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赵彩娟 《阴山学刊》2001,14(3):22-25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创作倾向息息相关."以文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它的出现主要由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韩愈个人主观选择等原因所决定.  相似文献   

2.
从内容上看,韩愈的诗表达了他反对政治革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保守立场,他在诗歌中大肆进行传统儒家伦理的说教,宣扬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从形式上看,韩愈混淆诗歌与散文的本质区别,以文为诗,并且追求一种怪涩的诗风,多用冷字拗句,失去了诗的美感。在中唐,他所领导的"怪崛诗派"与元、白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大唱对台戏,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股逆流。  相似文献   

3.
中唐时期,以韩愈为代表的古诗文革新十分兴盛.在诗歌方面,韩愈因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不因循守旧,从而使其创作有了个性化风格,别开诗界面目.韩愈诗歌作品风格多样,其中尤以怪怪奇奇、险奥隐晦的诗歌著称,形成了险怪奇崛的审美风格.对韩愈诗歌的"怪奇"风格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深入了解韩愈诗歌的特殊风貌,而且对"怪奇"风格本身的特点研究也具有推动作用.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新奇的意象、以文为诗三个方面是韩愈诗歌怪奇的风格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以文为诗"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争论不休的论题.20世纪的"以文为诗"及与之相关的韩愈研究虽然贯穿始终,但冷热程度不均,大致呈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总体上看,研究关涉的范围较广,角度多样,新见纷呈,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有时又失之于机械、肤浅与浮躁,应注意在将来的研究中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5.
程恩泽诗宗韩、黄而倡导宋诗,以黄从韩出,并无所悖,而归于宗韩。论诗主张学问考据,与黄庭坚诗学同中有异。韩愈以文为诗而恣叙述议论,宋人学之,程诗兼习韩、宋,益为敷衍;近体多学山谷造语,亦存义山影迹;古体以文为诗,资于想象学问,学韩最为有得。道咸祁寯藻与之同调,何绍基、莫有芝、曾国藩无不沾溉,而郑珍最守程门师学,成就最巨。  相似文献   

6.
韩愈论诗主张李杜并尊,将二人视为诗学理想,一生倾心追摹,在诗歌创作和诗学思想上多有对二者的继承。韩愈对杜甫的继承已为世人熟知,但其对李白的继承则尚有待深入研究。韩愈和李白在思想气质中有相通之处,韩愈诗歌在雄肆壮大的气势、浪漫奇瑰的想象以及"以文为诗"的手法等方面都对李白诗歌艺术有着较为直接的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的一大家,具有多样化的风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的七古里选了他的《韩碑》一篇,称:“晚唐人古诗,秾鲜柔媚,近诗余矣。即义山七古,亦以辞胜。独此篇意则正正堂堂,辞则鹰扬凤翽。在尔时如景星庆云,偶然一见。”极力推重。其实,《韩碑》诗是商隐摹仿韩愈的诗,像“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这些就是仿照韩愈的以文为诗。诗中称“文成破体书在纸”,韩愈的《平淮  相似文献   

8.
基于宋代学术的不断演进,王安石对韩愈的思想学术有所不满,但其诗歌创作却受韩愈多方面影响,无论在内容、意象、体式、诗句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同的呈现。但王安石对韩愈诗歌的继承却是以其特定的时代文化为背景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对王安石与韩愈诗歌关系的考察,我们既可以深入地了解王安石诗风的特点,也可以具体而微地把握宋诗特色的形成过程。概言之,王安石一方面对韩愈的整体思想学术持较严格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在自己的许多具有代表性诗作中继承和发扬了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以文为诗”是中唐至宋特别是北宋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家们针对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而提出的批评。 “以文为诗”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可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者,指借鉴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来写诗;广义者,还可泛指以“议论”、“才学”、“文学”为诗及“尚理”等特点。这些之所以也被称之为“以文为诗”,是由于在中唐之后逐渐形成一种文学观念,即认为“议论”等都属于散文的功能,苏轼等人打乱了诗文的界限,使它们从散文的特点转而成为了诗歌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以文为诗”。本文着重探讨狭义的  相似文献   

10.
李、杜之后,韩愈以其豪壮奇崛、艰奥生新的雄风驰骋于中唐诗坛,前人对这种引人注目的变化历来毁誉参半。“宋人于唐诗推尊子美、退之至矣”,但对韩愈以文为诗“犹不免有所疵议”。明人喜尚清疏空灵,甚至有人直斥韩愈“于诗本无所解”。乾嘉以后,肌理说、桐城派、同光体一派文人在维护封建道统和文统的同时,提倡一种学者之诗,崇尚生涩险奥的风格,韩诗才被奉为“圣境”,这派诗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为什么封建阶级在其灭亡之时要通过标举韩诗以挽救传统诗歌的没落呢?要想弄清这种美学观念变化的基本原因,就必须对学者之诗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思想基础进行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对于诗歌史上以文为诗的艺术现象,宋代以后,学人多有论述。如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黄庭坚语: 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陈善《扪虱新话》云: 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文中有诗,则语句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可见对于以文为诗的评价,历来就有迥然不同的意见;同时,批评家们认为,以文为诗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如同杜甫的以诗为文,最突出地表现于韩愈的诗歌创作实践。清人赵瓯北进一步认为: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更将以文为诗断为昌黎之首创,并开宋诗独特风貌之先河,所谓“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似成定论。然而,“韩昌黎生平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韩愈诗歌的阳刚美主要体现在“以丑为美”和“以文为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由怪诞凶狠刚劲的意象、雄奇艰险的意境和横空硬语(狠重词)构成,拓宽了传统诗歌的表现题材;后者表现为以散句和古文规模入诗,丰富了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并探析了韩诗这种审美嬗变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8,(3):102-108
纵观王安石一生,其在诗歌创作领域对韩愈的态度经历由基本肯定到颇有微词、再到重新审视的曲折过程。王安石早期学韩古体,从字句、意象到"以文为诗"的章法,后又转入近体领域,将韩诗古体风貌融入律绝;中期则形成自己的风格体式,一度与韩诗相距较远;但在晚年又将学韩的注意力从韩诗古体转入韩诗近体,尤其是绝句,颇得自然活泼、清新流丽之趣,同时又对长篇古体进行创变,以律化加强古体韵律感。如果说韩愈的主体风格是在古体中得以实现的,那么王安石则将韩愈的风格特征推进到各种诗歌体式之中,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4.
类诗与类曲·阴山文化研究”论词体特征在金元时期的膻变—………·赵维江(2,29)论隋至清北狄裔族的地位及其 论诗歌自律和主观选择对韩愈“以文为诗”历史贡献………………………杨东晨 杨建国(l,61)的》响””””’”……’·’………………………赵彩娟(3,22)_、;___。I-I,,。__.J-。、,。n。、韩愈之后第一人包头方言中的儿化现象………………………沈文玉(388),。一,。。。___.——论欧阳修对韩愈及古文运动的论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一—一’一 一 一’-’承继与传扬………………………………… 李秀m(3,26)与文…  相似文献   

15.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与院体画(或称作家画)相对的文人画或士人画体形成于北宋.北宋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在创造了"文章之余事"的"以文为诗"的宋诗体;同时也以书画为诗余,创造了以诗为画的"墨戏"一体.以苏轼为领袖的文人画群体超功利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活动,使"墨戏"形成北宋的士人画一体.  相似文献   

16.
“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变化在作品风貌上的体现,或谓“奇险”,或谓“以文为诗”,或谓“善押强韵”,这些都从不同方面把握了韩诗的特点,并非不中肯綮,惟较多地偏重于艺术直感,单纯循此而进,容易把韩诗之变仅仅归结为形式技巧问题。一部有影响的中国诗史即谓:“从杜甫诗的内容上衍出来的是白居易一群,从杜甫诗的形式上衍出来的是韩愈一群。”而另一部文学史更说:韩愈一派的诗是“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7.
晚清诗界革命采取"以文为诗"的诗学策略,解构传统格律诗体,重建自由的新诗体。通过口语、新名词介入诗歌,消解格律诗的节律及文体形式,实现诗歌结构的嬗变与功能的转换。这一诗学策略启发了胡适等白话新诗人对现代诗歌自由体式的建设与发扬,进而形成了20世纪以降占据诗坛主流地位的"现代自由体"诗。  相似文献   

18.
杨许波 《殷都学刊》2010,31(1):54-58
苏舜钦继承了杜甫、韩愈以文为诗这一艺术手法,较早在古体诗中大量运用,并将其扩展到近体律绝。他的诗歌同之前的白体、晚唐体、西昆体诸诗人相比显现出独特的面貌,也使宋诗开始出现了迥异于唐代的诗风。  相似文献   

19.
谭显宗 《学术月刊》2012,(6):104-111
唐诗发展经过盛唐高峰期后,承接的是中唐诗人,他们自觉地意识到需要求"新"、求"变"。所谓"中唐新变",是指从贞元、元和年间开始,诗人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学说出现崭新面貌,如韩孟奇险,元白平易,形成一股创新潮流。这些诗人,既是诗论家,亦大多是有功名官职的政治家;其诗论有承接杜甫现实主义带有儒家诗教色彩的"风雅"论,也有继承王昌龄饶富创作艺术的"诗境"说。在承先启后之余,更有一些思想上的突破。例如,中唐诗人宗儒尚"风雅",然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突破性地选取女性诗及僧人诗;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下开辟"雄肆险怪"诗风;白居易主张较为"意激"的"讽谕美刺"说;还有别具一格,由诗僧皎然、权德舆等倡导诗心禅趣之"意境"说,都是唐人新创。其贡献价值不仅在于古典诗歌,也在于现代诗歌之尚意韵味流。如此,中唐诗论确有它的底蕴内涵,在乎挖掘者深度。  相似文献   

20.
美与丑都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对象.韩愈诗歌创作中"以丑为美"的倾向最早由清代的刘熙载提出,后来舒芜先生又进一步指出韩诗形式上的"不美之美"、"非诗之诗",内容上的"以丑为美"倾向,然其内容之丑是如何转化为美的问题尚有待探索.笔者试从具体的文本入手,运用中西方文艺理论,对此论题进行新的审视,期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