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可  宗成 《理论界》2014,(1):10-12
农民问题是事关中国发展的最大的影响因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对于实现马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观点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农民地位的客观评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农联盟启蒙思想两方面入手,引出农民问题的相关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论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革命伟人把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点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进而获得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民问题的相关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解决农民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在中国社会得到了实践和发展的同时,也造福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长泰 《船山学刊》2004,(1):184-186
"三农"问题是现代中国发展中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①农民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农民流动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还有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农民流动也是一个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正六题——防止中国社会天平的倾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忠民 《东岳论丛》2004,25(2):72-79
社会需要公正 ,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更加需要公正。中国社会的一些主要群体如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弱势化趋向 ;一些精英群体之间开始出现利益结盟的迹象。这些 ,已经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形成了挑战 ,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一个社会只有提倡“增富减贫” ,才能走出“劫富济贫”和“劫贫济富”的困境 ;一个社会只有做到“增富减贫” ,才能实现富裕群体利益增益与弱势群体处境改善的同步化。另外 ,正确理顺公共投入的优先次序 ,以民生的基本问题为公共投入的重点 ,对于实现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 ,对于促成中国社会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均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社会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乡村社会的建设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立足乡村社会实际,通过一系列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发展农业生产,改造小农经济,规范农民意识,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结构,构建了新的乡村社会秩序,把分散的乡村社会纳入到国家设置的政治体系中,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全方位统摄和整合。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乡村社会改造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一方面注重理论研究 ,提出了农民革命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动力 ,建立农民武装、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等理论 ,并且对中国农村社会阶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另一方面注重社会实践 ,深入农村考察农民运动 ,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毛泽东的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民问题与尊重、发扬农民的首创精神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社会法治化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胜  聂应德 《齐鲁学刊》2004,(6):149-151
当前,加强中国农村社会的法治化建设,既具有其必要性,又具有其迫切性。在新时期,中国农村法治化的构建思路包括: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江苏社会科学》2005,(4):237-238
南京师范大学田雨普教授申报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农民体育研究”,被批准为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从体育的角度看,全面小康社会中全民健身计划能否顺利推行与逐步落实,关键也在农村,也在农民。农村体育不发展,农民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社会体育永远不能问鼎现代化,也永远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在一定程度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农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也赋予农民体育发展新的历史使命;农民体育对全面实现小康将发挥突出的…  相似文献   

8.
20年前,安徽小岗人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回顾过去的20年,这确实是全国农村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20年;是我国农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20年;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年。  相似文献   

9.
"两型社会"建设为实现农民增收、怎样实现农民增收指明了方向,农民增收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与农民增收是高度统一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应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缓解资源压力,实现农民规范增收;做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实现农民科学增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农民稳步增收;树立"两型农业"发展意识,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增强农村"两型社会"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0.
家族制度对当代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北星 《江汉论坛》2005,2(10):139-14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尤其是南方农村的不少地区出现了家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家族组织重建的现象,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它保留了原有的家族制度的一些落后因素,因而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努力注入了某些迎合农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新元素,以适应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尽管从外在特征和内在本质上看,当前农村出现的家族组织与传统社会中的封建家族制度在特征、成分、结构以及社会功能和影响作用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但对于当前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并与日俱增的。因此,理性看待并正确引导当前农村中存在的家族现象,对于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与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欣瑞 《天府新论》2009,(1):129-133
从社会、文化方面探讨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背景是一种新的视角.国民革命中农民运动促使乡村建设者开始重视农民组织和农民自觉性的问题,这是引发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最重要社会因素;中国传统的乡村情结和西方实用主义理念是影响乡村建设思想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实用主义理念对乡村建设思想的勃兴起了催化作用,并且为乡村建设实践引入了具有现代化性质的科学指导方法;始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情结",让人们试图从乡村中找到民族复兴的契机和起点,这种思路有利于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现代化改造道路.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源可以对当代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1949年-1956年,在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中,作为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农民阶级,有其独特的心理,即认识到是农民养活地主,同时既有均平心理又有求富心理、既有发展个体经济的心理又有参加互助合作的心理。认真研究农民心理,对于中国共产党科学制定对农村的政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民的政治参与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现为 :①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新鲜经验 ,也为政治文明的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②维护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稳定 ,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环境 ;③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但与此同时 ,农民的政治参与条件也在参与机制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文化素质整体低下等方面形成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因此 ,要从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创造条件 ,以促进农民的政治参与 ,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许瑛 《理论界》2013,(2):84-86
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文明在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中居前提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前提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突出问题,而农民问题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早在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当前,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成败的大问题.一、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农民积极性的发挥问题,即农民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性的发挥问题,其实质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妥善地对待农民的利益,是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群众关系的根本问题.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调动农民革命和建设积极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党建立、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核心问题.中国农民的利益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表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革命年代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富裕问题.要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突出的是解决农民与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差距问题,核心是农业的比较利益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民在当代中国选举政治实践中已经做出了村委会"海选"和村党支部"两票制"直选等一系列创造,其对中国选举政治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民群众自发创造与国家引导、规范的良性互动是农村选举政治实现制度创新的重要条件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各级党政领导者能否转变观念、顺应民意是农民政治创造活动能否成功、政治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而营造宽松的政治气氛和社会环境则是激发农民的政治创造潜力、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制度保障,农民的医疗保健、身心健康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只有有效破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才能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从文化层面对我国乡村建设进行反思,认为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侵和冲击导致了乡村凋敝,进而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建设中国,应从乡村入手,要建设乡村,应从文化重建入手,具体要重建社会组织构造;强调科技兴农,以农业引发工业;在知识分析辅助下,发挥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包括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农民的富裕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解决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与中国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度完成赶超型现代化的任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这一基本事实意味着,农民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和农村社会,创造性地解决了困惑中国发展的农民问题,缔造了中国农村的稳定局面,进而对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发展政治学的研究表明,评价政治稳定状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状况,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一则在于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