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土族是一个爱歌善舞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极其独特的"花儿"这一艺术品种。"花儿"凝聚着土族的文化精神,体现了土族人民的精神美、文化美、生活美、行为美的崇高境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花园中的一束绚丽之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跨文化对话的视角,在文化类型说的基础上,分析欧陆现象学之生态美学、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之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生"美学,作为当代生态美学之一翼。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环境美学逐步介绍到中国,影响深远。在当代生态美学发展中,"生态"与"环境"之争持续多年,中西美学由此得到对话与交流,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之"原生性"特点也由此得以突显。由此深化了产生于《周易》的"生生美学"之"生命的创生"的丰富内涵。本文阐释了"生生美学"所特具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太极图式"与"线性艺术"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其特有的道德理性与知白守黑的逻辑特性。"生生美学"特别体现在各种中国传统艺术之中,表现于意境、筋血骨肉、琴德、气韵生动、虚拟表演、因借与吉祥安康等传统艺术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3.
文艺的生命力来自人民,“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给予文艺家以精神的哺育;人民生活给予文艺家以创作的源泉;人民的创作给予文艺家以艺术的乳汁;人民的语言给予文艺家以丰富的宝藏;人民对文艺的鉴赏给予文艺家以创造的活力。批驳了以农民意识改造知识分子思想论;反反映论;“自我表现”论;“贵族”文艺论等错误理论。  相似文献   

4.
黎杨全 《社会科学》2022,(2):176-185
网络形成了多维时间,带来知觉场与心灵结构的深层变异,并引起艺术的变革。时间的加速生成了"消失的美学",成为传统艺术与光线艺术的分界线。凯瑟琳·海勒提出的"模式/随机"范式与"消失的美学"存在相通性,是对后者的理论阐发与具体化。时间重置带来了新的艺术可能性,在时间重来的故事框架中,借助虚构与现实的本体越界,实现游戏与叙事的融合,成为当代数字艺术创造力的源泉。时间的日常化造成艺术共享时间的缩减,弹幕积累了碎片化时间,形成虚拟的共时性,带来文艺接受与生产机制的变革,从文化象征形式上,呈现了由印刷时代叙事文化走向网络时代数据库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全景式人类艺术"的艺术真理涵盖面下,所有人类民族及文化内涵所衍生的艺术行为及作品都值得被关注.装置艺术在现代美学概念里成为一门确定下来的系统确实有它的时代意义."实验"本就是任一种文艺趋于成形前无法避免的尝试过程,一个愈具开放性的创作系统,也就会提供艺术创作更多实验性,其所碰撞出的反思高度一方面完善自身独有的类型风格,不再被指控为叫嚣之作,另一方面当它自我完善了此一艺术形态,也意喻了"全景式艺术人类景观图"的愈趋完整,因着装置艺术从创作者本质、媒材、场地、参观者等均需列入创作蓝图的风格类型能够为未来的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提供更完整的当代讯息.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是中国面临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古今中西多种艺术美学话语轮番激荡,而伍蠡甫是这一时期罕见的兼采中西理论又擅长艺术创作的美学家。伍蠡甫的艺术美学思想立足于其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在接受中国画论传统的基础上博采西方美学理论之长。与此同时,伍蠡甫对西方美学话语并不是一味盲从,而是秉持独立思考与审慎批判的态度,以“本位立场”积极参与中国艺术的对外传播。探讨伍蠡甫艺术美学思想的内在理路,特别是厘清伍蠡甫艺术美学中关于理论与实践、中与西、古与今等命题的思路,将为我们思考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路径问题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7.
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重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紧密结合,并从中国社会现实性出发,主要研究了艺术和美学的人道主义、艺术的文化研究、艺术的批判与拯救功能、后现代语境及现代性和文化全球化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7,(2):70-77
鲁迅对"第三种人"态度有前后变化。在论辩初期他对"第三种人"敞开了大门,希望他们能够做左翼文坛的同盟军,一道抵抗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但"第三种人"对国民党的高压统治没有异议,却不断指责左翼文坛扼杀文艺,并试图借宣扬"为艺术而艺术"以保持中立。鲁迅在学理上并不否认"第三种人"的文艺主张,但他进一步指出,置身于文艺和政治无法分离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反抗专制统治的基本立场更为重要,而"第三种人"执意强调创作技巧,不过是躲进"象牙之塔"以求苟安。  相似文献   

9.
由中华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分部中文系联合主办的“美学与现代艺术”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5月23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中青年美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盛会。这次学术讨论的热点是:美学观念转换与现代文艺实践的关系、美学与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内在联系、当代文艺理论范型转换对于美学发展的意义、当代文化景观与具体艺术的美学审视等。  相似文献   

10.
土族婚礼仪式是土族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的总体反映;是研究该民族文化形态和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该民族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歌词是构成土族婚礼曲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现手法独特,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特点;其内容丰富,引经据典、包罗万象,涉及历史、人物、典故、天文、地理、气象等各方面。涵盖了土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堪称土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本文通过修辞手法、唱词的韵律、歌词的结构特点、歌词的美学特征等四个方面对土族婚礼曲的歌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区别于以往统治阶级文艺的少数精英立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然而,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人民性文艺?列宁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他致力于使人民摆脱“文化贫困”,培育人民性文艺的社会精神土壤;明确了人民性文艺的内在要求,坚持文艺创新来源于人民、文艺发展依靠人民、文艺成果服务于人民;强调文艺的“党性原则”,反对文化领域的虚无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坚持人民性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列宁的探索为我们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启示:一是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为国家和民族立魂;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文艺美学”,其实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文艺美学科目”。文艺美学可归属于文艺学、艺术学和美学:对各门文艺的美学思考是应用美学和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广义上讲的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研究领域一样,都是从美学分出的学科,文艺学(艺术学)也探讨文艺的美和审美问题,但重在分析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现象,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以指导文艺实践。  相似文献   

13.
苗雨 《东南学术》2012,(1):262-267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中出现了一条注解,以周作人与废名的创作观比附、阐释"反省"与"直觉"的创造方式。这是在误读克罗齐"直觉"说的基础上出现的纠偏,反映了"调和折衷"的美学思考对京派"反差转合"的文学趣味的呼应。朱光潜在文化共同体机制的权力运作中获得合法性地位的同时,也试图在学院环境中重建与传统和特殊历史体制的关联。但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未能与社会维度合拍。《文艺心理学》及其早期"京派"语境下的探索的意义恐怕在于,探索"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关系,帮助自身实现认同和建构群体身份,并最终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高冀 《社会科学战线》2022,(2):136-145+282
法国学者夏尔·巴托《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在推广"美的艺术"这一概念中做出了独特贡献。巴托明确提出了"美的艺术"的划分,即"5(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2(演讲术和建筑)"。其中,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以愉悦为首要目标,并不追求实用,因而是最典型的"美的艺术"。巴托重新阐述了古已有之的摹仿论,并对各门主要艺术的特点详加分析,认为所有的"美的艺术"均能体现出"同一原理",都是对"美的自然"之模仿。巴托系统论述了艺术创造问题、艺术欣赏问题和模仿原理在各门艺术中的体现,在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美的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在词汇、制度等层面对同时代人和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岱的艺术范畴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岱是明清之际学术文化史上一位在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卓有建树的杰出人物 ,特别是在文艺 -美学方面 ,其见解深刻而条贯 ,贡献尤为突出。本文从第一手资料入手 ,对张岱的艺术范畴理论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 ,认为张氏是一位充分理解了艺术中各对立范畴相生相济、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并将之自觉应用于艺术实践过程的理论家和作家。他对诸如实在与空灵、生与熟、雅与俗等基本范畴的分析 ,都有相当深度 ,充满了辩证精神 ,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 ,是中国文艺—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的宝贵遗产 ,对今天的文学 -艺术创作与研究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论 (文艺评点 )中提及“一”说 ,如“一乃文之真宰”、“用夫不一”、“一画”、“一形”、“一笔画”、“一笔书”、“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等 ,这种“一”的创造理论 ,具有深邃的哲学———美学的渊源。西方古希腊哲学中有“一”说。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特别是道“一”的美学观点 ,十分丰富深刻 ,对几千年艺术创造构成强大的辐射和渗透。发掘和整合“一”的艺术理论 ,需要在形上的古典哲学智慧的背景和氛围中展开。  相似文献   

17.
就世界范围来说,自从现代派艺术——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象征派、超现实主义、流行主义、超级写实主义等产生以来,艺术被搞得斑驳陆离,不仅使一些文艺鉴赏家、批评家感到为难,而且使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精神分析家也手足无措,甚至只好求助于人们的认可或时代的自然淘汰和筛选,而对艺术本质的界定却认为是不可能的,有害无益的。近几年来,外国的文艺思潮涌进我国,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手法——如意识流、夸张、变形、怪诞、黑色幽默、魔幻等也被借鉴过来,得到了一些作家、艺术家、批评家的认可,使得我国文艺界对艺术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不清。我国美学界、文艺理论界的许多研究者都在谈论着文学观念和艺术观念的改变,但对艺术的看法又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法则一贯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化倾向,强调对一切艺术表象的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最能体现真、善、美人格化倾向的学派,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所侧重的"仁""善""德"等理念的精神再现,形成了以"善"为主的学术流派;另一类则是以道家为代表的所侧重的"气""真""美"等理念的自然呈现,形成了以"真"为主的学术流派;在中国书画艺术的表现中,道家学术流派的影响是更大的,这其中代表性人物庄子的哲学理念同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表现密切相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高建平 《学术月刊》2012,(3):96-106
艺术的"进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面对当代艺术的挑战,它又成了一个新问题。我们曾经在"技术"和"视觉的征服"意义上谈论进步。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使这种谈论方式变得过时,从而出现各种以表现论和符号论为基础的艺术理论。然而,现代主义理论在面临一些具体作品时,又遭遇了新的困境。分析美学则通过对艺术的新定义的寻求来克服这些解释的困难。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理论,是众多现代美学家借助康德体系而对艺术所作的解释努力的话,那么,丹托等人则借助黑格尔的"进化"思想,发展出了"艺术终结"的观念,并以此既克服康德的主体性,也克服分析美学的间接性。"艺术终结"实际上是一个夸大其辞的说法,其中有学术策略的成分,但也有真实的内容。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对"艺术终结"观念的批判,将艺术的未来放到社会、时代、文明的命运,以及艺术家在艺术生产中的地位等角度来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当下,艺术创造作为概念,俨然已被文化创意所替代。其原因主要有三:现代技术的革新、审美经济的勃兴和艺术自身发展对"美的艺术"观念的打破。在艺术创造向文化创意转化的过程中,对艺术创造形成内在规定性的美的神圣性并未得到有效延续,从而使艺术审美中潜藏的审美悖论凸显出来:艺术是呈现真理、引导本真生存还是创造"美丽学"之"美";艺术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审美价值还是追逐经济价值;艺术审美活动对人的主体性是审美超越与还原,还是审美满足与强化。由此,艺术创造转化客观上带来了现实感性的充盈,同时也造成文化垃圾的充斥。这两者无论在审美实践层面,还是在美学理论层面,都引发了诸多问题。在20世纪早期,西方诸多理论家已对此关注并深入反思,尤以海德格尔、本雅明为代表。虽然两人理论的基础、进路等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却从不同维度对当下如何突破艺术创造转化所造成的理论困境提供了启示。这种启示在于,重树美的神圣性对艺术创造及文化创意的内在规约,实现美从认识性对象到生存方式的转换,促成美学学科由认识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