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亢安毅 《天府新论》2004,42(4):20-24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维度 ,但从理想到现实之路需要人的发展历史规律和过程来完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律主要包括 :转换规律、占有方式及人性与时代的契合 ,其中转换规律指生存与发展的地位转换、个体群体族类的主体转换和神圣世俗的视角转换 ;占有方式指个性发展程度有赖于对象对个人的意义及个人对社会生产力总和的占有程度和占有方式 ;在人性的时代选择性上 ,人的趋利避害性、理性、道德性和社会性在不同的时期都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宗教生活是一种神圣化的生活,宗教的神圣化大体由神异性、神秘性、神意神力等组构而成;文学则主要以世俗生活作为自己描写反映的对象,它的兴趣主要在人身上而不是神身上。宗教中许多空幻不实、虚无飘渺的事物和许诺虽然言之凿凿,但经不住推敲,只具有彼岸性(神性、理想性),而不具有此岸性(真实性、现实性);文学则坚定执着地立足尘世,立足现实,坚持此岸性。非现实性是宗教的显著特征;文学则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反映生活的素材、题材、内容大多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对所获素材的选取以一种现实科学的态度加以审视,加工和处理,它的主要使命是服务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3.
诺曼·梅勒是一位立足现实、关心现实的作家.<鹿园>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布满各种非理性规定性的社会,米兰·昆德拉称其为变成陷阱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无法超出世俗的界限,保持内在心灵的自由,其天赋的发展、理想的实现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规定性的限制.人们仿佛是挣扎在这个日益成为陷阱的世界之中,其出路只能是最终向世俗妥协,沦落为平庸人群中的一员.小说<鹿园>的主人公艾特尔的遭遇就展示了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窘境.  相似文献   

4.
《鹿鼎记》是金庸“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在此以前 ,金庸笔下的武侠英雄头绕神圣的光圈 :个个舍己为人 ,忠君爱国 ;人人德高艺精 ,寡欲清心。《鹿鼎记》一反以往套路 :韦小宝德不高艺不精 ,心不清欲强烈 ;他玩弄权术 ,左右逢源 ,混迹于康熙朝野 ,是一个世俗世界中自我欲望与义气良心辩证统一的凡人。但在这个人物身上却让人看到平凡人生的真实和世俗人性的真切。作为一个不失天良的凡人英雄 ,既显出金庸创作中从武侠英雄的建构到解构的轨迹 ,也显出富有现代人性情调的先锋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形象这个话题域,一直存在着认识的误区:人们习惯于把其他国家人们的喜爱作为目标,而尽力避免引发他们的敬畏感;偏好展示国家的硬实力,致力于报道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而忽略了软实力的宣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理想与现实的界限,把理想的愿景当作现实,按照愿望去描写现实的国家。这自然会影响到国家形象的建构。在对外呈现国家形象时,不要刻意追求他国人们的喜爱,事实上他人的敬畏感与大国更相称;要注意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和联系,根据事实来呈现当下的中国;不能满足于国家硬实力的展示,展现硬实力固然有利于杜绝周边某些国家的幻想,同时还要弘扬中国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把硬实力与软实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时代意义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克服知识性德育的学术性、思维性和人际封闭性,主张在人际关系背景里通过人际互动与交往实现道德教育的现实性、人际性、多向性。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反映时代与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教育自身的特性亦为其回归生活世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悲剧意识”是对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把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现代性”危机和价值意义的困惑贯穿了 2 0世纪的始终。宗教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对“彼岸”的肯定和向往来体现对“此岸”的批判和否定 ,就包含有对现实的世俗世界的否定和超越。而文学艺术在与世俗的形而下世界的分裂、对立以及否定和超越上 ,在对现代人的灵魂实施“拯救”或“救赎”上 ,与宗教的精神功能有着本质上的相通。  相似文献   

8.
彭松乔 《学术论坛》2004,(3):116-120
数字化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现实世界拓展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的新型模式。在这样的生存境况下,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相互作用,使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也使汉语文学的发展面临着文化转型的强劲冲击。汉语文学如要达到审美诗性对数字技术理性的超越,就必须尽快掌握数字化时代人们的艺术感觉和思维变化特征,适时地进行文学范式的调整。只有富于时代特色的良好艺术感觉和诗性思维,才可重铸汉语文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宗教作为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具有“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双重表现。宗教的秘密,既在于与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辨哲学“同谋”,更在于与资产阶级的现实社会关系“联姻”。而这正是由于“意识领域”和“世俗领域”的双重颠倒所致。因此,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实质上也就具有双重使命不仅是意识领域的颠覆,更是现实世界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韩庆祥 《河北学刊》2002,22(2):52-57
知识经济时代“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观 ,即是从时代精神的反映中提升出来的一种超越现实的、并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具有神圣性和目的性 ;同时 ,也是一种正在被我国社会逐步实现的现实和事实 ,具有现实性和工具性 ,我们应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来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新秩序。由此 ,我们必须在 2 1世纪实行实力主义发展战略 ,进行能力建设 ,创建能力社会。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历史情境与现实世界之间得以通达,构成思想发展的生命力.在哲学史研究中,两种自律值得我们恪守:一是将思想演进的内在过程洞穿于历史之中,思想的行进融入深幽的历史场境;二是将思想发展的时代使命敞开于生活世界,关注人类当下的生存境况.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理论品质,在新时代更是赋予这两种自律以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法国现当代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乔治·巴塔耶①的思想十分直接地影响了拉康、鲍德里亚等人。依我的见解,巴塔耶的哲学理念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反抗占有性的世俗世界,追求非功用的神圣事物。此处暗含一个逻辑二分的对子群组:神圣与世俗,生产与耗费,占有与排泄,当下与延迟,同一性与异质性,知与非知。我们可以从巴塔耶那个十分著名的比喻说起,即“世界是拙劣的模仿”。所谓的世界,指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人们熟知的物质世界,而是胡塞尔海德格尔语境中由人的意向和上手关系共同构成的那个生活世界。巴塔耶试图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人们通常将周…  相似文献   

13.
郝长墀 《社会科学》2022,(2):129-138
自启蒙时代以来,权威概念受到了极大挑战,在人们的观念中也淡薄了。在自然主义的理论中,权威被看作是某种衍生性的东西或某种要消失的东西。在笛卡尔和帕斯卡的哲学中,权威与意志概念之间有着本质关系,他们揭示了权威在本源性上具有神圣的特征。在克尔凯郭尔和《圣经》的文本中,真正的权威是神圣权威,其根本特征是完全抛弃权力和武力,因此具有柔弱性。个体应该在处理神圣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关系中成为自己,同时也使神圣权威成为真正的权威,使世俗权威回到自己的相对地位。  相似文献   

14.
范明华 《江汉论坛》2004,1(1):103-106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建立在对现实即物理事实和心理事实的双重超越基础上的。这种超越根源于人类意识和实践的超越性,而其实现则必须借助于艺术语言(包括媒介、形式和意象)的创造。与科学、哲学和宗教等的超越不同,艺术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是指向抽象的理性世界或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是指向感性的、经验的此岸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5.
思想的历史就是历史的思想,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它关照着所处自己时代人的“生存境遇”。马克思对现实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不像以往哲学家那种由哲学到哲学的独白式的复调,而是基于对现实社会问题即对市民社会的关注为解决问题的钥匙。鉴于此,以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为问题的切入点,来论析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所实现的双重变奏即由“哲学的批判”到“社会的建构”这一思想理路,并创建自己的唯物史观,同时也凸显出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说界革命”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在20世纪初,面对国家危难的局面,为宣传救亡图存思想,迫切需要一种文艺形式唤起人们的爱国意识。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正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因契合探索拯救祖国危亡的社会整体心理,一时间如晴空霹雳给小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借助小说“变易风俗”的作用,中国人从“天下”想象中清醒过来,意识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觉醒。自此,中国现代小说都有强烈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并在作品中构建出一个中国社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女性比男性更多一层艰难。女性的处境是尴尬的。他们常常体验到自我迷失的困惑、孤单与焦虑 ,也正是这种处境促使他们觉醒 ,用女性意识进行文学创作 ,强调他们的生存价值 ,表达他们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8.
康德认为,人类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是"至善",以德配享幸福的德福一致;由于德在自由王国,福在自然王国,二者之间存在不可通约的鸿沟,这种德福一致只能实现于彼岸、未来世界,不可能在此岸、现实世界中实现。正是现实社会中的德福分裂,即面对自然界人们只是追求满足物欲的幸福,导致了人类生态危机的发生。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有道德地开发利用自然界,以德配享幸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合理性是弥合康德制造的现实世界中德福分裂的鸿沟,实现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9.
将宗教世界归结为"世俗基础",只强调是人创造了宗教是不够的。与其说是人创造了宗教,不如说是特定的国家、特定的社会创造了宗教。费尔巴哈看到的"世俗基础"是直观的、非历史性的;新唯物主义看到的"世俗基础"是具有历史性的"世俗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宗教问题不是宗教本身的问题,观念世界问题不是观念世界本身的问题,不在世俗基础、现实世界找到原因,开好药方,注定无法真正看到宗教世界、观念世界问题的真谛。现实世界的改变,不是能够通过提出某种新的范畴、新的理想就能改变的。纯粹观念世界的逻辑无法真正地改变世界,最多只是一种对世界的解释。必须改变世俗基础、现实世界本身,才能让观念世界、想象世界改变,也才有希望最终让"两个世界"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20.
池莉小说中所表现来的价值取向的重要特征,就是不去追寻空幻的精神层面的理想,而是认同现实层面的世俗人生。具体表现在描写爱情和描写生存的态度上:消解虚幻爱情,认同俗世婚姻;舍弃"为人生",执着"为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