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针对不同时代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思想意义的特殊性进行梳理总结:20世纪30—40年代,爱国主义观照下草莽群体反抗侵略的激情宣扬;50—60年代,草莽群体在革命政治形态下的改造与规训;80年代,对于抗战意义的解构;90年代,对于战争与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的新探索;新世纪,在网络流行的新的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百年匪王》中对于传统中"仁义"与"侠义"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3.
"真善美的极致"一直是孙犁执着坚持的文学追求。在这样的文学观念影响下,"阶级"和"革命"等意识形态话语在他的小说中被"装饰"成优美的田园风光,变成了一幅有待发现的"风景"。在孙犁笔下,风景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审美层面,而是包含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内容,而这样的意识形态内容是作家主动渗透和主观建构的。"革命风景"在孙犁小说中真正成为了主体和客体相互建构,个人与时代相互纠缠,自然、历史、时代相互渗透的文学景观。在孙犁笔下,看似云淡风轻的田园风情、温情脉脉的人性人情,其实都包含着抗战背景下多种话语的张力书写;看似革命话语统编一切,但人性话语却在张力书写中成为风景的一极,最富艺术的生长力和时代的穿透力。这样的书写范式,主观上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客观上开拓了革命话语的书写空间,使得孙犁小说的风景书写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陈颖 《东南学术》2021,(3):195-2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掀起了两次文学革命的浪潮.1898年前后的晚清文学革命是受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耻辱所激发的,其中的"小说界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小说,赋予小说空前的政治功能.反映中日甲午战争的若干历史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取向,拥清或反清界限分明,部分作品留下了受近代文学革命影响的痕迹."五四"新文化运动缘于日本企图取代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浪潮."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启蒙主义思想由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而发生变异.为了抗战需要,文艺大众化成为整个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潮,深刻影响了抗战小说创作,但各个不同政治区域的抗战小说在坚持"五四"启蒙主义传统和为政治(战争)服务的大众化立场上各有偏重,其或是缘于作家的自觉追求,或是受政治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房伟 《东岳论丛》2012,(2):106-110
"革命+恋爱"小说模式,是表现中国革命小说的重要主题。它的几次转型,都表现了中国文学场域中意识形态策略的变迁,而王小波的"革命+恋爱"小说,则以其自由主义立场、世俗理性观念与集体道德之批判,以"复古"的方式,在复杂的文化语境中,彰显出"人性再启蒙"意味,具有重大的文化"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蔚为大观,其题材丰富多样,而以"革命"、"家族"、"文革"和"抗战"等最为突出,这与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诉求相关,并因此透露出浓郁的时代焦虑。在重写乡土历史时,作家们也感到难以摆脱既有的乡土"历史叙事"传统尤其是"十七年"和"新时期"传统的影响。在现实与美学的双重焦虑中,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有了诸多新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问题,一般从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比较明治小说与"五四"小说考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差异。以中国现代小说为参照基准来重新审视日本近代小说中知识分子自我救赎问题,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在文学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精神史上,民国理想和"民元记忆"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精神事件,也是鲁迅创作深层意识中难以抹除的历史烙印。鲁迅先后创作的《药》、《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三部与民元革命相关的小说中,分别塑造了的夏瑜、N先生、假洋鬼子三个面貌各异革命党形象。这三个革命党形象出现在民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民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观念和精神状况,成为鲁迅探讨民国理想失落和民国来源失传的形象表述。  相似文献   

9.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09,(7):153-156
蒋子龙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注并跟随着社会的改革,而女性作为时代变迁的一个表征,在其小说中也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形象嬗变。从改革初期被遮蔽了自我特征的平面化的女性,到转型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女性,再到近作中所塑造的立体的鲜活的女性,时代与观念的变化,使得作者在小说中不自觉地对菲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10.
唐代"入冥"题材的小说发展成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题材的作品包括"泰山巡游"、"地狱巡游"以及其它形式的"冥界游历",反映了唐代丰富的冥界观念.关注此类作品既有助于深入研习唐代小说,亦有益于探究唐代的宗教与文化现象.唐代"入冥"小说在不同阶段具有相异的特征,基本上与当时的宗教理念和小说发展趋势相合,折射了文化观念与宗教理念的演变与递变.  相似文献   

11.
“五四”以来中国乡土小说主题的变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乡土小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百年的乡土小说可以说是这百年中国政治文化的生动纪录.从"五四"时期的批判启蒙、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救亡,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的歌颂新时代,再到新时期以来诗意的回归,随着时代中心话题的变化,乡土小说也经历了多个主题的变更.  相似文献   

12.
革命抗战影视经历了从"乐观主义"到"观乐主义"的价值转换,呈现娱乐化倾向,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资本、技术、部分国人对规则的漠视等有直接的关系,但根本症结在于当代革命抗战影视生产和消费的价值扭曲。理解娱乐化合理的价值诉求,拒绝过度娱乐化;客观公正地解读和发扬传统革命抗战文化;建立适应多元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战争年代的小说理论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具有与其他任何时期小说理论不同的新质。最明显地表现在小说人物塑造原则的时代性变异。然而 ,此时期的小说理论并非孤立的存在 ,而是脱胎于前代小说理论母体之中的 ,这不仅摭拾并强化了晚清以降的“工具论”小说观 ,而且有力地回应了 3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论。此时期非主流的小说观念则奏响了时代合唱中变异的声调 ,表现出对 30年代乃至五四现代派小说理论的坚守与复归。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出现了由"神"到"人"的转变,表现出一种"向内转"的写作态势,对于英雄形象的最终结局实现了"悲"与"喜"的置换。这种对革命人物形象的描写转变体现了从不同的价值取向塑造出不同类型的英雄形象的书写趋势,表现出文学创作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趋向,可以说正是流贯其中的新时期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内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以来的大陆史学界以及影视、小说、报告文学,持续塑造了战时中共根据地区域女性群体的象男人一样的英武形象,然而现实状况并非如此简单。战时20岁以上女性多数因受"三寸金莲"的限制无力远行,许多女性遭到日伪的迫害。战争的伤害加剧了她们对中共女性解放理念及政策的快速接受并投入放足活动,生存体验急剧改变着传统的审美观念及习俗,女性的身体与心理变革因抗战而发生。在战争背景下女性开始走出家门参与妇救会、青救会以及生产等工作,但中共华北各区域的女性参政与从事生产普遍存在着"夹生饭"现象。当时华北根据地对女性的政治动员既有新理念成分但更主要是现实政治压力所致,对女性身心责任的要求更多,权利倡导不够,女性审美及心态也因革命及意识形态的输入而产生了重要变化。尽管女性努力希望得到政治与经济上的一席之地,但因身体弱势无法摆脱男性歧视和战争选择,战时华北偏远乡村女性身体解放的复杂篇章,对1949年后共和国女性生存状态产生了重要的、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韩北屏善于在其现代小说中塑造抗战时代各式各色的人物形象,凭借对憬悟者、启蒙者、落伍者形象的细致勾勒描摹,揭示抗战时代的社会世相,暴露抗战时代的社会问题,呈现自我对人生、人性、国民性的理性沉思.  相似文献   

17.
选本类型在选本格局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与某一体裁在当时社会语境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就当代文学而言,诗歌选本和小说选本之间地位的演变,所涉及的主要有以下命题:"普及"和"提高"的辩证关系、选本的功能变迁,及其背后文学主体构成上的变化。选本编纂以"选"的方式自觉运用文学体裁或类型分类原则,既强化了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文学观念和对文学的评价与看法。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尽管经历了"小说界革命",但小说的地位并未得到充分承认。事实上,近代中国小说的兴起不仅与"小说界革命"的倡导有关,而且同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传播等领域所发生的种种变革密切相联。这具体表现在:民国建立后,政体变化带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文化意识形态趋于包容,加之商业资本的推动,促使"小说界革命"的后续社会效应得到显现,小说禁忌的"闸门"终被开启。其后小说文运渐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小说"的总体看法,这又与知识的社会建构密切相关。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探讨近代小说之兴起,有助于重新认识民国初年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9):91-97
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亦即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想象。然而作者不仅与其笔下人物息息相通,犹与其置身的社会历史休戚相关,撕掳不开。故此,十七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并不是任其心造的幻影,其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都不可避免地烙有彼一时代的"革命"胎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生存意识”为视角,评析了抗战时期发生在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中的小说创作。指出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群体生存意识的发展轨迹,理析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生存观念的嬗变与分野,是我们今天对过去时的抗战小说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