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深厚的意蕴、丰富的内涵、严密的逻辑。逻辑起点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时代价值,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精神实质基于“前提性诠释”,系统阐释了“两创”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通过“创造性转化”整体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通过“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通和合”关系,坚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互融共进”关系,坚持守正和创新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坚持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在正确处理“五大关系”中推进“两创”更合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蕴含了深邃的思想智慧,凝结了对“何为廉”“何以要廉”“何以倡廉”的系统思考。传统廉洁文化之所以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社会历史条件变化发展的时代需要,是传统廉洁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夯实传统根基的现实需要。社会文化发展的可遗传性特质、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使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可能。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是: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大众性与先进性相统一,运用批判继承、借鉴改造和守正创新方法,促进传统廉洁文化形式、内容和功能的转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中国道路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哲学视界阐释了中国道路所内含的坚持实践与认识相统一、坚持理论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传统成分与新因素相统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发展目标确定性与发展理念创新性相统一、坚持发展目的唯一性与发展手段多样性相统一等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8,(1):71-7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宗教文化资源,推动宗教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应有之意。一、中华宗教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第一,中华宗教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要重点转换那些反映人际关系一般规律、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转换的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而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和"在创新中继承"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的实践标准、价值观上的人民利益标准和历史观上的生产力标准。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和当代阐释,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时代问题导向,在回答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滥觞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返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就要在传统文化中对其追根溯源并用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又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新”,既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又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返本”与“开新”的辩证统一中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唐建兵 《江淮论坛》2023,(3):124-129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在时代变迁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新内涵,能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服务社会实践。新时代要始终以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结合时代语境和现实需求,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同时借助文化创意活动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进行时尚化重构和生活化传承,并应用现代新兴科技为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塑形赋能,不断推陈出新;在百姓生活实践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用生动鲜活、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魅力,提高其现代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和灵魂,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表达,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坚实法律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奠立在深厚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蕴含着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需要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下,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悠久的中华文明是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法律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创新发展之源,“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涵养人类文明形态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诠释学构建的一个时代主题即文化实践诠释。它主张在狭义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价值共识)中实现广义的文化实践内涵(人的自我实现)。文化实践为中国诠释学构建提供了社会历史性原则和主体创造性原则,而且文化实践与“公共诠释”相结合,使文化实践作为面向公共认知建构及公共对话空间形成的基础和诠释有效性的确立依据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话语创新和理论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最紧密的时期,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有力指导和科学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文化思想由论争走向聚合,文化实践由传统路径依赖走向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现代性契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批判原则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流话语,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立了坚实的话语根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典故、格言、俗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通过分辨“精华”与“糟粕”、激活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方式和内涵要素,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化科学化品质,这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赢得政治、思想、社会的解释力、阐释力和掌控力增添了话语资源,也在深层次促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实现新的转变与跃升。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就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市的儒家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性:两地儒家文化根植于深厚的现实环境,同广府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和近代西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承和发展中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特色。深度挖掘珠海市、中山市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对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特质,实现了继承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的有机统一、真理性与道义性的有机统一、全面性与指向性的有机统一。从其发展动力来看,实践发展与文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根本动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转化是内生动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外部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个根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14.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充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紧密结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评论上的主要建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文艺评论方面的成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实践导向与话语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构成了它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坚守人民立场,在现实主义批评精神的坚守与再造中,实现文艺评论“守正创新”的目标与任务。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文物保护与利用围绕“让文物说话”做了诸多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文物在说话”从“在”“说”“话”三个维度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文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在与不在”构成“说话”的前提,要通过概念的廓清明确保护对象并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保护机制,为“双创”奠定基础。其次,要通过鲜活表达、激活价值与生活传承实现文物的活态实践,让古老的文物“说现代话”,在形式与内容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用历史智慧更好地观照现代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最后,“让文物说话”不仅要运用文物还原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认知,更要读出文物对内增强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对外构建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的“画外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需求,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鲁力 《船山学刊》2016,(4):104-110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需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促进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与实践要求相结合。从时间的维度要求坚持古为今用原则,从空间的维度要求坚持中西互补原则,从发展的维度要求坚持推陈出新原则,从主体性的维度要求坚持去伪存真的原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多管齐下,采用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根本途径,要建立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传统文化学科制度体系。理论创造是关键途径,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综合创新。文化产业是基本途径,重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完善传统文化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助力内容生产催生文化新业态,推动产业链创新与融合发展,促进经典普及与大众参与,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从高质量发展诉求看,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还存在文化产品品质不高、呼应现实需求不足、模仿有余而原创力不强等问题。文化管理部门和产业机构应从强化数字技术载体与平台作用、发掘传统文化与时代观念契合点、结合艺术普及促进文化创造通俗化年轻化、增强可视性与沉浸式体验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水平,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本观、人类命运观以及辩证法思想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文化亲和性,这种亲和性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牢固树立正确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站在世界历史的交汇点上对世界之问的深刻回答,这一理念既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与转化,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在时代变局中灵活运用,具有丰富的哲学方法论意蕴。主要体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把握“两个大局”,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世界问题,系统分析法优化世界整体与中国部分,坚持人为主体的唯物史观关照人类命运,创造性运用理论与实践统一法促进世界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系统分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方法论运用,对于理解和把握这一理念的方法论意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