“四人帮”迫害陈毅同志的时候,挺身而出,坚决保护陈毅同志。敬爱的朱德委员长为悼念陈毅同  相似文献   

15.
“意境”之说的演变与涵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境”是艺术整体呈现给读者的影真、情真、意真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意境”一词被引用于文艺、美学理论中,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则正式产生于唐代中叶.明清时期,“意境”说更趋完备,至晚清王国维,他在集中概括了古代丰富的意境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完备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16.
“感情真挚”是《考试说明》对高考作文“辞基础等级”的基本要求之一。这是因为“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动情”(《文心雕龙》)。高考作文特别强调考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将个人的情感融于作文材料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者的心弦,才会产生令人“怦然心动”的感染力。作文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又离不开思想感情。不出自真挚的感情,很难把话说得动听,“假,大,空”,“高、大、全”的东西只能令人生厌.正如庄子所言:“不精不致,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可以说,喜、怒、哀、乐都要写得真挚。有时扰伤也能打动人心,“伤心也是动人的歌”,只要是发自肺腑之音。那么,怎样才能以真挚的感情打动人呢?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深是评价文章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文章要有深刻性。深刻性指文章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够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警醒的作用,使文章言尽而意无穷。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明确肯定“诗要用形象思维”,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几千年来人们对于文艺反映生活的自身规律特征的研讨,到此有了明确的科学结论。毛主席早在延安文艺坐谈会上就教导革命文艺家,要“总结经验,研究方法”,在这封谈诗的信中,毛主席率先垂范,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我们一定要按毛主席的要求,“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作品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的宏伟诗篇,不但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和我们时代的最强音,而且是革命文艺的光辉典范和卓越的艺术珍品。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毛主席身体力行,他的律诗首首都讲平仄,严格遵守诗歌创作中的规则。本文对毛主席七律诗的平仄作简要的分析,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毛主席诗词正是用形象思维创作的典范实践和艺术结晶.郭沫若同志赞扬毛泽东同志“形象思维第一流”,这是对于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的高度评价.为了更正确更深入地学习毛主席诗词,有必要根据形象思维的原则进行探索,并以毛主席诗词为范例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