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五色文化是深入认识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思维的一个重要视角。古人在遵循色彩现象的自然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赋予自然色彩现象以政治、道德、宗教等诸多象征寓意,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并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建构。可以说,五色文化的形成是人类"与天地相参"的典型产物;五色象征符号的形成与运用,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政治思维的形成机制、思辨特征、实践途径、演变轨迹等问题都能从五色符号的形成与运用中得到解答。而五色政治符号从形成到逐渐消解的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在天人关系中能动性的不断增强、主导性的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信息传播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正随着意识形态改变转入新的领域。针对表征失控和非法化对现有文化的民族成分进行结构分析,通过社会—群体—个人三者的互动关系阐释心理发展的变化,从"社会标识渐变"、"意识形态转化"、"表征在不同领域的困境"三方面探索群体心理动能释放的因素,同时透过群体无意识的心理建构重塑符号范畴,试建新的动力心理场。  相似文献   

3.
合法性与"孙中山"政治象征符号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是夺取政权与实施统治的重要基础,民国时期,国民党曾竭力建构“孙中山”政治象征,以此寻求夺取政权与统治的合法性。政治象征是指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符号,同时也包括仪式行为与话语等,它们是政治意义、价值观念与社会情感的表现形式。国民党塑造、建构孙中山政治象征以服务于其政党需求,这是一项繁复的工程,本文仅就国民党对孙中山生前的神化及孙逝世后的官方定位展开考察,从孙中山定位的转化看国民党运用政治象征符号来寻求合法性的权力技术,以深化民国政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晓伟 《东岳论丛》2012,33(1):65-68
国家形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如何在文化、意义、行为系统都存在巨大差异的跨文化语境里建构国家形象,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明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符号,不仅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个体,而且还是一个承载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它不仅可以通过塑造国民形象、建构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传播历史传统文化来实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而且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5.
魏晋风流是文化长河中不绝的嗣响,民国文人追慕魏晋六朝,显示传统文化更新的生机与活力。建构贴近民国文化的阐释框架,在国家民族文化情态中重估传统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成为透视民国文人情结的一个重要维度。从民国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态出发,充分考虑影响文人情结的民国机制,揭示文人情结的民国风范和中国气派。贴近民国文化生态的学术阐释框架,或可成为探索民国文人情结或当下知识分子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共同体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资源的分配都与成员的身份密切相关,个人因身份符号差异而被赋予以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人类社会的显性运作特征就是交织的身份符号系综的变更导致内在"熵增"或"熵减"的现象呈现。由此滋长的身份焦虑、疑惑导致各种矛盾与冲突,有力地冲击着社会和谐与稳定。我们从政治哲学的视域出发,以权力为基点、正义为视角来解构身份符号,有利于建构和谐的身份符号系综。  相似文献   

7.
付茜茜 《天府新论》2020,(6):135-144
伴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甚至话语体系等都不断被技术重构。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人设”一词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典型网络词汇,作为一种被设定的概念化符号形象,它通过特定人物的媒介展演而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在无形中进入大众消费端,进而转化为符号资本与经济价值。网络“人设”符号的出现,是数字经济时代符号消费产业对于网络文化环境强有力的适应和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症候,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鲜明特征,“人设”符号消费虽鲜明体现于精神层面,却能在资本市场和受众市场形成强大力量。本文将对网络“人设”从概念到符号资本的媒介建构过程进行深入阐释,通过对“人设”符号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下网络文化症候、媒介舆论环境与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政治符号是建构国家、群体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在民国年间的国庆日《申报》上,广告主将诸如国旗、党旗、双十字、伟人名字或肖像等国家象征符号融入商业广告中,借此唤起广告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认同感,从而达到纪念国庆与商品推销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9.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本土中国"的文化重构和文化启蒙,为重构"民族文化"与建构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提供知识资源和思想策略。但是,对"现代化"中国的期待、对"国民性"的批判、对新的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往往面临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地缘政治和权力话语的压抑、在少数族群和主流文化之间建立"文化认同"时洞见与盲视等问题,使"文化寻根"在重构"民族文化"与建构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时遭遇了重重的困境与悖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作为一个新兴政治语言,在当前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中国梦"作为一个典型的政治语言符号,从符号学的研究视角切入更能揭示其本质属性与功能。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出发,对"中国梦"的政治语言符号属性、政治文化符号属性以及政治传播符号属性进行解读,为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国梦"这一政治语言提供有意义的思考,从而提高人们对"中国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陈建华 《东岳论丛》2015,36(1):5-32
周瘦鹃在民国初期的文学与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跨越翻译、创作、电影、报刊、政治等方面,其中贯穿的对于文言白话"新旧兼备"的语言立场及其文化政治,为"旧派"作家所共享,成为建构民国市民大众新文化的基本动力,而在近三十年来全球都市发展中重现其活力。周瘦鹃有其思想谱系,即渊源于二十世纪初"国粹""复古"思潮,至民初由于南社内部分化而走向大众传媒,秉承共和宪政理念,批评时政、鼓吹家庭伦理;其小说以抒情传统融汇现代价值,为都市大众展开感情教育。本文提出以语言的辩证关系来重新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和开展,对于雅与俗、新与旧等流行观念进行了历史化复杂化的描述,涉及如何使文学史书写更合乎历史真实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广告传播:符号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泓 《东南学术》2002,(3):39-43
广告的各种知识、意义和符号结构与整个社会和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广告通过符号资本/文化资本的方式 ,来建构社会消费的观点和信仰 ,进而通过控制意义、操纵意识形式 ,使得社会的控制得以保持和完成。在一定意义上 ,作为消费文化媒介的广告在传达其符号象征时就和语言一样成为了一种含义秩序。正是由于广告本身包含着商品以外的建构含义秩序的功能 ,使得广告传播过程蕴含有对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控制力量。本文从消费文化出发 ,探讨广告与符号秩序建构的关系 ,进而对现代广告传播进行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24-130
民国前期的云南游记大多描绘边疆的自然风貌、人情风俗、社会状况等内容,云南形象主要集中在"异域风情"及"落后"等定位上。从民国前期的云南游记来看,边疆形象是在各类游记中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所呈现的文化想象与边疆的真实面貌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讨论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一方面能揭示游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也能从一个侧面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展开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4.
黎敏 《江淮论坛》2011,(1):181-187
起于建国初期的“新年画”运动,是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场政治的、文化的运动。作为一种勾连传统与现实的表达媒介,新年画的形式与内容成了本文观察新意识形态符号体系建构过程的窗口。正是借助新年画类型化的重复演示,新意识形态才逐渐走进民众生活,成为新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智 《东南学术》2006,48(4):63-67
在西方国际政治学界,伴随着社会学的转向,建构主义成为了继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制度主义)之后的显学。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它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国际社会的文化建构、对国家行为体的文化建构与对国家行为体的社会建构———实现国际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完整建构。建构主义方法为国际文化及其所建构的国际政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卡西尔将康德的图式概念和符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认为世界就是一种符号化的世界,语言、科学、宗教、艺术等在内的所有人类文化形式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以解释世界的符号形式。卡西尔从符号角度揭示人与文化的本质特征,构筑起了人——符号——文化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赋予了人、符号、文化新的哲学意义,从而为人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较之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值得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学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环节进行详细梳理、辨析与论证。从研究对象看,较之从经济角度对传统文学的研究,"民国经济"维度的研究对象已然转变至现代文学;较之此前已有的从经济角度对现代文学的研究,"民国经济"维度的潜在研究对象将是在这基础之上的"民国",更具整体性。从研究目的看,以"民国经济"为视角进行的研究,其目的不在于建构现代文学经济学,也不在于梳理现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纷争,而在于对文学、文学中的人性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此相关,我们必须警惕这一阐释视角的有限性,细心甄别研究对象,并力求回归文学本位。  相似文献   

18.
"现代"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犹如紧箍咒。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与研究的根本悖论在于:研究对象范围的不断拓展、扩容对"现代"牢笼形成了冲击和挣脱,但研究者又不得不以"现代"之名对扩容对象进行重新阐释与收编。而近几年热议的民国文学(史)概念,特别是从大文学史重构角度倡导的民国文学史,使得超越这种悖论的文学史建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春"这一常用字,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与农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同时,由于"春"特殊的自然特征,它也成为中国人"性事"与"婚育"的文化象征符号."春"与农事、性事、婚育的关系建构了中国特有的"春"的文化内涵,成为绚烂的中国文化极有韵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音符号是政治仪式中的常见元素,与政治社会的基本规范之间存在密切的映射关系。在政治仪式中,声音符号的力量被编码为一种象征性的权力形态,其象征意义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经过解码后被转换为政治权力。在不断重复的从象征权力到政治权力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声音符号通过替换、消除、依附和"独奏"等各种方式,实现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并最终服务于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